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例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cm左右,穗长10cm以上,穗颈长30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cm,旗叶宽1.4~1.6cm;倒二叶长19~25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cm,倒三叶宽1.3~1.6cm,高效LAI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采用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对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 12个性状中 ,大多数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本身的狭义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时 ,对主茎穗长和主穗粒数的表型选择可明显提高主穗粒重 ,而对主茎穗长的表型选择则明显减少每株穗数。单株粒重本身的狭义遗传力以及与其它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均较小 ,因此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或间接选择的遗传响应均较小。但它与主穗粒数、每株穗数、主穗粒重、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日本不同棱型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以从日本引进的儿9份大麦种质为材料,对不同棱型大麦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的材料在这6个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4个性状差异显著。与四棱和六棱相比较,二棱材料极显著地表现出矮秆、穗下节间长度短、穗子长、穗粒数少、千粒重大的特点;四棱材料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居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六棱材料穗粒数极明显地高于其它棱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不同大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以我国不同产区的17份大麦品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72个杂交F1为材料,考察其两年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分析各性状的杂交优势与配合力。结果表明,株高正向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组合比例最高,两年分别为1.00、1.00与0.97、0.95,其次为穗下节间长、穗长及千粒重;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的MPH与HPH变幅较大,其次是单株粒重与千粒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的效应值和变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与千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及单株粒重相对较小。被测性状F1表型与GCA及SCA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我国不同产区大麦品种间的杂交育种及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粒重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育种选择,生育期与株高、株高与穗长、穗实粒数与穗粒重及千粒重与穗粒重等13对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收获指数、株高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48个地方品种全部为多棱大麦,可分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7.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根据12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系)在合肥地区两年的品比资料,对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总数的多少,分蘖成穗率高是增加穗数的主要因素。在株高,穗长和生育期3个性状中,穗长是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文中还就合肥地区多棱大麦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大麦孕穗灌浆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4个二棱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及人工气候箱,在大麦孕穗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常温为对照,考察了大麦完熟期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及穗长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高温胁迫致使参试大麦品种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使除Harrino Nijo外的其余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粒数均显著降低。综合比较,Harrino Nijo的耐高温性能最好,其次为扬农啤6号,917112和苏啤3号对高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
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年来大麦代表性品种—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莆大麦系列品种的籽粒产量、有效穗、穗粒重、千粒重、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7个性状,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也反映出品种类型的多样性;(2)主要性状演变规律:籽粒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有效穗、千粒重等6个性状呈不同形状波浪式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实粒数>有效穗,其余3个因素顺序为:生物产量>穗粒重>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适中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用5个两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成40个杂交组合,对其5个产量性状和10个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关系密切的性状有每穗实粒数、有效穗、单株产量、精米长和长宽比。说明在各品质性状中,除粒形外,其它性状均可与产量同时改进,高产与优质可以协调。此外,在蒸煮品质性状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中,精米长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垩白粒率间存在着一定的负效应。说明增加精米长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相似文献   

14.
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均表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穗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大;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穗数多且生育期短或适中是提高籼爪交组合单株粒重的选育方向;粳爪交杂种提高单株产量的育种方向是选育每穗实粒数多并且单株穗数也多的组合,同时要兼顾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直接正效应大,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每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其它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作用不大.提高粳爪交杂种结实率可从3个方面入手,即选育每穗实粒数较多、每穗总粒数较多、且千粒重较大的组合,但主要是提高每穗实粒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青六矮1号→绿珍占8号→绿源占衍生系统早季性状和晚季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早季产量和食味品质与15项农艺性状和9项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着粒密度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不完善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2)晚季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2叶长和倒3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宽和倒3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早季垩白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2)晚季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早晚兼用型品种(系)同一套品种(系)早季种植和晚季种植时,大多数性状及其相互关系有显著差异,同一套育种材料在早季和晚季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有显著不同。讨论了供试材料品种改良的综合育种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三种粒型小麦品种 (系 )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小麦生育后期 ,中粒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 b)高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 ;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Chl(a/b)低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品种Pn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 ,峰值大小有明显差异。小粒型品种在Pn方面占有优势 ;大粒型品种虽然Pn不占优势 ,但其FLAR大 ,单株旗叶同化的养分多。旗叶面积与P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FLA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a b)和Chl(a/b)与Pn和FLAR的相关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 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