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董丽华大豆产量高低与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粒茎比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越优越、越合理产量越高。针对高产大豆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作以下分析。1.结荚数同一地区同一生态类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草间小黑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振伦 《茶叶》1995,21(2):27-2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成蛛对不同密度的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及温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和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其功能反应的类型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温度对寻找产应有一定影响,24℃条件下,处置时间短,捕食率较高。草间小黑蛛对自身密度的寻找效应可用Wett型模拟。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0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I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1、F2以及F1与F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个组合苎麻杂交一代性状分离变异如下:(1)形态学性状分离复杂、类型繁多,如(黄壳早×芦竹青)F168个单蔸可分为63个类型。(2)经济性状变异显著,如株高和单蔸分株数的变异系数为10.2—19.7%和41.0—41.7%,各组合后代不同类型间单纤维支数的差异为500—1000支,变异系数为10.4-15.5%。(3)有些组合F1的叶面绉纹少:多、幼茎绿色:黄绿、叶形卵圆:椭圆等符合1:1的分离比例,而叶缘锯齿深尖:浅钝、托叶红色:黄白等分离比例适合9:7。  相似文献   

5.
玉米盐溶蛋白电泳法是快速鉴定玉米种子纯度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从玉米种子中提取盐溶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和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分离.通过染色显示蛋白质谱带类型。不同玉米品种,由于遗传组成的不同,种子内所含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这种差异可利用电泳图谱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6.
植株分布对粒用高粱产量的影响E.J.Larson,R.L.Vanderlip以往关于高粱补偿能力的研究都基于植物群体和行距、环境条件和基因型,而关于行内不均匀株距的资料很少。当田间株数减少时,生产者们面对两种基本选择,一是依靠高粱自身的补偿能力;二是...  相似文献   

7.
水稻插秧密度在12.5~25穴/m^2范围内,稻鸭共育时,水稻密度越大,株高越高,叶龄越小,分蘖越少,产量越低。稻鸭共育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高产花生单粒植群体密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花生单粒植不同群体密度荚果产量效应明显。中熟大花生和早熟小花生单粒植适宜群体密度分别为21-24万株/hm^2和24-27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小麦花生两熟制种植方式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得出:群体密度是限制套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百果重是夏直播花生产量的主要矛盾;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百果重呈正相关;适当增加公顷株数,既可增加密度本身的增产效果,同时还可通过提高百果重对产量产生间接的正效应;单株结果数与密度、百果重均呈负相关。花生高产栽培应在适当增加群体密度,稳定单株结果数的前提下,主攻百果重。  相似文献   

11.
在两种不同麦棉套种模式下研究了冬小麦冠层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冬小麦叶面积和千物质累积动态,分析了不同麦棉套种模式的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并对麦棉套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补偿效应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麦棉套种小麦冠层透光率高于麦棉轮作;3:1式麦棉套种冬小麦预留行间透光率低于4:2式,但小麦行间透光率明显高于4:2式。不同栽培模式小麦冠层麦行间温度和湿度没有明显差异.但冠层温度低于预留行,湿度则高于预留行;4:2式预留行温度稍高于3:1式,湿度则低于3:1式。(2)麦棉轮作冬小麦叶面积系数大于麦棉套种模式,两种套种模式间差异不明显;单株叶面积最大差异出现在4月22日前后,此时3:1式和4:2式麦棉套种小麦单株叶面积分别为麦棉轮作的1.17倍和1.41倍。千物质积累量麦棉轮作高于麦棉套种,单株千物质量则麦棉套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两种麦棉套种模式小麦单株千物质积累量均比麦棉轮作增加40%左右。(3)麦棉套种冬小麦在生长和产量上其边行均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综合不同栽培模式的冬小麦产量构成及其差异分析,3:1和4:2式麦棉套种冬小麦分别比麦棉轮作减产17.8%和20.1%,两种套种模式冬小麦对产量的补偿率分别为37%和40.1%。  相似文献   

12.
棉花叶枝发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棉花叶枝的发生受品种、密度、肥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低位叶枝发生量占总叶枝量的70%以上。棉花留叶枝对主茎生长,果枝、果节的发生以及单株主茎成铃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群体果节及总铃数有显著的补偿效应,且在一定的密度和肥水条件下,棉花留叶枝的补偿效应大于抑制效应。叶枝成铃比主茎成铃时段后延,成铃大多集中在全年光照富照期内的7月下旬~8月下旬,从而增加了优质铃比例,有利提高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类型11个玉米杂交种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进行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的最适密度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24.49%),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都趋于一定的值,分别为61.64±3.62(%)、57.60±2.55(%),且变异系数很小,为8.74%和6.60%。根据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可以确定某品种在某目标产量条件下的最适密度,评判玉米群体的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14.
张觉晚 《茶叶通讯》2009,36(3):28-29
在假眼小绿叶蝉盛发期,对纱网遮阳的同品种茶树,在同时期调查虫口密度、被害指数,结果表明:遮阳的茶树虫口密度、被害指数比未遮阳茶树,分别增加67.84%、46.11%。  相似文献   

15.
高粱单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去叶法用贡献率指标确定出高粱最大功能叶为上数第5叶,这个最大功能叶具有明显的位置效应。各叶位在对籽粒产量共同起作用地,每一叶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效应的大小因叶片功能强弱而异,叶片功能强所得到的补偿效应低。抽穗前贮存在茎鞘中的光合产物的输出率也因叶片功能强弱而异,叶片功能强,输出则少。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外部形态指标,对28份竹节草种质的外部形态进行初步评定,以明确竹节草种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竹节草种内形态变异很大,其中,穗长变异系数最大,可高达80.80%,叶宽变异系数最小为12.36%,所有指标变异系数平均为39.41%且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竹节草草层越高,生殖枝越高大;花序密度越高,生殖枝愈高且分支数越多,结实率越高;匍匐茎叶片越长,节间越细且越短,直立枝越小;在欧氏距离10.1处,竹节草种质被分为无花序型、花序密度和植株高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植株高大且花序密度高类型。  相似文献   

17.
紧压茶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云南紧茶、湖北青砖、浙江奉化紧压茶和浙江绿茶的儿茶素和有机酸分析表明,紧压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时间越长,其儿茶素总量、有机酸含量越小;三种紧压茶有机酸含量分别为绿茶的354.6%、319.8%、209.0%,每种砖茶的草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占到其有机酸总量的80%;三种紧压茶儿茶素含量分别为绿茶的21.8%、15.3%、4.7%。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节水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耕作方式对于节水保墒、减少水肥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对不同的耕作方式在水稻生产上的节水效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耕作方式的节水效应均优于对照,其中以精细平整方式效果最好。本田比对照节水17.51%,水分生产率提高0.3146kg/m^3,灌溉水生产率提高0.29392kg/m^3,水稻增产12.2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两系高产组合培两优特青25丘不同程度早穗的稻田,并辅以育秧方式、播种期、播种量、寄插密度和大田密度试验,分析早穗形成的特点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秧龄及高氮是影响早穗的主要因素,两段秧和烯效唑具有一定范围的缓解作用。严重早穗可造成12%~14%的减产,表现优势穗减少,穗均总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轻度早穗仍属高产栽培的正常范围,高位分蘖补偿成穗及早穗结实率提高是大田补偿栽培可利用的主要特性。并以营养体的发育程度建立了早穗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