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黑土区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区大豆连作17年、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玉米-大豆迎茬和大豆连作2年,分别取分枝期、花期和鼓粒期的大豆根际土壤,采用土粒平板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探讨大豆连作对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出6种镰孢菌,即锐顶镰孢(F.acuminatum Ellis & Everhart)、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ee.)、木贼镰孢(F.equiseti(CoMa)Saec.)、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 Schwabe)、尖孢镰孢(F. oxysporum Schleeht.)和腐皮镰孢(F. solani(Mart.)Sacc.).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孢(F. oxysporum)数量较高,与其它种类相比差异显著(P<0.05),是大豆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以尖孢镰孢数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腐皮镰孢;不同轮作系统镰孢菌总量动态变化一致,花期轮作镰孢菌数量最高为1.54 x 104个·-1干土,与大豆连作17年相比差异明显.在3个生育期大豆连作17年尖孢镰孢数量均略低于轮作.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孢菌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强毒力菌株对40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存在大量抗优势致病镰孢菌F. solani和F. oxysporum的资源。黑龙江的357份大豆品种(系)中抗F. solani的占39.03%,抗F. oxysporum的占62.37%。吉林的27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3.46%,抗F. oxysporum的占46.91%。辽宁的24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5.00%,抗F. oxysporum的占61.11%。黑龙江的菽锦05-SH、黑农65、D09-005、D09-072和 D09-077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强毒力F. solani和F. oxysporum均表现抗病。来自不同省份的F. solani和F. oxysporum菌株对同一个大豆品种(系)的毒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应尽量选用当地的镰孢菌株。同时用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Fusarium spp.)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接种东北地区的10个主栽大豆品种,在所产生的160个互作中,抗病互作占74.38%,表明主栽大豆品种对镰孢菌根腐病普遍存在抗性。其中绥农28和丹豆13对弱毒力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黑农44和东农2037对弱毒力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表现免疫;不存在对所有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均表现抗病和均表现感病的大豆品种。依据抗病互作所占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10个主栽大豆品种对8种镰孢菌的总体抗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九农28、吉育35、绥农28、铁豆44、黑农44、丹豆13、垦丰16、东农2037、辽豆17、合丰55。主栽大豆品种对同种镰孢菌的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抗感表现一致的占71.25%,因而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可以不考虑镰孢菌菌株的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3.
东北玉米苗枯病病原镰孢菌rDNA ITS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东北地区采集引起玉米苗枯病的镰孢菌种群的菌株,选取12株形态及培养性状不同的菌株,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有7个种,分别是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iutinan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及尚未确定种类的F11菌株。F11菌株与Genbank中的镰孢菌株FVS3(DQ885388)的同源性达到99.8%,该菌株与其他测试菌株ITS序列差异显著,可能是一个新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铃薯》2017,(1):38-44
采用香鳞毛蕨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F.avenaceum、F.sambucinum、F.solami var.coeruleum(Sacc.)Booth)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对不同提取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鳞毛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和总黄酮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高浓度提取液对镰孢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低浓度提取液的抑制作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对不同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总黄酮提取液。研究证明香鳞毛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和总黄酮提取液具有抑制镰孢菌活性与开发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和利用rDNA-ITS和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镰孢菌,分别属于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从花生根腐和茎腐病样品中都可以检出这5种镰孢菌,果腐病样品中未能检出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在供试的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9.02%、30.99%和56.41%。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这5种镰孢菌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组成和优势种群,为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了大豆根际土壤细菌不同接菌量和接入时间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镰孢菌(Fusarium)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对镰孢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接入细菌量越大,抑制率越高,当接入细菌量为5×106cfu·mL -时,细菌对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抑制率分别达98.9%和98.3...  相似文献   

7.
赵晓晖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11,30(3):468-470,474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得到3株镰刀菌,F-9-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l),F-2、F-15-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0lens(Wollenw)Gordon).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这3株镰刀菌发酵液原液对...  相似文献   

8.
东北三省大豆根腐镰孢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7~2010年连续4年从东北三省大豆主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株,分离大豆根腐镰孢菌,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199个镰孢菌菌株属于 8 个种,分别为尖镰孢菌(F. oxysporum)、 腐皮镰孢菌(F. solani)、 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 半裸镰孢菌(F. semitactum)、 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燕麦镰孢菌(F. avenaceum)、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和厚垣镰孢菌(F. chlamydosporum),其出现频率依次为36.45 %、25.35 %、11.43 %、10.76%、6.76%、4.42%、3.84%和1.00 %。以上8种镰孢菌在黑龙江省都存在,且在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了厚垣镰孢菌。在吉林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verticillioides,在辽宁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chlamydosporum。以合丰2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8种镰孢菌对大豆均有致病力,其中尖镰孢菌为强致病力,腐皮镰孢菌、禾古镰孢菌、半裸镰孢菌、燕麦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厚垣镰孢菌均为中等致病力,轮枝镰孢菌为弱致病力;8种镰孢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症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不同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波  许艳丽  魏巍 《大豆科学》2008,27(1):106-112
镰孢菌(Fgsari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土壤中镰孢菌多样性水平很高,并对其中致病菌种群动态及寄主抗性表现有一定影响.镰孢菌分离在其多样性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报道的镰孢菌分离方法很多,但分离效果有一定差异.本文对影响分离效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稀释平板法和土粒平板法.结果表明,当抗生素浓度增加到常量的4倍时可很好抑制细菌,并对真菌数目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抗生素组合对镰孢菌分离有一定影响;无菌水和水琼脂处理不同样品量与菌落数(CFU)之间均呈线性关系(R2>0.9),随着样品量的增加菌落数呈递增趋势;无菌水处理中镰孢菌的分离比率为21.0%,略高于水琼脂处理的10.0%;供试2种培养基对镰孢菌分离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孔雀绿琼脂培养基(MGA)相比,蛋白胨.五氯硝基苯琼脂培养基(PPA)对镰孢菌的分离比率较高为20.93%.培养方法对镰孢菌分离比率影响较大,土粒平板法分离比率均大于60.0%,远高于稀释平板法(分离比率均低于6%).  相似文献   

10.
尖孢镰孢菌毒素对大豆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幼根为材料,研究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毒素对不同大豆抗性品种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根用尖孢镰孢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生物拌种剂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的主要根部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Fusarium.oxysporum f.sp.redolens.枯草芽孢杆菌B29对大豆根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枯草芽孢杆菌B29菌液和一些营养因子等复配成生物拌种剂,通过审内抑菌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PCR-DGGE技术对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菌F.oxysporum f.sp.vedolens的抑菌活性和生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拌种剂浓度呈正相关,原液和10倍稀释液抑制率均达93%以上,1000倍稀释液的抑制率为75%;拌种剂处理大豆后大豆苗期体内与抗性反应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明显增强;拌种剂中的生防菌能够在大豆根际土壤中定殖,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末造成影响.田间小区试验显示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的苗期防效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s(Wollenw、)Gordon。前者除危害根和茎基部皮层外,还可侵入植株中下部维管束,引起萎蔫。后者仅引起根腐,严重时植株枯死。病田种子不带菌,病田土壤和病残体是该病侵染源。粘质土壤较砂质土壤发病重。大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对大豆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韩庆新  辛惠普 《大豆科学》1990,9(2):157-162
大豆根腐病系由多种土传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本试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Fusarium oxysporum以及Rhizoctonia. solani对大豆幼苗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其中又以Fusarium oxysporum占明显优势,是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主要致病病原菌,温暖和土壤稍干燥的条件下有利于该病原菌的使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原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从江苏小麦茎基腐病病害样本分离菌中筛选到了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都有强致病力的F.graminearum菌株GF1117。为了对F.graminearum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小麦不同生境中分离筛选到35株对GF1117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细菌菌株,分别在田间和温室进行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5株拮抗细菌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在小麦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上对茎基腐病的防效不同;菌株1-8对两种病害的防效都在4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2017~2019年在甘肃省不同地区采集玉米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玉米根腐病的致病镰孢菌为厚垣镰孢Fusarium chlamydospor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尖镰孢F.oxys-po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茄镰孢F.solan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其中尖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20%。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所有分离的镰孢菌都会引起玉米根系不同程度变褐,导致根系生长缓慢、茎基部溢缩和腐烂、近地部叶片黄化、叶边缘干枯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镰刀菌病害对大豆种植业造成的损失,避免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分离针对大豆镰刀菌病害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生防菌类型,并通过温室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共分离得到144株菌,其中1种Y8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有较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Y8菌株能够有效保护大豆免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使大豆的病情指数降低42.23%。相对于对照组,Y8菌株使大豆的生物量提高45.9%,使根生物量提高73.3%,大豆籽产量提高35.4%,叶绿素含量提高22.7%。这可能是由于Y8菌株成功的在大豆根际定植,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且其次生代谢物能促进大豆的生长。本研究发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为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邵红涛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06,25(4):429-433
通过室内试验与温室试验研究了具有生防能力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MM35所分泌的胞外水解酶在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F.oxysporum、R.solani)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以病原菌F.oxysporum烘干的菌丝体作唯一碳源,可以诱导Trichoderma MM35分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β-1,3-葡聚糖酶高水平诱导表达在前,几丁质酶诱导表达在后。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F.oxysporum和R.solani之后都能够检测到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向有病原菌F.oxysporum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土壤中几丁质酶活性能够显著升高。向有病原菌R.solani的土壤中接种Trichoderma MM35,土壤中的几丁质酶、G-1,3-葡聚糖酶活性都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从大豆根际分离出的1500多株细菌中筛选出6株生防细菌,其在离体的条件下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18BRR2-2、18BRR9-1和3BRR16-2在离体的条件下也对茄腐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抑制作用,并且这6株生防细菌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长.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这些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18BRR2-2盆栽和大田的防效均最高,分别达到了45.9%和65.00%.而且这些生防菌也表现出对大豆明显的促生作用.认为18BRR2-2号菌株有开发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大豆根内拮抗菌AF-67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筛选生防菌共436株,有生防性能71株,占16.3%,抑菌效果较好8株,占1.8%,能快速高命中率的获得具有防病效果好、抑菌谱广的生防菌株。内生菌AF-67与Fusarium oxysporum共培养时,能使其菌丝体及其分生孢子生长明显畸变。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AF-67被初步鉴定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20.
用8株生防细菌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平板对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株生防细菌都具用较广的抑菌谱,其中B021a、B072b对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B09、B131对1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抑菌率为15.6%~67.5%。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分别进行盆栽试验。防效最高为m4b(F.axysporum)达62.7%和mg(F.solani)达60%。各生防菌株对大豆种子发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还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田间试验大豆根腐病防效34.6%~47.6%,各菌株对大豆植株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