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分4组饲养中华鳖,并测定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适温范围内的昼夜周期变温,对中华鳖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文中并利用昼夜周期变温促进中华鳖生长的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中华鳖在昼夜周期变温,恒温条件下的日粮和对饲料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中华鳖在昼夜周期变温条件下日摄食量增强。  相似文献   

3.
变温影响中华鳖生长和日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留全  胡王 《淡水渔业》1998,28(4):44-46
研究了不同温度、恒温条件对中华鳖生长和日粮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温范围的变温组均比相应恒温组生长迅速。其中以29±3℃组增重最快,对饲料的利用率也最高。结果还揭示,有利促进中华鳖生长的昼夜变温幅度不宜太大,每24小时内的变幅以±3℃为宜。  相似文献   

4.
变温对孔石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照培养箱中研究了变温(23±3)℃、(26±3)℃、(29±3)℃及相应的恒温对照23、26、29℃共6个温度处理对孔石莼生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应的恒温相比,变温对孔石莼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随变温持续时间发生变化。(26±3)℃变温的促生长作用最强,其次为(23±3)℃、(29±3)℃。变温处理下孔石莼的叶绿素a、b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除在(26±3)℃变温处理下略有升高,其余变温处理下降低。变温虽然对孔石莼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其叶绿素a、b合成及可溶性糖积累和蛋白质合成。这可能是藻类为适应环境因子变化而做出的积极生理调节。  相似文献   

5.
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条件(恒温28℃、30℃和周期性变温28±4℃、30±4℃)下,分四组饲养罗非鱼,测定其增重、耗氧率、并推算能量同化率和组织生长效率(K_2)。结果表明,变温组均比相应恒温组生长迅速。其中以变温28±4℃组日增重最快,增重百分率最高,其次为变温30±4℃组,恒温28℃组日增重最慢,增重百分率最低。能量同化率和组织生长效率也以变温28±4℃组最高;30±4℃组能量同化率虽较高,但组织生长效率却最低。本文对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机理和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照周期下鲇幼鱼的日摄食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温(23±1)℃,研究了鲇幼鱼自然光照、持续光照(自然光或日光灯作光源)和持续黑暗条件下的日摄食节律.试验结果表明,3种光照周期下,鲇幼鱼昼夜均有连续摄食特性,期间具有明显的摄食高峰(夜间)和低谷(白天),鲇幼鱼有明显的日摄食节律;持续黑暗与自然光照周期下的鲇幼鱼日摄食节律基本一致,持续光照与自然光照周期下的鲇幼鱼日摄食节律有所差异.研究证明,鲇幼鱼在3种光照周期下均属于典型的夜晚摄食类型;光照周期的改变对鲇幼鱼的日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池塘细菌的分布及昼夜变化规律受水、温、浮游生物、水体混合等综合因子影响。表层水细菌数量高于底层水,细菌的水平分布较为均一。但在风的作用下能产生一定差异。池塘表层水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底层水细菌数量昼夜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桂远明、王志余等人曾在水族箱中做过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生长的试验。结果表明,变温组(28±4℃及30±4℃)均比相应恒温组(28℃及30℃)生长迅速,变温28±4℃组比相应恒温28℃组总增重高50%,比恒温30℃组高30%。周期性变温降低了能量消耗,从而提高了饵料利用率。然而,这一试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为了查明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方法,能否在  相似文献   

9.
高白鲑昼夜摄食节律在自然条件下与人工饲养条件下有其不同特点。本文就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以人工饵料为主,以天然饵料为辅,对高自鲑鱼种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贻贝人工育苗的规模、数量、茬次等问题,本文对采卵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季节和时期用变温刺激法来诱导排卵试验,认为在春季应用升温为主的常规综合刺激法,其排卵宁可达到60%以上;在秋季应以降温为主的变温刺激法,排卵率可达到40-60%。此外,文中对不同年龄的亲贝所排放生殖细胞的雌雄比例和采卵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太源新银鱼幼体在千岛湖的分布与它所摄取的食料生物群体分布有着明显的依从关系。光照,水流,透明度等影响浮游生物昼夜之间垂直分布,幼银鱼追退这些食物,故也存在着昼夜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2.
温室养鳖管理是关键,每年到九月下旬秋分至十月上旬寒露,天气温度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日趋明显,这时鳖就开始进棚越冬,现将鳖在温室管理关键技术简介如下:1、控制温度一般鳖初进温室的时间大约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之间,此时外边的气温和水温昼夜还都比较高,而且昼夜间的温差也较小,故此时不用盖棚,到9月下旬昼夜开始出现明显的温差时,就应把里边第一层棚盖上,以利晚上保温。而白天气温和室温过高时,可打开窗户放热降温,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步把棚都盖上,同时密封窗户。采光大棚的水温在11月前,只需保持28—29C就可以,不必一…  相似文献   

13.
变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代谢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云伟 《水产学报》2005,29(5):659-665
为研究刺参对温度周期性波动的响应,本实验测定了在12,15,18,21,24℃5个恒温处理组和15±2℃,18±2℃,21±2℃3个变温处理下刺参幼参的生长、呼吸代谢和生化组成。结果表明,在恒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生长逐渐加快,在18℃生长最快,然后随温度增加,生长逐渐降低。在15~21℃恒温条件下,幼参呼吸代谢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恒温处理组中,幼参脂肪含量随体重增加而增加。与恒温对照组相比,变温对幼参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相应的恒温相比,平均温度低于最适温度的变温(15±2℃,18±2℃)可促进刺参的生长,而平均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的变温(21±2℃)会抑制刺参生长。变温使幼参耗氧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变温造成刺参脂肪含量降低,可能与变温条件下呼吸代谢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太湖新银鱼幼体在千岛湖中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幼体在千岛湖的分布与它所摄取的食料生物群体分布有着明显的依从关系;光照、水流、透明度等影响浮游生物昼夜之间垂直分布,幼银鱼追逐这些食物,故也存在着昼夜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鲻鱼仔,稚鱼轮虫日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鲻鱼不同发育阶段对轮虫摄食量和昼夜摄食规律,我们对第10,20日龄的仔鱼和第30日龄的稚鱼进行轮虫日摄食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第10日龄的鲻仔鱼,平均全长3.609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419-510个/尾,昼夜的摄食比例为75.6%和24.4%。第20日龄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6.15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689-1112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71.2%和28.8%。  相似文献   

16.
朱振东 《内陆水产》1997,22(5):25-25
近年来,由于塑料大棚的推广应用,采用加温与采光增温相结合的甲鱼控温集约化养殖模式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甲鱼的这种养殖模式中,春季管理技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春季既是气候条件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季节,又是甲国新的养殖周期开端。概括地讲,春季管理技术工作主要是如下几方面:1塑料大棚的检修塑料大棚是甲鱼控温集约化养殖的基础工程。在经受严冬凛冽的北风吹打后,塑料薄膜容易出现变损,加之春季“倒春寒”时有发生,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对塑料大棚的检修工作不能怠慢,必须经常检查塑料大棚的完好度,对破损处要及时修…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在日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15±3℃)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耗氧率、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3℃的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变温对刺参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变温过程中刺参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前24 h内变温组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恒温处理组(P<0.05),在48 h后其日耗氧率均值与恒温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排列顺序为24 h(0.022 5mgO2·g-1·h-1)>48 h(0.021 5 mgO2·g-1·h-1)>72 h(0.018 7 mgO2·g-1·h-1)>恒温组(0.018 1 mgO2·g-1·h-1)。变温处理下刺参的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24 h~72 h日平均排氨率与恒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中测得的刺参O∶N值在27.01~33.63,且变温对刺参的O∶N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主要原因是变温处理对刺参的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析发现,变温可以使刺参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从而影响了刺参O∶N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珍珠养殖池与鱼池藻类昼夜变化的节律。在藻类种群组成上:珍珠池以蓝藻为主要优势种,鱼池以隐藻为主要优势种,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在不同水层中的藻量上,珍珠池上层水藻量最高,鱼池中层水藻量最高。相同的是,不同池中的第一优势种群,主宰着昼夜藻类种群的变化。珍珠蚌吊养在中层水体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红鳍东方鲀仔鱼对轮虫的摄食量和昼夜摄食规律,我们对孵化16天的仔鱼进行轮虫日摄食量的试验。结果表明,16日龄的仔鱼,平均全长7.015mm,轮虫日摄食量为360个/尾,昼夜比例为79.0%和21.0%,在9:00到11:00及17:00到19:00出现摄食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投喂策略,探讨了大泷六线鱼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及不同时间投喂对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设1个处理,每天投喂8次)和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投喂1次)研究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1)两组试验均较好地反映出大泷六线鱼幼鱼24 h为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一昼夜2个摄食高峰,上午9:00,下午15:00或18:00;(2)一次饱食投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段投喂的幼鱼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9:00、12:00和18:00试验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建议每天上午9:00和下午18:00分两次投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