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红麻品种进行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红麻花芽分化按顺序经历六个明显的分化时期;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从花芽分化开始到现蕾约经历10-20天,供试四个材料中有早、中、晚熟品种各一个,其感光性较强,但各自对日长反应有明显差异;即早熟品种则需要在日长短于13hr的条件下才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晚熟品种则需要在日长短于13hr的条件下才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中熟品种在经历一定天数的14hr日长后也可进入花牙分化;QQ1进入花芽分化只呈现与温度相关,而与日长无关,是一个感光性相对较弱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光照时间对红麻不同熟期品种和光钝感材料发育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熟期品种2年8-16h不同光照时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现蕾临界光长在16h左右,中熟品种在14h以上,晚熟品种则在13.5h左右,早,中,晚熟品种均感光性较强,其中以晚熟品种的感光性最强;自选材料QQ1对光相对钝感;晚熟品种短光照处理40天以上新现的蕾才脱落少;晚熟品种至多10天短日处理便可诱导花芽分化并现蕾;红麻在自然条件下感应短日的器官为第1第10片展开叶,并且在此范围内感应具有国积  相似文献   

3.
不同熟期品种2年8~16h不同光照时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现蕾临界光长在16h左右。中熟品种在14h以上,晚熟品种则在13.5h左右;早、中、晚熟品种均感光性较强。其中以晚熟品种的感光性最强;自选材料QQ1对光相对钝感;晚熟品种短光照处理40天以上新现的蕾才脱落少;晚熟品种至多10天短日处理便可诱导花芽分化并现蕾;红麻在自然条件下感应短日的器官为第1至第10片展开叶,并且在此范围内感应具有累积效应;短日处理10片叶的植株由于大部分叶片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和结实良好,且处理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对67份不同类型红麻品种的春播和夏播的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熟类型品种的现蕾天数变异率,分别为0.1%、30.0%、34.8%。晚熟类型品种对生志条件反应明显,对光温反应较敏感。从播种到现蕾期的活动积温,早熟类型品种变化较小,中熟美型次之,晚熟类型变化较大。温度对纤维发育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恒温条件下,植株未见有纤维群和纤维束的发育。春播的纤维产量和品质以晚熟类型品种较高,夏播以中熟类型品种较好,春播与夏播的产量及产量与纤维强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纤维支数呈不显著负相关;强力与支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67份不同类型红麻品种的春播和夏播的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熟类型品种的现蕾天数变异率,分别为0.1%、30.0%、34.8%。晚熟类型品种对生态条件反应明显,对光温反应较敏感。从播种到现蕾期的活动积温,早熟类型品种变化较小,中熟类型次之,晚熟类型变化较大。温度对纤维发育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恒温条件下,植株未见有纤维群和纤维束的发育。春播的纤维产量和品质以晚熟类型品种较高,夏播以中熟类型品种较好,春播与夏播的产量及产量与纤维强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纤维支数呈不显著负相关;强力与支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早、中、晚熟红麻品种各2介配制不同类型的正反交组合15个,对红麻生育期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论为:1)红麻F_1的生育期取决于晚亲,与相对早亲的熟性关系不明显。2)红麻生育日数对敏感型品种是动态的,现蕾的早晚不是取决于播种的早晚,而是取决于达到临界日长的时期。3)红麻生育期由两对主基因控制,aabb基因型为早熟类型,aaBB或AAbb为中熟,AABB为晚熟。除主基因外还有修饰基因起作用。4)红麻的现蕾可能存在着“积短日照差”或“积暗长”的原理,因而在较现蕾临界日长稍短的自然光照条件下分期播种,敏感型的早熟品种出现表面上的不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红麻为短日性植物。不同品种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研究红麻不同品种类型对光温条件反应,以进一步掌握品种种性,为选种和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麻为短日性植物。不同品种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研究红麻不同品种类型对光温条件反应,以进一步掌握品种种性,为选种和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孟臣 《大豆科学》1998,17(3):236-24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分析了9个红麻品种在南非地区的产量稳定性.结果显示,在南非纳塔尔地区,红麻产量的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显著.在不同的参试地区和年份中,红麻鲜重,鲜茎产量以及干茎产量均为极显著差异.灌溉条件下各产量指标明显高于干旱地区.本实验还应用了3个不同的参数和方案,评估了这9个品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综合三个参数,EI Salvador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丰产潜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各地选育和推广了一些不同熟期类型的黄红麻新品种,已经打破了那种品种都是晚熟型、种子全部依靠“两广”调运的局面,使麻农对品种熟期类型的选择有了较为充分的余地。为了明确不同熟型的黄红麻品种在不同时期收剥对其麻皮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为各地根据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分析了9个红麻品种在南非地区的产量稳定性。结果显示,在南非纳塔尔地区,红麻产量的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显著。在不同的参试地区和年份中,红麻鲜重,鲜茎产量以及干茎产量均为极显著差异。灌溉条件下各产量指标明显高于干旱地区。本实验还应用了3个不同的参数和方案。评估了这9个品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综合三个参数,EI Salvador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丰产潜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红麻品种收获期、收获年份和麻杆大小对纸浆得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收获期的纸浆得率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收获年份和麻杆大小对纸浆得率则没有影响。九个红麻品种间的纸浆得率以P_4、P_(14)、P_(25)、P_(45)的纸浆得率较高,分别比对照品种青皮三号(P_(30))高2.70%、2.41%、1.84%、1.83%,差异极显著。各品种11月中旬收获的纸浆得率除比9月末收获的提高1.0~4.4%外,其中大多数的晚熟品种提高的幅度较中偏早熟品种大。据此,利用冬闭地种植的晚熟品种从9月末延至降霜前后收获,对提高纸浆得率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流域麻区表现较好、具有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红麻品种为试材,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进行盐碱地适应性试验,对其经济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红麻比其亲本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杂交红麻品种耐盐能力要强于常规红麻品种,并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F2和F3衰退率并不明显,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生产上盐碱地种植红麻可利用F2代和F3种子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早熟品种选育的实生籽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中原二季作地区马铃薯生产需要选用早熟或中早品种 ,中、晚熟品种在这一地区产量非常低 ,甚至没有产量。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品种生长期长 ,结薯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比较严格。在中原地区 ,春季马铃薯播种出苗后日照时数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增高 ,不利于中、晚熟品种结薯。 6月中旬以后高温雨季到来 ,结薯和块茎膨大受到影响 ,同时植株开始感病 ,不等植株正常成熟就已死亡。因此 ,在品种选育上应根据这一地区的特点选育早熟、休眠期短、结薯对温度、光照长短不敏感、秋季播种耐高温的株系。中原地区在利用杂交实生籽育种工作中 ,由于受长日照…  相似文献   

16.
于一九七三、七四、七六年分别对花生不同品种类型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花芽分化进程及性状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汇总如下:一、试验方法与材料供试品种白沙1016、徐州68—4、姜格庄半蔓.播期为5月4日。温度与花芽 分化的关系试验于田间采用不同播期进行(春播在5月4日,夏播在6月15日).氮肥试验在中上等肥力基础上,分期施氯化铵折亩施8斤,试验为顺序区组排列法,全苗后分期取样观察花芽分化情况及数量.土壤水分试验系用盆栽法,水分多为四级重复三次,自播种至出苗阶段各  相似文献   

17.
黄、红麻“南种北植”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它对我省黄、红麻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南种北植”的品种都是福建、广东的晚熟品种,在我省主产麻区留不到成熟的种子,需要年年调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7份不同来源红麻品种异染色质。结果表明:品种间异染色质含量变幅为16.1~26.3%;品种内不同染色体间异染色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红麻染色体有两种类型异染色质。空气干燥时间对不同类型异染色质的显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红麻“南种北植”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它对我省黄、红麻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南种北植”的品种都是福建、广东的晚熟品种,在我省主产麻区留不到成熟的种子,需要年年调种。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常因种子数量不足,影响我省黄、红麻的种植面积。为此,我们于1979-1982年探讨在浙南平阳县留种的可能性,为保证我省麻种供应、促进黄、红麻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极端气候条件下辽宁省晚熟玉米品种的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2009、2010年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栽培试验和生产调查,对晚熟玉米品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受秋旱的影响更大,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躲避"秋吊"。晚熟品种雌穗分化、散粉抽丝和灌浆期与阴雨季节重叠,长时间重度阴雨天易造成晚熟品种空秆和秃尖,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则较早地进入该发育阶段,躲避不利天气的影响。耐密植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因而保持良好的孕穗和结实能力。品种间的耐荫性差异警示为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加强对品种耐阴性的选育,避免品种单一化或品种间遗传背景相近,从遗传角度积极地规避风险。适时早播可作为该地区抵御此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