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Cd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泥鳅分别暴露于0.005、0.025、0.05、0.1 mg/L的Cd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Cd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具有质量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微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Cd2+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增加,红细胞核异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0.1 mg/L组核异常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降低-增加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Cu^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泥鳅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01、0.05、0.1、0.2、0.4mg/L的Cu^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傲核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Cu^2+浓度和暴露时间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要大于其它三种除草剂。  相似文献   

4.
镉对鲤遗传毒性和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鲤(Cyprinus carpio)分别暴露于0.16、0.31、0.63、1.26 mg/L Cd2+溶液中,研究Cd2+对鲤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Cd2+对鲤遗传毒性和外周血细胞数量影响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显示:Cd2+对鲤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1.26 mg/L Cd2+组鲤在不同暴露时间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极显著(P<0.01),核异常率在72 h显著(P<0.05)增加,72 h后表现为极显著(P<0.01)增加。Cd2+对鲤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相同Cd2+浓度下,鲤淋巴细胞比例随暴露时间增加先降低后上升,同一暴露时间淋巴细胞比例随Cd2+浓度增加而降低。相同Cd2+浓度下,鲤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随暴露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同一暴露时间嗜中性粒细胞比例随Cd2+浓度增加而升高。研究表明,Cd2+对鲤具有遗传毒性效应,且随Cd2+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五种印染废水及染料对鱼类红细胞微核的诱变,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黄鳝对印染废水及染料普遍较为敏感,而草鱼则不敏感.试验结果还表明红细胞微核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且二者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百螺敌对泥鳅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红细胞微核测试的亚毒性试验研究了百螺敌(三苯基乙酸锡)对泥鳅急性及亚毒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百螺敌在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 分别为1.425、1.215、0.938、0.80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265 mg/L.百螺敌的亚毒性试验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着百螺敌质量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出现正向剂量-效应关系;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核异常率在百螺敌质量浓度为1.4 mg/L时,出现峰值;而微核率高峰出现在1.1 mg/L处.且核异常率远大于微核率.诱变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百螺敌对水生生物具有较强的诱变效应,应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相似文献   

9.
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缓解作用。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出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通过计数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来分析草甘膦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将斑马鱼饲养在含有维生素C的草甘膦水体中48 h,通过观察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遗传损伤的缓解作用。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39±0.06)g/L。高浓度草甘膦(0.64~1.28 g/L)对斑马鱼具有极强的致死性,中、低浓度草甘膦(0.16~0.32 g/L)作用斑马鱼48 h后,能显著地诱发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异常核的产生(P<0.05)。在本实验的作用浓度范围内,微核率与核异常率随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在低浓度草甘膦(0.16 g/L)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6.25~50 mg/L)后,斑马鱼血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可显著降低至清水对照组水平。草甘膦可诱发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产生,其诱发能力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低浓度草甘膦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显著降低由其诱发的微核和核异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鲦经过稀土元素镧和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单独或联合作用24 h,结果表明:0.01~0.5 mg/L的La3 能显著抑制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La3 质量浓度≥1 mg/L及精恶唑禾草灵均能明显诱导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有遗传毒性。且精恶唑禾草灵质量浓度为0.01725~0.345 mg/L,微核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01、0.1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明显低于精恶唑禾草灵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而10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却明显低于二者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二者呈拮抗作用;鲦是研究遗传毒理学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草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硫丹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中硫丹对草鱼鱼种的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82、2.52、1.86、1.42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33μg/L;试验鱼的死亡率随硫丹暴露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硫丹对草鱼为剧毒。  相似文献   

12.
氯氰菊酯暴露对草鱼4种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氯氰菊酯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9.30±0.48)g的急性毒性实验及对鳃、肝、肾、脾的组织学研究,探讨了随着氯氰菊酯浓度的增加以及暴露时间的延长草鱼组织结构损伤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草鱼种的48 h-LC50和96 h-LC50分别为55.21μg/L和25.00...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histological responses of Channa punctatus brain tissue to endosulfan exposure. The fish (35.6 ± 0.7 g) was exposed to sublethal endosulfan concentration (8.1 μg l−1) for a period of 12, 24, 36, 48, 72, and 96 h. Results showed that brain glucose leve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exposure, indicating a hyperglycemic state of the fish. Brain vitamin C level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exposure time. Acetylcholine esterase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enzyme activities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upon endosulfan exposure. Brain histopathology after 96 h endosulfan exposure showed that the apical lobe of the cerebrum (the only portion examined) had mild necrosis. Focal area of gliosis could be seen in the cerebrum, which were absent in the control fish.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osure of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 endosulfan to C. punctatus may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the histology of the fish's brain tissue, thereby affecting its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96 h LC50值设定10、30、40μg/L 3个Cu2+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暴露实验,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稚贝软体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缢蛏稚贝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缢蛏稚贝96 hLC50为309.742μ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96 h内缢蛏稚贝抗氧化酶(CAT、SOD)活力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除最高组40μg/L在48 h时CA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外,96 h内绝大部分时间点与沙滤海水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处于诱导状态;96 h内各暴露组缢蛏稚贝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认为,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可反映缢蛏稚贝受Cu2+伤害的程度,可用作缢蛏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开展了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的单因子急性毒性研究。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95mg/L,0.125mg/L、0.075mg/L和0.0583mg/L,96h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649μg/L。在短时间(24h-96h)内,菲律宾蛤仔体中溴氰菊酯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受控于其曝露时间的长短,并非取决于水体中溴氰菊酯浓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分子氨对草鱼鱼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分子氨(0.2、0.5、1.0 mg/L)处理不同时间(24、72、120、168、264 h)后对草鱼鱼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明显增大,红细胞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1.0 mg/L组红细胞脆性增幅最大,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与0.2、0.5 mg/L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时间内,对照组草鱼细胞渗透脆性无明显变化,试验组红细胞脆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168 h内增幅较大,24、72、120、168 h红细胞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168 h后增幅变小,264 h与168 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64 h与120 h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分子氨可致草鱼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二者间有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并有明显的时间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不同质量浓度铅对草鱼鱼种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草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72、144、288 mg/L)的硝酸铅水溶液中,分别于12、24、48、96 h测定草鱼肝、鳃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当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24 h后,其肝脏的GSH-Px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而鳃在低质量浓度(72 mg/L)Pb2+处理也表现诱导效应,但高质量浓度Pb2+(144、288 mg/L)处理24 h后,其GSH-Px活性表现为抑制效应.与肝GSH-Px相比,草鱼肝SOD经Pb2+处理后其活性抑制更加明显,表明肝SOD对Pb2+的毒性反应比肝GSH-Px敏感.同时,草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12 h后,肝与鳃的MDA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体铅可能通过诱导草鱼肝脏与鳃发生氧化损伤而发挥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损伤机体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5种洗发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究低浓度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五种不同品牌、不同体积分数的洗发剂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显示,洗发剂所诱导的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在品牌与体积分数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且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P<0.01)。试验表明目前常用的洗发剂大多具有致突变活性,尤其飘柔、舒蕾两种洗发剂致突变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急性氨氮暴露对大弹涂鱼炎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美泽  黎明  李健  袁莉霞  王日昕  石戈 《水产学报》2018,42(11):1704-1710
为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大弹涂鱼炎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15.14±0.05) g的健康大弹涂鱼幼鱼180尾,进行96 h的急性氨氮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大弹涂鱼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为8.99 mg/L总氨氮(0.11 mg/L非离子氨,T-AN);氨氮胁迫后TNF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于12和96 h时显著上调,96 h时表达量达到0 h时的2倍;IL-1基因的mRNA表达量12 h时显著上调,为0 h时表达量的6倍;氨氮胁迫后IL-6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于12和96 h时显著上调,表达量达到0 h时的1.5倍;氨氮胁迫后IL-8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24 h时出现显著下调。研究表明,大弹涂鱼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为8.99 mg/L总氨氮;半致死浓度的氨氮胁迫48 h后,TNF、IL-1、IL-6和IL-8基因的mRNA表达量持续升高,推测过度炎性应激可能是导致鱼类氨中毒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