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种植密度,选用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研究果穗小穗轴维管束的解剖结构变化及其与不同部位子粒干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小穗轴维管束的韧皮部发达,且其"喇叭"结构十分有利于子粒灌浆,败育子粒的小穗轴维管束则发育不良;相同粒位,ZD958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显著大于ND08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两个品种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小穗轴维管束的面积受密度影响较大,但受基因(品种)影响更大。耐密性品种在较高密度下小穗轴维管束的结构仍然正常,其面积虽然也减少但不足以成为灌浆障碍,这也是其获得高产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优选小穗轴维管束面积较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在某些栽培条件下,玉米果穗会出现败育的籽粒,特别是在穗上部。在这些发育不全的果穗(秃尖长短不一)上,籽粒体积表现出逐渐地或突然地缩小,因此果穗顶:部出现败育籽粒(瘪粒)。据 Hanft(1986)报道,籽粒败育12.4%可导致产量下降6%。计算结果表明在瑞士高密度种植下的玉米如果果穗的秃尖长度达10%,籽粒产量将下降42%,茎秆产量将下  相似文献   

3.
赵建华  邱荣侠 《玉米科学》2003,11(Z1):058-059
本文对子粒败育与乙烯、多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采用两类不同基因型(典型的顶端败育类型和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子粒发育前期乙烯的代谢变化,以及果穗中下部正常子粒上部败育子粒内原精胺(Spm)、亚精胺(SPd)和腐胺(Put)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败育子粒在受粉后8~12天阶段中多胺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粒,子粒的乙烯释放量在授粉后的0~8天也出现.研究认为,乙烯的释放量,及果穗顶部子粒较低的多胺含量都与子粒败育密切相关,同期败育类型玉米子粒的乙烯释放量显著高于正常类型,同一类型中又表现为顶部高于中部。  相似文献   

4.
影响甘蓝型油菜每角粒数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培育高角粒数的油菜品种,研究每角粒数种子(或胚珠)败育对每角果粒数的影响,选取36份双单倍体(DH)材料,采用自然开放和强制自交、杂交、辅助人工授粉等4种处理方式,分别调查各处理中初花时胚珠数和成熟风干角果中正常成熟籽粒和败育种子的数量与形态变化,探寻种子(或胚珠)败育发生原因。结果发现:材料的初始胚珠数为23.05~36.15个,差异极显著。种子成熟后,每角粒数为平均16.80;胚珠数与每角粒数间的相关系数为0.77**;各材料每角粒数占初始胚珠数的百分比为平均56.19%,近44.00%的胚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会发生败育;胚珠数与每角粒数呈正相关;败育是导致每角粒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材料胚珠数不同,胚珠数与材料基因型有关,败育比率也与材料基因型有关。根据胚珠的直径可将败育类型划分为3种:a类型(直径小于0.1mm)、b类型(直径0.1~1.0mm)、c类型(胚败育)。3种败育类型在36个参试材料和4种试验处理中均有发生,前两种类型败育是胚珠(或种子)败育的主要类型,平均发生概率分别为19.34%和7.91%,胚败育发生概率较低,仅为1.54%。胚珠(或种子)败育现象普遍存在于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原因可能与花粉和柱头发育、花粉与柱头识别、受精以及胚初期发育异常相关;胚败育可能与胚发育停滞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束系统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束的特性,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通过光学、电子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了穗部和颖果中维管束的结构、数目、发育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花后8~28 d内,小穗轴中央维管束被TTC染色很红,随后变浅;从花后第4 d起,小穗轴中央维管束对I2-KI着色,呈色持续至花后24 d,其后不呈色.(2)花后1~6 d,颖果腹部维管束未完全分化成型,花后12 d,较完善的输导组织已发育形成,花后15~30 d,腹部维管束发育成熟并发挥物质运输作用,花后36 d,维管束输导功能已基本丧失.(3)花后19 d,颖果维管束中筛分子有典型的伴胞,并形成筛分子-伴胞复合结构,周围有大型的薄壁细胞,伴胞或薄壁细胞的体积比筛管分子大,细胞质浓,线粒体密度大;花后32 d,颖果韧皮薄壁细胞外形不规则,许多细胞壁突出或内陷,大部分韧皮薄壁细胞核解体,线粒体数目变少.(4)穗轴节片维管束排列为内、外两环,外环的维管束较小,位于茎的边缘,内环的维管束较大,周围为基本组织所包围.(5)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目从下而上逐减,上部和下部节片维管束下降幅度较少,而中部下降较多,但小维管束数目变化与此相反.(6)小穗轴基部维管束为12~13条,每小穗内的第1小花基部维管束为6~7条,第2小花中为5~6条,第3、4小花中为3~4条,第5小花以上各花中均为3条.  相似文献   

6.
玉米子粒败育过程的早期特征及物质动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子粒发育动态比较研究发现,败育粒在授粉前期其子房长度及重量就明显低于正常子粒。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其差距日渐扩大,约在授粉后8~12d(8-12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子粒败育过程可区分为两个阶段:0-8DAA为败育诱导期,8-16DAA为表观衰败期。在子粒败育诱导期,糖分及蛋白质浓度并不低。研究认为,顶端子粒的败育可能与其库活性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献改A闭颖难及F1籽粒畸形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败型水稻不育系献改A的颖花开放慢,闭颖困难。这与其小穗轴和浆片中的维管束发育不良、辅导系统不发达、浆片不易吸水与失水等原因有关。不闭颖的颖花,颖内湿度低,籽粒含水量少,果皮受光老化,因而米粒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8.
玉米籽粒灌浆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闫淑琴 《杂粮作物》2006,26(4):285-287
综述了玉米籽粒灌浆速度与粒重、种质类型、外界条件以及脱水速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玉米籽粒灌浆速度、持续期与籽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但也有例外杂交种。百粒鲜重与授粉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百粒干重与授粉后的天数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类型玉米(普通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糯玉米、甜玉米)、不同熟期品种、不同紧凑型玉米以及不同类型玉米杂交其灌浆特性有较大差异。温度、光照、养分、水分是影响灌浆的四大因素。灌浆期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比光照少温度低灌浆期短,百粒重提高。玉米灌浆速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极为密切。籽粒含水率与灌浆天数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用籽粒含水率将籽粒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水分上升阶段、水分平稳阶段、水分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及主茎维管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品种农麦2号和永良4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主茎维管束数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主茎维管束数目对氮肥的反应一致;施氮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改善主茎维管束结构,且效果优于施磷、钾及不施肥处理;两个品种主茎的倒二节间维管束数均多于穗下节间维管束数,且主茎穗下节间维管束数均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农麦2号的维管束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显著(r=0.65,P<0.05)。  相似文献   

10.
黄瑞冬 《玉米科学》1992,(1):044-047
玉米小花是形成籽粒的基础,其数量为品种特性,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玉米每穗粒数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改善栽培条件能够提高穗粒数。玉米籽粒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其数量不断减少,在开花授粉3周后逐渐稳定,籽粒大量败育阶段是在开花后的2~3周之内。如果该阶段确保籽粒发育的良好条件,就会有效地提高玉米的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