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适宜浓度的硅可提高茄子青枯病抗性和抗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感青枯病的茄子品种“快圆茄”为实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分别用含不同浓度(0、0.5、1.0、1.5、2.0、2.5 mmol/L)K2SiO3 的营养液培养茄苗,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茄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接菌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关键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前,与其他处理相比,1.5 mmol/L和 2.0 mmol/L 硅处理均显著增加茄苗的干物质重、根部和茎部硅含量;接菌后,两个处理的根系活力一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 MDA 含量及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防病效果分别达 36.77%和 37.43%。整个侵染过程中,上述 2 个处理的 PAL 和 PPO 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浓度处理,至接菌 13 d 后,1.5 mmol/L 和 2.0 mmol/L硅处理的 PAL 活性分别比 0.0 mmol/L 硅处理(对照)高 55.32%和 59.87%;而 PPO 活性则分别高 52.38%和 49.77%。同时,茄苗青枯病病情指数与根部硅含量、PAL 和 PPO 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根部 MDA 含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价不同硅浓度处理对茄苗促生效果和防病效应,以 1.5~2.0 mmol/L 的硅浓度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幼根为材料,研究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毒素对不同大豆抗性品种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根用尖孢镰孢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尖孢镰孢菌毒素对大豆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幼根为材料,研究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毒素对不同大豆抗性品种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根用尖孢镰孢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和感病品种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抗病品种出现酶峰时间晚,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拮抗菌剂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扩展能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离体试验中,叶片接种后,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均可较好的抑制菌核病病斑的进一步扩展;盆栽试验中,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1复叶、第3复叶的PAL、PPO、POD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而解磷钾菌或拮抗细菌处理对PAL、PPO、POD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化肥处理则降低PAL、PPO、POD活性;有机肥处理对PAL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对PPO、POD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处理对花生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花生植株,然后测定不同时间花生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花生叶片可明显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且以7.5 mmol/L浓度水杨酸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各种防御酶在24~48h内逐渐被诱导达到活性高峰。外源水杨酸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使花生获得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3s处理橡胶苗,研究其对橡胶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抗性相关酶的活性调节,并通过接菌试验检验p3s对橡胶苗抗病性的作用。结果显示,p3s显著优化了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叶蓬距等生长指标,用6.0 mg/L p3s喷药,效果最佳。对药剂处理过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定,与对照相比,4.5 mg/L p3s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6.0 mg/L p3s处理的PPO和PAL活性显著提高;最优浓度6.0 mg/L p3s处理后,叶片POD、PPO和PAL活性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且6.0 mg/L p3s处理显著提高了橡胶苗对炭疽病的抗病能力。表明p3s能促进橡胶苗的生长发育,并有效提高其抗逆性和抗病性,且药效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麦对叶斑病响应的生理机制,以对该病害抗性不同的两个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感病)与蒙啤麦3号(抗病)为材料,接菌后测定了大麦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氧化还原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MDA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11个生理指标,比较了两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对叶斑病菌侵染的反应差异因生育时期和指标而异,其中与蒙啤麦1号相比,蒙啤麦3号苗期的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的升高幅度较大,拔节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LOX、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及脯氨酸(Pro)和MDA含量的上升程度较大,孕穗期的SOD、POD、PPO、LOX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Pro和SS含量增加幅度较大。通过对1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对大麦抗叶斑病能力贡献率较大。由此可见,大麦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因品种、生育时期而异;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6个指标可作为评价大麦抗叶斑病的重要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解淀粉芽孢杆菌TWC2诱导甘蔗抗病性机理,开发有效的生防制剂,采用比色法测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TWC2诱导甘蔗叶片后对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5种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TWC2处理后的甘蔗叶片CAT、POD、SOD、PAL、PPO比未处理的显著提高;MDA含量比未处理的显著降低;且经10倍稀释液处理的甘蔗叶片中防御酶活性最高,诱导植株抗病性效果最佳。喷施TWC2稀释液可促使甘蔗抗病相关酶活性升高,诱导甘蔗植株产生系统抗性。诱导抗性可能是TWC2防治甘蔗病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关系非常密切,玉米植株受大斑病菌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比对照明显增高。防御酶的作用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中不同防御酶对其大斑病抗性的贡献有差异。受大斑病菌侵染后,抗病性强的品种,PAL和PPO或PAL和POD酶活性发生协同增强,且从抽丝期到灌浆期酶活性协同增强的防御酶不发生酶活性衰减或衰减微弱;感病的品种,从抽丝期到灌浆期存在2种或3种防御酶活性同时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大豆抗蚜品系P746和感蚜品系交大02-89蚜虫侵害后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活性及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抗蚜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与抗性基因型不存在显著关联.PAL活性蚜虫侵害前抗虫的P746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抗蚜品系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PLC分析表明蚜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在不同蚜虫侵害时间和抗性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类物质与大豆抗蚜性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一株抗香蕉枯萎病DSE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抗病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平皿和盆栽共生对抗法,筛选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防治作用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L-14,2种方法的防效分别达到72.4%和56.5%,接种该菌株可显著提高香蕉幼苗的鲜重。形态观察和28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裂壳菌(Schizothecium sp.)。使用该菌株浸根处理接种香蕉苗后,植株系列抗氧化保护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菌株L-14与香蕉枯萎病菌混合接种处理样品的PPO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单独接种处理,表明接种该生防菌能增强香蕉的抗氧化防护系统,提高其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ED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在植物抗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调控茄子抗青枯病中的作用,根据茄子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EDS1,将其命名为SmEDS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mEDS1最大开放阅读框包含1 809 bp,编码602个氨基酸残基。其包含该基因家族典型的LP结构域和EP结构域。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功能,通过VIGS技术沉默茄子抗青枯病材料SmEDS1后接种青枯病病原菌,7 d后植株枯萎,结果表明EDS1正调控茄子抗青枯病。半定量结果表明,SmEDS1沉默后对其他信号基因的表达量有着显著影响,其中MAPK6、RAR1的表达量上调,而MAPK3、SIPK、PAD4、SGT1、TGA、EDR1、NPR1、ICS1、GLUA、EIL1和HSP90等基因的表达量下调,EBF2和ACO5的表达量不受SmEDS1的调控。此结果表明EDS1在调控茄子抗青枯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s a devastating plant disease affecting several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rops. To trigger plant-mediated systemic resistance against the pathogen, silicon and the rhizobacteria strain Bacillus pumilis were applied as elicitors. The impact of each elicitor in the induct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was evaluated by individual or dual application in pathogen inoculated tomato genotypes. Application of silicon and B. pumil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acterial wilt incidence by 50.7 and 26.7%, respectively, in the King Kong 2 genotype (moderately resistant) and by 31.1 and 22.2%, respectively, in the L390 genotype (susceptible) but the dual application of the elicitors did not. The pathogen responsive lipoxygenase (LOX) activity was decreased in the silicon-treated tomato plant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B. pumilis treated-pathogen inoculated plan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In addition, a non-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peroxidase (PO) activity and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 activity were observed in either silicon/B. pumilis treated and pathogen inoculated plants. However, the PO, PAL and LOX activities declined during the dual application due to antagonistic effect of the two pathways triggered by the two elicitors. Therefore, separate application of each elicitor is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strategy for induct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against bacterial wilt in tomato with silicon being a stronger inducer than B. pumilis.  相似文献   

14.
青枯病是芝麻和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探索合理的轮作防控模式,运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 nacearum)抗利福平标记菌株JXS02-L土壤接种,测定菌株在芝麻、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和小葱等6种作物根际土 壤和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分析了不同轮作模式对芝麻/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3w,6种 作物根际土壤菌量均低于初始接种菌量;播种后6 w,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已上升至初始接种菌量水平 (3.20 ×106~4.93×106 CFU·g-1),之后菌量持续上升,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菌量则持续下降;播种后12 w,大豆、玉米根 际土壤菌量比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低4个数量级,小葱植种后6 w~12 w,均未检测到病菌。播种后3 w~ 12 w,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持续上升,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先升后降;至播种后12w,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比 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低5个数量级,小葱根部则始终未检测到病菌。芝麻-大豆-小葱-芝麻、芝麻-大豆-玉 米-芝麻2种轮作模式芝麻青枯病病情指数比芝麻-花生-甘薯-芝麻轮作模式分别降低19.95%、12.87%;花生-大 豆-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青枯病病株率比花生-芝麻-甘薯-花生轮作模式降低11.63%。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态多样性,以及指导青枯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生种子人工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侵染的生化测试结果表明,接种前后花生种子的过氧化物酶(POX),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接种前POX活性与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接种后POX活性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增加,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POX活性增幅大。接种后1-3d抗病品种PPO和PAL活性达峰值,而感病品种3-6d达峰值,接种后第7d木质素含量与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7406),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POX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6种基质拮抗菌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及相关防御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4-L-16的最佳发酵基质,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酶活性变化的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6种基质拮抗菌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PAL、POD、SOD、PP0 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饼发酵液对香蕉苗的促生作用最显著.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最佳,防效分别达68.22%、54.21%和57.94%.各发酵液处理的香蕉POD和PPO基本表现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PAL和SOD则表现为第1天时活性最高,之后有降低的趋势;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处理的4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处理.结合防控效果,筛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作为拮抗菌4-L-16最佳的发酵基质,推测诱导抗病酶活性可能是拮抗菌发酵液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抗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剑麻斑马纹病高感品种H.11648为材料,分别在接种烟草疫霉0、24、36、48、72 h取样,用电镜观察H.11648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时分析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11648在接种24 h,可见大量休止孢,叶绿体结构被破坏,植物组织开始降解,随着时间延长,附着孢出现,吸器形成,植物组织解体更严重,接种72 h,可见大量菌丝。在整个接种过程中,CAT、PAL和PPO活性显著增强,72 h达到最高,分别为501.44、25.73、1 742.67 U/(g.min)。SOD和APX活性显著下降,72 h达到最低,分别为2 888.62 U/g和841.96 μmol/(g.min)。POD活性先下降72 h又上升,但均显著低于接种前POD活性。本研究从细胞学和生理水平为探讨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玉米对南方锈病抗性的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个对南方锈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5叶期接种后,测定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抗南方锈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交系抗性水平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除脯氨酸含量外,其他生化指标均在自交系间、处理间和不同检测时间点间存在显著差异。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菌后明显提高,抗病自交系酶活高峰出现早,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自交系;在抗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早期上升快,活性高;在感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期表现明显升高。叶片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感病程度相关,南方锈病属高糖病害;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抗病自交系中含量降低速度和幅度都大于感病自交系。运用最优曲线回归拟合,接菌后1 d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量等指标与玉米苗期的发病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