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与胞壁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肉质地差异较大的白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白梨”和黄肉枇杷“解放钟”为试材, 探讨果实发育过程中胞壁酶活性变化与果肉质地形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 2个品种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EC 3.1.1.15)、 果胶酯酶(PE, EC 3.1.1.11)与纤维素酶(Cx, EC 3.2.1.4)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3种酶活性在果实发育后期(即花后100~115 d)极显著高于前期并出现峰值。“白梨”枇杷PE,PG和Cx酶活性高于“解放钟”, 果实发育前期, 2个品种枇杷PE, PG和Cx酶活性差异较小; 果实发育后期,“白梨”PE, PG和Cx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解放钟”。Cx, PG和PE与枇杷果肉质地形成密切相关, 而β-半乳糖苷酶(EC 3.2.1.23)、 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 α-半乳糖苷酶(EC 3.2.1.22)、 α-甘露糖苷酶(EC 3.2.1.24)等4种糖苷酶对“白梨”枇杷果实发育后期果肉软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营’橄榄及其芽变品种‘清榄1号’果实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含量,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单宁、黄酮、多酚的测定,初步探讨橄榄果实风味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供试橄榄果形整齐,品种间糖、酸物质含量变化整体一致,酚类物质差异大。(2)花后50~110 d,橄榄果实体积增大,风味物质积累,其中,‘清榄1号’酚类物质在花后70~90 d出现小幅度降低;(3)花后110~170 d,橄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糖含量积累,其他风味物质含量降低。(4)‘长营’花后110 d采收风味较佳,‘清榄1号’花后170 d采收风味佳。研究表明,橄榄果实风味形成与糖酸等物质关系不大,与酚类物质关系密切,花后110 d为研究橄榄风味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石硖’龙眼果皮发育过程中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龙眼果皮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石硖’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shixia’)为试材,对花后45 d到果实成熟期间果皮质量、厚度,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果实发育后期,果皮质量增加的速度变缓,果皮厚度则表现为由厚到薄的变化模型。糖分水平显示,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可溶性糖主要包括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同期果糖含量远远高于葡萄糖,蔗糖含量较低。蔗糖代谢酶活性表明,龙眼果皮中NI和SS(分解方向)活性较高,为调控‘石硖’龙眼果皮糖代谢的主要酶类,SPS、SS(合成方向)活性则较低,为果糖和葡萄糖生成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番石榴果实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2个品种番石榴果实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番石榴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措施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以福建省漳州市栽培的‘彩虹’和‘红宝石’2个品种的番石榴果实为试验材料。花谢后第1天,作为果实发育的起点,每7 d采样一次,直到果实成熟。测定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等指标。结果表明:‘彩虹’和‘红宝石’番石榴果实质量增长变化曲线十分相似,均表现为“快-慢-快”的双S型动态变化曲线,其质量增长过程可分为3个生长期:第1次膨大期、生长缓慢期和第2次膨大期;2个品种果实生长过程纵、横径的变化也分为3个生长时期,即2个生长高峰期和1个生长缓慢期,均表现为“快-慢-快”的双S型动态变化曲线,果实形状均由长椭圆形变为椭圆型;果实第2次膨大期(‘彩虹’为花后78~113 d,‘红宝石’为花后71~99 d)),2个品种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但‘红宝石’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整个过程中显著高于‘彩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23种枇杷果实中9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对果实的外观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及结合SPSS 19.0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枇杷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均为:Mn>Zn>Fe>Cu>Ni>Co>Mo>Se>V。其中Mn、Fe和Zn 3种微量元素是枇杷果实中主要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主因子,枇杷果肉中Mn、Co、Cu和Se是枇杷的特征微量元素,综合得分较高的前3个品种依次是‘新霄’、‘卓南1号’和‘少核大红袍’。(2)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将枇杷分为3个类型,即高Zn、Fe含量类型,包括‘木鱼种’、‘小毛枇杷’等共计19个品种;高Cu含量类型,包括‘少核大红袍’和‘湖北二六’;高Mn、Co含量类型,包括‘卓南1号’和‘新霄’。(3)对果实中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元素Mn和Co、Cu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538;此外元素V和Fe、Zn,元素Co和Cu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元素Ni和Se表现为显著相关。同时对微量元素与果实品质之间做相关性分析表明,Fe与果肉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相关;元素Cu与果实横径表现为极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枇杷中富含Fe、Zn、Mn等有益微量元素,且含有特征微量元素Se。‘新霄’是23个品种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以‘黑珍珠’李为试材,测定其色泽参数及其发育过程中的糖酸种类与含量、花青苷的种类与含量,并进行花青苷含量与色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花青苷含量与糖酸含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检测到6种有机酸。苹果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顺乌头酸、莽草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果实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不大,山梨醇含量相对较低,蔗糖含量随着果实发育逐渐升高。黑珍珠李中主要有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果实发育前期果皮和果肉花青苷含量相差不大,而从花后(DAF)85 d开始,果皮花青苷含量急剧增加,此时色泽参数也有相应变化,但果肉花青苷含量与色差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李果皮发育过程中,花青苷含量与L*和b*成负相关,与a*成正相关,果肉花青苷含量与色泽参数相关性不大;通径分析表明,果皮中苹果酸通过其他糖酸对总花青苷的影响较大,果肉中琥珀酸对于其他5个酸起着较大的贡献,而顺乌头酸起着负作用,葡萄糖对于其他3个糖在花青苷的合成上也起着负作用。  相似文献   

7.
解放钟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贮藏性与采后生理变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较研究解放钟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在20℃贮藏条件下果实的贮藏性及采后生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解放钟枇杷果实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较耐贮藏,耐贮藏的解放钟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果实失水率较低,保水能力较强.贮藏期间,枇杷果实的总酸含量快速下降,但解放钟枇杷果实能保持较高的总酸含量,而且极显著高于早钟6号枇杷果实;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在贮藏前期(0~5 d)略有上升而后缓慢下降;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有酶活力峰出现,与解放钟枇杷果实相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SOD和CAT活性变化幅度大、酶活力峰提早出现,代谢不稳定;早钟6号枇杷果实H2O2和MDA含量均比解放钟枇杷果实高,表明早钟6号枇杷果实活性氧代谢加强,从而加快果实衰老,缩短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8.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46个芒果品种果实中可溶性糖的组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成熟期芒果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20.19 mg/g.FW;不同品种之间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果糖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其代谢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菠萝[Ananas comosus(L.)Merr.]"巴厘"和"台农11号"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实中糖积累动态十分相似,即果实发育前期,糖积累缓慢;进入成熟期,蔗糖迅速积累,而己糖"巴厘"果实中前期变化较少,后期稍有积累,"台农11号"果实中前期稍有积累,后期基本不变.2个品种果实中蔗糖含量与SS和SPS活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正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I活性与2个品种果实中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含量与AJ的活性相关性品种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毛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朗1号、新世纪、蜜枣和缅甸长果4个毛叶枣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分的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毛叶枣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果实发育初期,糖含量少,果实中蔗糖积累始于果实膨大中后期,直至成熟期;高朗1号、新世纪果实中果糖与葡萄糖的积累规律较相似,其含量变化不明显;蜜枣和缅甸长果果实中果糖的积累速度明显快于葡萄糖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云南省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中发掘优异抗条锈材料,采用近年来国内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及Hybrid46—7、Hybrid46—8等,对37份高蛋白地方小麦(普通小麦)和23份特有小麦(云南小麦,俗称“铁壳麦”)种质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不同程度地具有很强的抗条锈性,全生育期表现免疫的占48.33%,仅成株期表现免疫的占18.33%,成株期表现中~高抗的占6.67%,具有慢锈性的占26.67%,说明这批优异抗锈种质可作为云南省小麦抗条锈育种的宝贵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
钾素水平对油菜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钾素施用水平对油菜薹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钾素缺乏和过量均可导致油菜叶片POD含量上升 ,CAT和SOD含量下降。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 ,油菜下部叶的酶活性差异比上部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香蕉幼苗叶片在不同水分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胁迫后,香蕉幼苗叶片的SOD、CAT和POD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复水后3种保护酶活性均可恢复到与对照相当的水平。因此认为,水分胁迫影响香蕉幼苗保护酶活性,降低幼苗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杀菌方式在达到商业杀菌要求的基础上对龙眼原汁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地区所产的“石硖”龙眼为原料,对比分析了巴氏杀菌(PS)、微波杀菌(MS)、超高温瞬时杀菌(UHT)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PEF)4种杀菌方式对龙眼原汁的菌落总数、色差、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糖组分及有机酸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菌方式均能达到商业无菌要求,对龙眼原汁的pH值和葡萄糖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CK)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L*值、b*值、可溶性固形物(TSS)、果糖、总糖、酒石酸、富马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与PS、MS和UHT杀菌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的总酚、抗坏血酸、总酸的影响幅度较小。因此,PEF杀菌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而且能更好地保持龙眼汁原有的色泽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5.
叶面喷施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锌、铁、硒3种微肥对小麦产量、籽粒锌、铁、硒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肥中只有喷硒增产作用显著(P<0.05),但喷锌、铁、硒分别显著增加了千粒重、穗数和穗粒数。3种微肥均能明显提高籽粒中相应的微量元素含量,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比较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赵东  刘祖生  奚彪 《茶叶科学》2001,21(2):94-98
根据已经发表的多酚氧化酶基因中的保守序列 ,设计兼并引物 ,利用nest-PCR技术 ,首次克隆了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该基因已经在GenBank上登录 ,登录号为AF2 69192。序列分析表明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与其它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 ,尤其在铜离子结合部位 ,所有的植物基本上一致。进化树分析表明 ,茶树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与大多数的木本植物聚合成一个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危害我国华南留种红麻两种粉蚧: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hirsutus(Green)、拟葡萄粉蚧PseudococcusViburini(Signoret)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差异比较,这对红麻害虫虫种的识别及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国家糖料体系甘蔗集成示范及区试品种在广西被病毒侵染情况,2017年从广西北海、南宁、崇左、百色、来宾、柳城、桂林等地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2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甘蔗花叶病、甘蔗黄叶病和甘蔗杆状病毒病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叶片样品,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和PCR方法进行5种病毒检测(甘蔗黄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和甘蔗杆状病毒)。结果表明,SCYLV的平均检出率为25.00%;SCSMV的平均检出率为7.97%;SrMV的平均检出率为7.69%;SCMV的平均检出率最低,为7.42%;SCBV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68.41%,远远高于其他病毒。7个地方的甘蔗受病毒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北海的病毒混合侵染率甚至高于单一病毒侵染率。52个甘蔗品种在广西受5种病毒的总侵染率为79.67%,对甘蔗的生产安全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建议推广种植甘蔗脱毒种苗来缓解甘蔗病毒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Control of 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apple slices by the use of ascorbic aci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incub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enzyme was almost inactivated at 1% and 1.5% ascorbic acid. Ascorbic acid solution (1%) caused a remarkable inhibi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acidity up to pH=1. Heating treatments for apple slices dipped in 1% ascorbic acid caused a reduction of enzymatic browning,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inactivation of the enzyme was between 60–70°C for 15 minutes. Increasing the time of dipping apple slices in 1% ascorbic acid solutions an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reduce phenol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揭示其节肥增效的群体优势,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水稻有效茎蘖数、有效叶面积指数(LAI)、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SPAD值和籽粒产量较一次性施用处理分别显著提高0.8%、24.0%、9.3%、1.5%和14.2%。不同施肥模式下,配施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NBPT/NPPT+CP)显著提高水稻有效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大有效LAI,增加抽穗期SPAD值,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与水稻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新型脲酶抑制剂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单独施用及与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配施的水稻群体质量与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相似。【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抑制剂配施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提高光合产物转化,获得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