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萎凋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雁飞等比较了传统萎凋、鲜叶冷冻以及冷冻萎凋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冷冻萎凋工艺制得的红茶除可溶性糖略低外,其余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萎凋方式,但香气组分萜烯类物质、香叶醇、苯乙醇等祁红特征物质含量低于传统萎凋。黄建琴也发现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工夫红茶的萎凋和发酵时间,增加红茶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提高滋味和汤色品质,但冷冻萎凋降低了葡萄糖酶活性,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择红茶加工中萎凋方式、萎凋程度和发酵时间3个关键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了正山小种红茶清洁化加工工艺参数,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清洁化加工新工艺对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萎凋方式萎凋程度发酵时间,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程度即茶青失水率为35%、发酵时间6 h工艺组合所制得的红茶综合品质最优;与传统工艺红茶比,新工艺红茶中茶多酚、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较高,酚氨比较低,滋味鲜爽而醇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质萎凋对白牡丹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白牡丹茶的光照萎凋最佳光质,采用LED 精量调制光源,研究无光(对照)、蓝光、白光、红光、黄光对白牡丹茶的主要生化成分、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萎凋组与无光萎凋组相比,不仅同时显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P<0.05),且显著降低了咖啡碱含量(P<0.05);其他光质萎凋组与无光萎凋组相比,仅蓝光萎凋组显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氨基酸含量(P<0.05),白光萎凋组显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可溶性糖含量(P<0.05),但蓝、白、黄光萎凋组显著降低了白牡丹茶的茶多酚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P<0.05),其中蓝光萎凋组降低最多。与无光萎凋组相比,黄光、红光和蓝光萎凋组分别增加了10、4和1种香气物质数量,且提高了良好香气物质含量的比例,其中黄光萎凋组的醛类、烷烃类、烯烃类、苯和萘类比例最高,红光萎凋组的酮类和杂氧化合物最高,蓝光萎凋组变化不大;虽然白光萎凋组的香气物质数量并未增加,但其成分比例变化最大,醇类和酯类比例增加最多,其他类型香气比例均降低。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红光萎凋组白牡丹茶的滋味得分最高,黄光萎凋组的白牡丹茶香气得分最高;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光>黄光>白光>蓝光>无光。综合分析认为,要获得最佳滋味可选择红光萎凋,得到最佳香气可选择黄光萎凋。  相似文献   

4.
通过控制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研究宜红茶初制过程中工艺条件对成品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3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发酵时间萎凋程度足干温度;鲜叶萎凋至含水率为60%,发酵2.5 h,再用85℃温度足干制得的红茶汤色橙黄明亮,甜香明显,内含物质丰富,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生化成分、萎凋速率、感官品质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萎凋方式对寿眉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对寿眉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影响显著。复式萎凋寿眉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加温萎凋寿眉,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则低于加温萎凋寿眉,且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儿茶素四种生化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加温萎凋萎凋速率明显高于复式萎凋,造成萎凋失水过快,萎凋过程中品质转化不够,感官品质有明显青味,不利于寿眉品质的形成。综合分析认为在相同萎凋时间情况下,复试萎凋寿眉香气和滋味品质优于加温萎凋,所制白茶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6.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物质转化,因而可能对红茶品质有负面影响.本项研究就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探明利用冷冻萎凋改善红茶品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加温萎凋与复式萎凋过程中取不同萎凋样品及成品茶,采用国标方法分析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同时采用GC/MS分析两种萎凋方式制成的成品茶香气物质差异,来探究两种萎凋工艺对福鼎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萎凋制成的福鼎白茶可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复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标准化加工技术,以鸠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采用不同萎凋温度、萎凋程度,以及不同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所制的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差异,探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对钱江源开门红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温度28℃、萎凋叶含水率62%~64%、发酵温度30℃、发酵3.5 h是加工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最佳工艺条件,所制红茶具有甜花香、甜爽的优异品质。研究为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标准化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潮州红茶萎凋工艺参数研究中,分别设置3个萎凋温度和3个萎凋时间,正交设计。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发现,不同萎凋温度和时间对红茶的品质影响不同,并得出萎凋温度和时间的最佳参数,即为萎凋温度30±2℃,时间12h。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机械化加工普洱茶的可行性,使用“晒青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线”加工晒青茶,并应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开发的数控发酵系统对加工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在各个加工过程中取样,应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研究机械化生产晒青毛茶及其在数控发酵过程中内含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变化,为普洱茶机械化加工和产业升级提供一定依据。结果显示,机械化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具有可行性;数控发酵过程中,儿茶素、没食子酸(GA)、水浸出物、茶多酚及氨基酸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咖啡碱含量增加;GC-MS及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翻堆时香气物质与其他出堆样差异显著,随着数控发酵进行,香气物质种类增加而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总体减少,香气物质种类以醇类、芳香烃类、酮类及醛类为主,检测出芳香烃类香气物质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花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内含物丰富;乌牛早、白叶1号、福鼎大白茶和鄂茶10号品种原料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酚氨比也较低,感官品质表现为滋味醇和;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青砖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烯烃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5%以上。乌龙1号品种茶样香气成分总量最高,与其他品种茶样香气相似率最低,品种香突出;乌龙4号品种茶样与其他品种香气相似率都较高,香气协调性较好。感官品质分析表明,鄂茶10号、乌龙1号和4号品种茶样综合品质最好,评分在88分以上,白叶1号样品评分最低;槠叶齐、鄂茶1号和乌龙品种茶样有特殊的品种香。乌龙茶适制品种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物、酚氨比较高,香气独特;红绿兼制品种加工青砖茶内含物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综合品质较好;绿茶适制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滋味醇和或平和,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  相似文献   

14.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茶叶品质成分在红茶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探索春闺品种花香红茶适宜的发酵工艺参数,选择新品种春闺春季鲜叶原料进行花香红茶制作,检测其在发酵过程中[0、2、4、6 h (毛茶样)分别取样]的生化与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黄酮总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分别从36.1%、16.27%、3.54%、8.93%减少至30.77%、11.25%、3.2%、7.85%;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分别从0.52%、2.26%增加到0.84%、2.58%。在香气组成上,春闺品种花香红茶主要以醇类、醛类、酯类、含氮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醇类、含氮化合物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醛类、酯类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却呈升高趋势;春闺品种花香红茶香气成分主要包括橙花叔醇(18.02%)、α-法呢烯(12.4%)、β-罗勒烯(7.89%)、吲哚(6.8%)、己酸叶醇酯(5.83%)、芳樟醇(5.52%)、香叶醇(5.45%)等;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春闺花香红茶品质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汤色由原先的橙红稍暗变化为红艳明亮、显金圈;滋味由苦涩向甜醇转化,香气也由稍浊带青气向花果香、甜香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香气形成的影响,以金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研究红茶可挥发性成分和香气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萎凋方式或引入碰青工艺对金萱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没有很大作用,但可引起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导致茶叶香型发生改变。日光和鼓风萎凋对金萱红茶香型差异性有积极作用。抽湿萎凋和碰青工艺则增强香气的丰富度和持久性。鉴定的48种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为醇类,占香气总量的71.58%~74.19%。反-β-罗勒烯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前体物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呈规律性变化,日光萎凋有利于苯丙氨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为前体的挥发性成分产生;鼓风和抽湿萎凋则以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的挥发性成分为主。碰青工艺对来自苯丙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但与静置时间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乌龙茶品种改制红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云南省内主要产地生产的38个红茶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分析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特征及化学组成,并比较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在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异;云南红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含氮类和烃类等8类97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23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子鼻检测技术并结合感官审评,对3种不同萎凋工艺的山东红茶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工艺的红茶均有较好的响应,可有效区分不同萎凋程度的红茶,且第7、9、2、6和8号传感器在红茶香气区分中起主要作用,即萜烯类和硫化物、芳香型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醇类和烷类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这几种成分可能是引起山东不同季节红茶品质差异的主体成分。感官审评表明重萎凋工艺制得的山东红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9.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摊叶厚度2 cm的微波初干工艺技术,所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茶多酚、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由43种增加到50种,其中芳樟醇、苯乙醇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产生了(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丁香酚等甜香、花香成分。微波初干工艺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