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污水灌溉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目前全国上下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提出要节约用水,发展污水灌溉;同时从污水的定义、污水的处理以及污水灌溉的原理、技术和灌溉效益几方面做了介绍,可供有关灌溉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污水资源农业安全高效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安全高效利用污水资源进行灌溉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的有效措施之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污水灌溉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污水灌溉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从哲学的理念出发,给出了污水资源化定义,提出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资源紧缺,城市生活和工业大量挤占农业用水并产生大量污水,致使农业清水灌溉用水危机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污水灌溉面积随着城市化加快和工业发展而迅速扩大。为了研究灌区污水灌溉相关各方效益变化,通过把灌区污水灌溉运行与梯级库群中龙头水库运行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灌区污水灌溉存在补偿效益。文章给出了灌区污水灌溉补偿效益的概念和内涵。接着,进一步指出灌区污灌补偿效益相关研究内容,包括灌区污灌补偿相关对象分析、相关对象的效益变化研究和灌区多水源污灌补偿调度研究,并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指出下一步灌区污灌补偿研究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污水灌溉标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战略之一.概述了国内外污水回用农业的基本情况.为促进污水回用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分析国内外污水回用农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初我国需要制订的包括再生水灌溉规划、设计、管理、试验和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或指南.  相似文献   

5.
污水灌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污水灌溉的迅速发展,污水灌溉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由于我国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科技推广滞后,以及缺乏对污灌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严重影响了污灌区饮水及食物安全,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污水灌溉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包括污水灌溉污染物控制指标研究、污水灌溉技术、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污水灌溉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污水灌溉污染物运移规律。并针对我国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污水灌溉技术研究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加强灌溉试验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灌溉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灌溉试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作相应调整。强调灌溉试验成果必须有利于节水,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开展一般作物的灌溉试验外,要适应作物和农业用水的多样化,开展设施农业、雨水利用和处理后的污水灌溉水稻试验。同时要研究水稻田的蓄水、除涝和生态功能,以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需求。新建或改建试验站要避免城市化影响,采用站址和试验区分开布设模式。对专门的试验设施不宜作统一规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7.
污水资源化及其农业利用(污灌)的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针对我国污水排放日益增加且含有大量污染物的问题,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污水资源化的同时,剖析了我国污水农业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污水农业利用的管理与技术措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含氮污水灌溉氮素运移与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污水灌溉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重视。污水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氮是众多化学物质中最有价值、转化最复杂的成分。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氮素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氮素转化与运移模拟;含氮污水净化的数学模型及其实例模拟;污水灌溉条件下影响氮素运移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污水灌溉对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系吸水速率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由于淡水资源的紧缺 ,已有越来越多的污水被用于农业灌溉。设置田间冬小麦栽培试验 ,分析比较了污水、淡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根长密度分布和相对根长密度分布的变化规律 ,并应用平均根系吸水速率的反求方法对各处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根系吸水速率分布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 :与淡水灌溉相比 ,若采用二级处理污水 (电导率 1.14m S/cm)对冬小麦实施灌溉 ,将使得近地表处的根长密度有所增加 ,而下部土层中的根长密度分布则变化不大 ;尽管灌溉水质不同、生育阶段各异 ,但冬小麦相对根长密度在相对深度上的分布却差异不大 ;污水灌溉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的平均根系吸水速率 ,影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滇中高原区农业灌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中是云南省的农业经济核心区,城市发展大量挤占农业用水,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用水加剧农业灌溉供需矛盾,从需要与可能综合分析提出滇中的农业灌溉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灌溉需水量和节水水平。并分析了滇中地区的农业灌溉需水规律,达到支撑滇中调水工程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污水再生水滴灌对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了不同比例农村生活污水再生水滴灌对作物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滴灌情况下,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土壤EC值高于地下水滴灌,而土壤p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与对照相比,再生水灌溉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但对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灌溉水中再生水比例越大,对土壤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因此,在滴灌条件下,只要农艺措施、灌溉制度适当,可以采取一定比例的农村生活污水再生水进行作物灌溉。  相似文献   

12.
农田污水灌溉的危害研究进展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于我国总体水资源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溉用水不断被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所挤占,农业缺水日趋严重,不得不用大量的污水灌溉农田.国内外污水灌溉在规模上发展很快,由于污灌用水水质严重超标,并大多未经处理直接引用,其引发和加剧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日趋严重.为了科学地进行农田污水灌溉,当务之急是提高工业污水循环利用率和增强生活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量,大力推行农田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使用EM等生物技术净化水体,改善灌溉水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田污水灌溉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对污水灌溉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ODBC技术的庭院可视化远程灌溉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家庭灌溉将很快成为城市的用水大户,如何从硬件技术上实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关系到眼前以及未来的发展。为了解决城市用户需水量不断增加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精确灌溉系统,该系统以MySQL数据库为中间媒介,利用Internet作为信息远程传输载体,通过一些特别的对象集合如ODBC来进行数据库连接,利用高级程序语言VB.NET实现数据库的调用。该系统经过长期调试,能够较好地完成灌区的管理,实现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业雨水利用实践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北方雨水利用的现状,对国内雨水利用技术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外较成功的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对雨水的自然利用和集雨农业中的降雨集流技术、雨水贮存净化技术、高效利用技术进行了概述。在北方地区进行集雨灌溉,合理发展集雨农业,既可以缓解灌溉水源紧张的局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助于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污水灌溉中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剖析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的现状,指出了农田污水灌溉的生态效益和对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为正确认识农田污水灌溉,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河北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灌溉在全省农业生产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70%以上,是主要的用水大户。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除灌溉水外,还包括由降水直接补给农田的土壤水资源。从正确认识土壤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建立了区域土壤水资源计算模型。并以保定平原为例,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频率水文年土壤水资源的资源量。为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供理论依据。对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现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戈  王先甲 《节水灌溉》2006,1(3):27-29,32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节水灌溉需求的因素,指出需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水权交易机制及补贴优惠政策激励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