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采集根部有明显根结的栀子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鉴定,通过观察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2龄幼虫和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Yang & Eisenback, 1983)相似;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100%,28S rDNA D2D3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99%以上;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序列以99%的支持率与象耳豆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是该线虫的新寄主纪录。  相似文献   

2.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线虫体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组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象耳豆根结线虫中克隆了1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Me-mapk1c 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369 bp,包含1个1 18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推导编码3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5.39 ku。同源性搜索比对结果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南方根结线虫MI-MAPK1具有99%的一致性。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MAPK,在IPTG的诱导下得到70 ku左右的特异融合蛋白(包括大小约26 ku的标签序列)。利用RNAi技术对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Me-mapk1基因进行沉默,线虫诱导番茄根结形成的数量显著减少,推测Me-mapk1基因的下调表达有可能影响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根结线虫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其中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近几年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优势种群,防治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苦瓜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中较多采用嫁接砧木的防治措施.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苦瓜砧木品种,以18份苦瓜砧木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幼苗人工接种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方法,接种45 d后,测量供试材料的相对...  相似文献   

4.
利用EST结合RACE方法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中克隆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Me-pel2(Gen Bank登录号KP987180)。Me-pel2 c DNA开放阅读框全长834 bp,推导编码2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属于多糖裂解酶第III家族新成员。Me-PEL2与南方根结线虫果胶酸裂解酶Mi-PEL3氨基酸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为54%。发育表达结果显示,Me-pel2在2龄幼虫和雄虫期高丰度表达,而在固着期寄生阶段转录水平急剧下降,推测Me-pel2主要在象耳豆根结线虫迁移性阶段起重要作用,通过降解寄主细胞壁果胶质成分,协助幼虫侵入寄主以及在寄主体内迁移。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耳豆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以及能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作物上寄生繁殖,是热区最具危害性的病原根结线虫种类之一。应用比较形态学,结合mt DNA序列分析、IGS序列分析和进化发育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确定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蔬菜、番石榴、哈密瓜和枣树等作物上广泛发生为害,其中枣树为首次发现的象耳豆根结线虫新寄主。研究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已成为海南省蔬菜作物上重要的病原根结线虫种,并有进一步扩散加重为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Yang and Eisenback)是海南岛独有的一种致病力很强的根结线虫。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 Fresenius)HNQ11菌株是从海南岛香蕉(Musa sapientum Linn.)根围土壤分离到的1株捕食线虫真菌,本实验研究了其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HNQ11菌株能迅速产生捕食网和捕食环等捕食器官来捕食象耳豆根结线虫J2。其捕食率在J2加入HNQ11培养平板96h后即达83.5%;在盆钵控病实验中,每株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用2g菌丝处理根部,根结形成比对照减少50%,根系鲜重增加147.3%。同时,在菌丝处理33d后还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根片段上附着的HNQ11菌丝和分生孢子,重新分离菌丝和分生孢子还能在培养基上生长,说明HNQ11菌株在番茄根部具有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发现豆科新品种多年生藤本豆(Lablab sp.)发生严重的根结线虫病,根部可产生巨大根结,根结内组织内可埋生数以百计的雌虫,卵囊产于根结内。通过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扩增比对,藤本豆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多年生藤本豆受根结线虫为害为首次记述, 也是南方根结线虫新寄主。接种实验结果表明,2龄幼虫主要侵染藤本豆根尖,也可侵染根其他部位,雌虫与卵囊埋生于根结内,卵可直接孵化并在根内直接侵染发育,根结大小发展快,根结坚硬,表面组织不易腐解,雄虫只能在后期根结腐败组织处发现。在环境温度(24~36 ℃),生活史最短为24 d。田间重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形态特征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田间调查及交叉接种实验表明其可能为田间藤本豆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8.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性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的自然抑制性是存在的,并且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胞囊线虫生态抑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接种真菌后以扰动(土壤过0.5 cm孔筛)为土壤微环境并与无干扰对比,用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 spp.)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混合代谢物分别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处理,探讨其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盆栽防效的影响。在接种二龄幼虫(J2)35 d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扰动条件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数量降低20.0%~35.9%,胞囊数量降低18.3%~35.0%,卵量降低21.5%~38.5%,根内J2数量降低14.6%~35.3%,其中以4号混合代谢物扰动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降低作用显著;土壤不扰动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密度降低19.5%~32.7%,胞囊密度降低19.5%~35.2%,卵量降低21.1%~37.8%,J2数量降低8.0%~27.6%,仅雌虫和根内J2数量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对照差异显著,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调查结果表明:扰动可能会促进植株生长、植株鲜重增加,但与不扰动差异不显著。试验证明:扰动对盆栽大豆胞囊线虫雌虫、胞囊、卵和J2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扰动有增强寄生真菌代谢物对胞囊线虫温室防效效果的趋势,对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起到积极作用。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土壤扰动干扰和真菌代谢物的配合应用会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并影响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根结线虫的危害及其对侵入巴斯德氏芽菌的亲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1~2002年对海南省根结线虫的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4科25种植物中,除禾本科水稻以外全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根结线虫危害,其中苦瓜、辣椒、空心菜和番石榴受害特别严重。从苦瓜、茄子和番石榴的受害植株根分离得到了大量的线虫2龄幼虫,记录了这些2龄幼虫的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分离线虫的2龄幼虫和侵入巴斯德氏芽菌的吸附试验,发现分离自苦瓜、茄子和番石榴的2龄幼虫对侵入巴斯德氏芽菌HL—1菌株有较好的亲和性,而对HL-2菌株的亲和性则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在海南采集到的根结中有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种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离体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幼根和不同时期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抗性不同苗龄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下,二龄幼虫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辽豆10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平均分布率最高,达到12.21%,最高峰出现在6 d苗龄.而灰皮支黑豆等抗病品种对二龄幼虫的吸引高峰均出现在大豆出苗18 d后.研究二龄幼虫对离体幼根的趋性时发现,感病品种辽豆10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强烈的吸引性,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酸类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和对大豆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中,甲酸和丙酸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率相对较高,对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最好;乙酸和乙二酸次之;柠檬酸和苹果酸对线虫的防效较低。乙二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大豆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乙二酸是较为理想的线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初始密度(Pi)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在2011-2013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禾谷孢囊线虫初始密度对其繁殖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的繁殖系数(Rf)随Pi的增加而减少,当Pi为0.5个卵·mL-1土时,Rf达到8.7;当Pi为64个卵·mL-1土时,Rf仅为2.8。小麦株高、茎叶干重、根干重及产量均与Pi呈显著负相关。当Pi≥8个卵·mL-1土时,小麦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产量显著下降,因此田间禾谷孢囊线虫的初始密度高于该值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浙双72菜用和油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浙双72油菜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及采薹长度对菜薹、菜籽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表明,浙双72早播可以提高菜薹、菜籽产量,播期以9月1日为宜,移栽密度10.5×104株/hm2为佳。采薹对株高、一次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采薹长度以10cm为好。浙双72作为菜用和油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处理的接种试验研究了2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5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后大豆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98%和27.66%.明尼苏达被毛孢显著降低了(P<0.05)线虫卵、根部雌虫和土壤中胞囊的数量.与对照相比,...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然期幼虫(2000~4000条/株)与虫卵(8000~16000粒/株)均可以用于花生抗线性鉴定的温室接种,但与使用虫卵接种相比,以侵染期幼虫作为接种体需要多花3~5d的时间收集幼虫;接种后14d,可以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将供试的4份花生种质区分开来;接种后6~10周依据卵块数量或每克根中的虫卵数可以进一步确认花生的抗性水平.虫瘿级数、虫瘿数量、卵块数量及每克根中的卵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温室中花生抗线虫鉴定的程序方法以8000粒卵/株为适宜接种量,接种后14d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进行初筛,对初筛入选的材料再在接种后6周根据卵块数量或卵量验证其抗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明确在适宜条件下茶橙瘿螨种群的增长规律,每头螨的发生量(Y,头/头)与有效积温(X,日度)的关系式为:Y=3×10~(-7)X~3+0.0006X~2+0.0164X+0.969。同时研究了7个生态因子与螨口消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小于18℃或超过27℃时,螨口发展减慢。相对湿度(RH)在75%~90%时,对螨口发展最有利;RH达95%时,螨口发展显著减慢;RH≤50%时,螨口停止发展甚至下降。螨口增长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负相关。茶梢的嫩度对螨口增长影响较大,一芽三叶、一芽四叶、成老叶的螨口平均发生量分别是一芽二叶的70%、55%、27%。螨口基数≤56.4头/叶时,对螨口正常发展无影响;螨口基数>102.2头/叶时,螨口基数越大,螨口发展速度显著减慢。天敌对螨口增长影响很小。日照对螨口增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相似文献   

18.
孙玉秋  许艳丽  李春杰  潘凤娟  张原 《大豆科学》2011,30(2):250-253,258
对采自黑龙江省35个市县112份大豆田土样,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采集的所有大豆根围土样都检测到了大豆胞囊线虫,各地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不同,每100 g干土中的虫卵量差别大,100 g干土中,嫩江县的大豆胞囊线虫卵量多达30 583个,最少的是抚远县,100 g干...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孢囊线虫在高寒、高海拔区的发生与分布情况,2015年8月,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甘南农牧过渡区10个乡镇燕麦田的80份根际土样进行了孢囊线虫调查。80份土样中孢囊线虫平均检出率为87.5%,夏河县的达菱乡、达麦乡、唐嘎尔乡与那吾乡,卓尼县杓哇乡及临潭县冶力关镇土样的检出率均达100%;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最低,为60%。海拔高度不同,孢囊线虫的分布不同,在海拔2 501~2 800m的区域土样中,孢囊线虫检出率最高,为100%,在海拔3 101~3 500m区域检出率最低,为58.3%。燕麦田间孢囊线虫密度平均为3.7个·100g~(-1)土,其中卓尼县杓哇乡的密度最高,为14.4个·100g~(-1)土,夏河县王格尔塘镇和临潭县冶力关镇的最低,为1.1个·100g~(-1)土。通过形态学特征鉴定,此区的孢囊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