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对不同植物的产卵趋性与取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田间除水稻之外还可取食多种禾本科植物并完成生活史,但在大发生年份该虫几乎只在水稻上发生。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在水稻及其他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取食趋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笼罩选择实验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玉米、稗草、狗尾草上的产卵与取食选择性以及取食经历对产卵、取食选择的影响。【结果】在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水稻叶片上的着卵量占总卵量的49.08%,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植物;幼虫取食水稻后发育历期为17.29 d,显著短于取食玉米和狗尾草,同时取食水稻后蛹重最重;幼虫期分别取食水稻和玉米的稻纵卷叶螟成虫对四种植物的产卵选择无变化,仍显著偏好选择水稻产卵;低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在几种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低龄期取食水稻的幼虫发育到3龄、4龄后对寄主的取食选择顺序为狗尾草水稻、稗草玉米;低龄期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到3龄、4龄后对寄主的取食选择为狗尾草玉米水稻、稗草。【结论】稻纵卷叶螟成虫显著偏好在水稻上产卵,产卵选择性不受幼虫取食经历影响,产卵选择性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幼虫取食水稻的发育历期最短,蛹重最高。高龄幼虫显著偏好取食狗尾草,同时,低龄期的取食经历改变了高龄幼虫对水稻和玉米的取食偏好。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分别用人工饲料、藜(Chenopodium album L.)或龙葵(Solanum nigrum L.)饲喂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初孵幼虫,研究饲喂上述2种杂草对甜菜夜蛾存活率、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同时采用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取食不同寄主的甜菜夜蛾3龄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及其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人工饲料相比,取食藜或龙葵后甜菜夜蛾的存活率下降,总发育历期分别延长3.11 d和7.02 d,单雌产卵量分别增加107.00粒和176.90粒,但化蛹率、羽化率变化不显著;与取食藜相比,取食龙葵后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延长3.37 d,蛹发育历期缩短0.36 d,雌成虫寿命延长0.60 d,雄成虫寿命延长0.65 d,成虫产卵量增加69.90粒。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取食人工饲料相比,取食藜后甜菜夜蛾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和复配混剂的敏感性降低;而取食龙葵后甜菜夜蛾幼虫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和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升高,对复配混剂的敏感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取食藜和龙葵会影响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对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复配混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施氮对白背飞虱在水稻上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稻组合汕优63、常规粳稻品种秀水63和常规籼稻品种浙733为材料,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上施用氮肥对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白背飞虱种群生态适应性。同一水稻品种,在施用氮肥的植株上白背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在不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明显延长,而在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则明显缩短。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随着施氮而显著提高,品种和饲养代数对其存活率也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在施氮水稻植株上的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上的。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同一品种的施氮稻株上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增加,而在不施氮稻株上则相反。水稻品种、饲养代数和氮肥水平对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非介体稻飞虱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对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体内相关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感染病毒水稻植株上取食对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影响不显著,但雌成虫寿命和卵历期显著缩短。取食感病稻株的成虫体内保护酶(CAT、SOD和POD)和解毒酶(AchE、 GST和CAE)的活性均显著增强。结果证明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非介体白背飞虱的适应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明短时高温对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不同虫态存活及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高温频发背景下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将在25℃(对照温度)饲养的牧草盲蝽卵、各龄若虫、成虫经历短期高温(33、36、39、42、45℃)暴露处理(卵处理时间为1、2、3 h;33、36、39、42℃处理若虫及成虫的时间为2 h;45℃处理各龄若虫的时间为1 h,处理成虫的时间为2 h)后在25℃下饲养观察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及历期、成虫存活率、寿命、雌虫产卵前期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并构建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卵的孵化率在33~36℃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42℃处理下显著降低;在45℃下暴露2 h降低为6.33%,暴露3 h降为0。经45℃处理1 h,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若虫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1.07 d。成虫在33~36℃高温下暴露2 h,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产卵量受影响较小;在39℃高温下暴露2 h后雌雄成虫存活率显著下降;45℃处理2 h雌虫存活率、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和雄虫存活率、寿命均和对照差异显著。由不同高温暴露下种群生命表可知,33~45℃高温暴露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均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评价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中的潜力,观察了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对取食水稻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开展室内盆栽试验,采用生物质炭种类(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与添加量(0、30和50 g/kg)的2因素×3水平组合处理土壤,种植水稻苗、接种灰飞虱,观察灰飞虱的发育和生殖表现。【结果】1)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若虫历期,当施用玉米或水稻生物质炭时,不同添加量之间的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当施用小麦生物质炭时,添加30 g/kg生物质炭处理下的若虫历期比对照(18.70±0.30 d)延长1.54 d。2)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没有显著互作影响雌成虫寿命。添加量不影响,但生物质炭种类具有显著影响,施用玉米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比水稻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23.70±0.48 d)分别延长2.13 d或3.10 d。3)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雌虫终身产卵量,施用生物质炭使生殖力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生物质炭处理不同而异,当添加30 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下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76.40±6.84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多22.80粒或18.95粒;当添加50 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40.30±3.26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少16.90粒或21.60粒。【结论】施用生物质炭可减弱灰飞虱的生殖力,减幅随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评价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中的潜力,观察了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对取食水稻的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开展室内盆栽试验,采用生物质炭种类(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与添加量(0、30和50g/kg)的2因素×3水平组合处理土壤,种植水稻苗、接种灰飞虱,观察灰飞虱的发育和生殖表现。【结果】1)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若虫历期,当施用玉米或水稻生物质炭时,不同添加量之间的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当施用小麦生物质炭时,添加30g/kg生物质炭处理下的若虫历期比对照(18.70±0.30 d)延长1.54 d。2)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没有显著互作影响雌成虫寿命。添加量不影响,但生物质炭种类具有显著影响,施用玉米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比水稻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23.70±0.48d)分别延长2.13 d或3.10 d。3)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雌虫终身产卵量,施用生物质炭使生殖力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生物质炭处理不同而异,当添加30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下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76.40±6.84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多22.80粒或18.95粒;当添加50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40.30±3.26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少16.90粒或21.60粒。【结论】施用生物质炭可减弱灰飞虱的生殖力,减幅随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研究了经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的田间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经室内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饲养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从F1代的359.94倍降到F14代的6.50倍,其中F4到F8下降快,F10到F14代基本趋于稳定;而其对毒死蜱的抗性下降趋于平缓,从F1代的9.90倍降到F14代的5.94倍。若虫历期和雌成虫体质量均显著受水稻品种和连续饲养代别数及代别×品种的影响,而若虫存活率只受代别数影响。雄虫中短翅型比例受代别和代别×品种的影响,而雌虫中短翅型比例不受代别、品种以及代别×品种的影响。在三种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若虫历期均随着代别增加而延长,其中F1和F4的若虫历期较短,其余均较长。在感虫水稻品种TN1上的雌虫若虫历期明显短于在抗虫品种IR26和IR36上的历期,TN1上的雌成虫体质量明显比抗虫品种上的高。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不接触农药后其对农药的敏感性上升,但对水稻抗性品种IR26和IR36的适应性并未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农药和水稻抗性品种治理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取食棉花和玉米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棉花生殖器官(蕾、铃)和玉米生殖器官(雌、雄穗)分别饲养棉铃虫,观察两种食料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取食棉花棉铃虫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8.21天,比取食玉米的长4.39天,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取食玉米棉铃虫的雌雄蛹发育历期,较取食棉花的分别长1.0~1.5天,达显著差异;(3)取食棉花棉铃虫的雌雄蛹重分别比取食玉米的高0.033g和0.0342g,差异达极显著水平;(4)取食棉花棉铃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分别比取食玉米棉铃虫高18%和40%以上,而取食玉米棉铃虫蛹的死亡率是取食棉花的约4倍;(5)两种食料对棉铃虫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花棉铃虫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和单雌抱卵量比取食玉米要高出400粒左右;(6)两种食料对幼虫存活、成虫交配、成熟卵产出以及卵孵化等方面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对黑尾叶蝉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克螟稻1和克螟稻2及其亲本秀水11为材料,研究了转Bt基因水稻上黑尾叶蝉种群的表现。田间种群动态调查表明,转 Bt 基因水稻克螟稻2上的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种群数量比其母本秀水11高0.5~1.0倍以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克螟稻1上取食的黑尾叶蝉和克螟稻2上的相比,两者在卵、若虫发育历期、雌成虫寿命、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及种群内禀增长力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取食克螟稻1的黑尾叶蝉的雌成虫寿命、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或高于以秀水11为食的黑尾叶蝉。以克螟稻为食的黑尾叶蝉的净生殖率为以秀水11为食的黑尾叶蝉的4~8倍。  相似文献   

11.
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浙江省象山县山谷小平原直播稻区的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田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稻水象甲成虫在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冬场所出蛰后取食杂草,并于5月初同期出现成虫高峰。这些成虫约7 d后直接迁入直播稻田,形成直播稻田稻水象甲的迁入高峰。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的取食、产卵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喜水习性。在同一丘直播稻田内,离田边越近,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卵、幼虫、茧蛹的数量越大;在同一畦内,畦边多于畦中。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 d,增殖倍数(一代成虫峰值/越冬代成虫峰值)为7.23,明显低于移栽稻田,主要原因是稻水象甲在直播稻上的产卵量较低。7月底一代成虫向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夏越冬场所回迁。根据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分布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虫情调查和测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稻草基质育秧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代土基质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取早稻稻草基质育秧,探讨3种水分管理方式(每隔1 d、3 d、5 d灌水1次致基质呈饱和状态)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水分亏缺能抑制苗高,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及提高根系的活力,提高成秧率。秧苗2~3叶期对水分亏缺敏感;水分亏缺使秧苗出叶缓慢,叶片长度及鞘长度变短,叶色变淡,对秧苗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宜的水分增强C、N代谢,增加秧苗的干物质量,提高壮苗指数。稻草基质育秧以3 d(W2处理)左右灌水1次的处理有利提高秧苗综合素质,是适于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赖波平  罗贤富 《杂交水稻》1993,(2):30-33,39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抗寒剂CR-4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抗寒剂能提高秧苗对低温逆境的适应能力,防止或减轻水稻烂秧,提高秧苗素质,对增加稻谷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在使用方法以浸种法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育秧环境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环境下秧苗生理和形态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对本田生长的影响。旱育秧苗植株矮壮,体内积累的淀粉多,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叶绿素含量高,抛植大田后发根快、分蘖多,具有明显的“爆发”优势,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多,产量较高;湿润育秧的秧苗,秧田期生长量大,体内积累的淀粉少,抛植大田后发苗慢,缓苗期长,最终有效穗少,产量较低;前期旱育后期多雨寡照的秧苗体内积累的淀粉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等均不及正常旱育秧,抛植大田后秧苗体的“爆发”优势丧失,产量与湿润育秧相仿。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上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 研究了施不同水平有机肥和化肥的钵栽水稻(汕优63)上白背飞虱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有机肥(腐熟猪粪)和化肥(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分别设低(N 200、P 230和K 95 mg/钵)、中(N 400、P 460和K 190 mg/钵)和高(N 600、P 690和K 285 mg/钵)3个水平处理,于移栽前施于盆钵中,施肥1周后的稻苗(27 d龄)供试。结果表明,当施肥水平较低时,各种群参数在两类肥料处理间的差异较小;但当施肥提高至中、高水平时,与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水稻上的白背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若虫历期较长,产卵历期较短,产卵量较小,种群内禀增长率明显降低。表明与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明显不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食物(TN1)和环境条件(26℃、RH为85%)均优越的条件下,比较了白背飞虱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成虫在若虫历期、产卵前期、繁殖动态、寿命及种群增长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尽管两种翅型雌虫的总产卵量接近(704粒/雌),但短翅型雌虫的若虫历期和产卵前期均较短、产卵高峰到来时间较早、前期产卵量比例较高,因而内禀增长力较高。两种翅型雌虫的存活率在羽化后前5 d内均接近100%,之后长翅型较高。短翅型雌虫的寿命显著短于长翅型。两种翅型白背飞虱在寿命与产卵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同寿命的两种翅型个体,短翅型的产卵量较高。本实验表明,即使两翅型的总生殖力相同,短翅型仍具有优于长翅型的生活史优越性, 换言之, 长翅型成虫翅膀及其相关器官的构建是以其发育和生殖延迟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7.
 白背飞虱在5个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稻株上所产的卵,期孵化率差异不明显。若虫以取食拔节期稻株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次数、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各天存活率则以取食分蘖期稻株为最多。根据若、成虫存活率试验结果,建立了白背飞虱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上实验种群存活率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生产上为了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通过开展大田试验,采用缓释肥作出嫁肥进行研究。在水稻移栽前3 d人工撒施25 kg/667 m2缓释肥作出嫁肥,以常规施肥作对照,在水稻移栽后定期取样测定秧苗素质及在分蘖期调查水稻茎蘖动态,并综合评价缓释肥作出嫁肥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释肥作出嫁肥后,在14、21、28 d时,水稻秧苗的株高分别提高6.26%、5.38%、3.38%,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提高35.29%、3.92%、4.59%,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提高30.00%、30.43%、8.70%,但对秧苗的茎基宽、发根数及根冠比影响不大;在水稻茎蘖数方面,施用缓释肥处理较常规处理在7月1日、7月8日、7月15日、7月22日、7月29日分别高出12.97%、7.68%、12.08%、40.24%、16.59%。综上所述,施用缓释肥作出嫁肥,能够提高水稻秧苗的株高及干物质量,对茎基宽及发根数影响不大,在生长中期能够增强水稻的分蘖能力,提高分蘖期水稻的茎蘖数。使用该种缓释肥作出嫁肥后,能够通过提高秧苗株高、干物质量及分蘖数来达到壮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WBPH; Sogota furcifera Horvath) has become the major threat to rice crops throughout Asia, damaging plants both through its feeding behavior and by acting as a virus vector. Here, we developed a novel method for biologically controlling WBPH by us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to express anti-pest plant lectins. Strain SJ-10 of an endophytic bacterium, characterized as Enterobacter cloacae by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16s rDNA characteristics, was isolated from rice seedlings. The Pinellia ternate agglutinin (PTA) gene was cloned into SJ-10 for expression. The positive transformant, selected by antibiotic resistance, was evaluated using PCR,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assay. After inoculation, rSJ-10 could colonize rice plants so that they expressed PTA, and then the rice was shown to hav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WBP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SJ-10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survival and fecundity of WBPH fed on rice seedlings (p < 0.01). At day 19, the fecundity of WBPH inoculated with rSJ-10, or with wild-type SJ-10 was decreased by 86.1%, and 25.6%, respectively. At day 22, numbers of WBPH on rice in the control were 19.4 times greater than on rice inoculated with rSJ-10. At day 26, the rice seedlings all d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rSJ-10 grew we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ce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rSJ-10 expressing PTA protein were endowed with the anti-pest activity against WBPH.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rice plants expressing rPTA are toxic to mammals.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a way to biologically control planthoppers by recombinant endophytic bacteria expressing plant lect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