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难得以恢复并达到最大持续产量。若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至少降低50%,开捕年龄应不低于2龄,则其资源才有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李明爽报道)2月22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关于海洋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品种最小可捕过渡性规格的通告》,就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鲐鱼、三疣梭子蟹等6种浙江海洋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品种最小可捕过渡性规格进行界定。根据通告,带鱼的最小可捕过渡性规格为体重60克(个体体重),大黄鱼为125克,小黄鱼为30克,银鲳为60克,鲐鱼为65克,三疣梭子蟹为70克。在农贸市场、超市、临时摊点等各类市场和饭店、大排档等餐饮场所全年禁止销售未达到最小可捕过渡性规格的幼鱼。该最小可  相似文献   

3.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 cm,k=0.45 a-1,to=-0.47 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 a和15.42 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 a和17.41 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 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 cm.  相似文献   

4.
春汛生产开始以来,江苏、浙江、上海等一些国营、集体渔轮、机帆船,在著名舟山渔场、长江口渔场的不同海域,先后捕到了网产量500——1500公斤、最高3000公斤的大、小黄鱼。这些大小黄鱼有的将要产卵,有的生长不足一年、条重在50——150克的幼鱼。这是1974年以来罕见的大、小黄鱼资源恢复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5.
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最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丰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各鱼种实测最小性成熟体长,确定开捕规格。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产量较高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建议开捕规格分别应为体长230mm和170mm。调整后的开捕规格与旧开捕规格相比,带鱼、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灰鲳(Pampus cinereus)、自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均有所增大,小黄鱼、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开捕规格有所减小,变化较小的有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鲭(Somber japonicus)、慌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等。建议以这18种主要经济鱼类为指标种类,制定新的法定开捕体长和幼鱼比例检查措施,实现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河北省近海海域小黄鱼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通过近20年小黄鱼的优势度、资源密度和资源结构的变化,指出我省小黄鱼的资源呈现恢复态势,但趋于低龄化、小型化。提出了进一步恢复小黄鱼资源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海小黄鱼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  相似文献   

10.
鱼糜制品(鱼糕、烤鱼卷、鱼肉香肠等)是日本人民的传统水产食品。2007年日本水产加工品总产量为192.9万t,其中鱼糜制品产量为60.5万t(占31.4%),表明鱼糜制品在日本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鱼糜制品的主要原料鱼是日本拖网船捕自东、黄海的小黄鱼、白姑鱼、黑姑鱼、海鳗、蛇鲻鱼等。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上述鱼类资源的衰退便转向使用日本拖网船捕自北太平洋的狭鳕作为鱼糜加工用原料鱼,然而,  相似文献   

11.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夏季东海区渔业资源状况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2000-2004年夏季东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2004年夏季东海区渔业资源状况。结果表明,2004年夏季监测海域的种类组成以带鱼、小黄鱼、太平洋褶柔鱼、黄、剑尖枪乌贼、刺鲳等为主,渔业资源种间结构较2003年同期略有改善。2004年春夏季水温较2003年同期偏高,有利于渔业生物资源的补充和生长,各类群和主要经济种类的渔获率显著提高,除银鲳外,带鱼、小黄鱼、刺鲳等资源状况趋好,预计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秋汛生产的渔况将好于2003年。  相似文献   

13.
小黄鱼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海域,属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在中国传统渔业历史上一度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四大海产",但小黄鱼资源正面临着日益衰减的趋势。小黄鱼富含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国内外对小黄鱼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分布、摄食行为、洄游习性等方面。本文就小黄鱼的种群分布、摄食习性、生殖洄游、资源状况等方面作全面综述,以期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小黄鱼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情报》1976,(5):20-21
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狠批邓小平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伟大斗争中,启东县吕四渔港又传来丰收喜讯,今年早春渔业生产初战告捷。到三月底为止,全港捕到大小黄鱼、马面纯三万七千担,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六倍。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族小黄鱼地方支族群洄游途径与环境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成建  张晶 《海洋渔业》2005,27(2):109-112
利用“黄、东海海渔况速报”提供的海况环境信息,结合捕捞生产实际,对小黄鱼在不同海域环境条件下反映出的不同洄游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洄游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中探讨了南黄海族小黄鱼可以细分地方支族群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南黄海族小黄鱼存在舟外、江外、大沙与沙外四个地方支族群的观点,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最终有利于小黄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从渔业资源学角度回顾带鱼资源变动的兴衰。回顾15年来。带鱼产量急剧下降,分析了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猛增,作业秩序混乱,水域环境污染,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对产卵带鱼群体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补充群体密度的增加。作者呼吁,必须在保护好幼带鱼的同时,保护好产卵亲体.否则,带鱼资源将重蹈大、小黄鱼的覆辙。故提出保护产卵带鱼,控制捕捞强度、补充群体密度的合理化、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渔业法》颁布实施已经十周年。十年来,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通过贯彻执行《渔业法》,在对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在促进渔业资源基础的稳定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小黄鱼资源明显回升。小黄鱼,过去是东海区重要的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1957年曾达10.4万吨,到80年代平均年产量仅为0.86万吨。由于小黄鱼资源严重衰退,在东海区渔业指挥部建议下,国家从1981年开始对吕泗渔场的大、小黄鱼实行休渔。十余年来,由于海区和地方渔政部门认真执法,渔民群众认真守法,在通过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的监测调研后发现,由于对小黄鱼产卵场及幼鱼分布区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小黄鱼资源已从严重衰退中走出低谷,开始渐渐好转,1994年恢复到5.05万吨,1995年达到7.5万吨,为196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 2016—2019 年春季(4 月)和秋季(11 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生物量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运用两阶广义相加模型 (two-stage GAM,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影响其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小黄鱼资源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季明显高于秋季; 影响该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的因子主要是季节、水深和底层水温, 小黄鱼主要分布于 19~66 m 水深及 11~22 ℃范围内。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密度呈上升趋势, 在 60 m 水深附近资源密度最高; 在 16~20 ℃ 资源密度呈下降趋势, 12~16 ℃范围内资源密度较高。本研究揭示了该海域水深和底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对小黄鱼资源密度分布的影响, 旨在为深入了解其空间分布、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1烟台市远洋渔业发展现状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目前,北方沿海经济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过去主捕的鲍、墨鱼、小黄鱼、带鱼等基本绝迹,其它经济鱼类也不同程度减产,单位马力产量越来越低,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且大多数渔船都挤在近海作业,再加上邻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使本来就每况愈下的资源“雪上加霜”。严峻的资源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跳出国门,发展远洋捕捞,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烟台市远洋渔业自1992年开始起步,到1997年6月底,累计派出远洋渔船171艘,在外作业人员2000多人,捕捞产量和产值分…  相似文献   

20.
正小黄鱼是我国重要海产经济种类之一,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在浙江,小黄鱼深受大众欢迎。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小黄鱼资源受到很大破坏,数量减少、体形变小。近日,浙江象山召开"象山全人工养殖小黄鱼发布会",宣布小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的难题已被攻破,养殖小黄鱼即将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