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林复合系统中,各组分根系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系统内资源的竞争能力,是复合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带状分层挖掘法,对槟榔–象草复合系统中二者的根系密度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用Levins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槟榔与象草的地下竞争指数。结果显示,槟榔根系的生物量密度(1343.88 g/m3)是象草(558.53 g/m3)的2.41倍。在水平方向上,槟榔细根(0~2 mm)、中根(2~5 mm)和粗根(>5 mm)的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及竞争指数随根系距槟榔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象草的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及竞争指数则随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分布相对均匀。水平方向上,在距槟榔树干80 cm内时槟榔的整体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大于象草,120~140 cm处时象草的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大于槟榔,其余距离内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0~40 cm处槟榔的根长密度大于象草,但差异不显著,其余水平距离内象草根系的根长密度均显著大于槟榔;除距离树干20~60 cm处,其余区域内象草的竞争指数均大于槟榔。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层内槟...  相似文献   

2.
槟榔在海南有近千年种植的历史,是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在海南广泛种植。海南槟榔产量约占中国大陆产量的99%。海南作为槟榔生产大省,却成为湖南槟榔产业的原料供应基地,本文主要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槟榔湖南加工的产业格局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海南槟榔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台湾种槟榔在海南种植的品质特性,以台湾种槟榔鲜果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7份样品的植物学特性(纵径、横径、鲜重)和品质性状(水分、槟榔碱、粗纤维、多酚、可溶性糖)。结果表明,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植物学特征和品质性状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测定结果,将7份样品分为三类: 一类为A、B、C样; 二类为D、E样,三类为F、G样。其中,二类样品中槟榔碱、纤维含量符合鲜食鲜果口感刺激性适中,纤维含量较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研究海南槟榔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保健饮料的开发。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最大容积和最大混悬浓度的槟榔提取物,观察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槟榔提取物的安全性;正交设计法优化得出槟榔提取物、白砂糖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方;用不同用量的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作为稳定剂,评价最佳稳定剂。14 d内,小鼠外观、精神、行为无异常,槟榔提取物最大给药量为5.0 g/kg;槟榔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槟榔提取物添加量0.2%,柠檬酸添加量0.05%,白砂糖添加量10%,槟榔饮料的最佳稳定剂为0.2%的阿拉伯胶。槟榔提取物安全性高,槟榔保健饮料具有槟榔的淡香味,适合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5.
陈曦  王勇  于靖 《园艺与种苗》2019,(2):1-5,38
[目的]系统研究槟榔花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为海南槟榔花的药用价值评价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乙醇超声提取并测定比较海南15种源产地槟榔雌花和雄花的总酚、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提取液体外抗氧化能力,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槟榔花药用价值。[结果]槟榔雄花的抗氧化能力普遍高于雌花,鸡心槟榔的抗氧化能力低于普通槟榔,乌石农场槟榔雄花WPM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结论 ]TOPSIS法可作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槟榔花质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性病害,目前主要在印度和我国槟榔主产区发生。本文从非生物与生物因素两方面对槟榔黄化病病原认识过程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槟榔花为槟榔的雄花蕾,花期长,产量高,也是槟榔重要的副产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槟榔花提取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检测和生理活性等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槟榔花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 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 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株高、茎粗的生长,槟榔茎鲜重、干重显著增加;从槟榔咖啡根系空间分布可见,咖啡根 系在盆栽土层内比槟榔根系分布范围宽,其根系延伸到槟榔根系生态位,能使该生态位槟榔根长密度增加,槟榔根系 主要分布在本株根系空间范围内;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咖啡对氮、钾肥的吸收量大于槟榔, 槟榔对钙、锌的吸收量大于咖啡,两者间养分吸收的差异,减少了作物间养分的竞争;间作咖啡氮平衡指数和叶绿素 含量大于单作,间作槟榔叶片氮、磷,茎干氮、磷、钾,根氮、磷、钾累积量均大于单作。综上,槟榔间作咖啡根系 互作具有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我国槟榔生产情况,槟榔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概况,槟榔病虫害综合防治,槟榔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和槟榔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槟榔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种新开发的槟榔固体饮料,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槟榔提取物的LD50,以固定剂量法计算蓄积系数。结果表明:槟榔固体饮料对小鼠口服LD50为8181 mg/kg,其LD50的95 %可信限为6742~9620 mg/kg。槟榔固体饮料的蓄积系数是5.8。由此可见,槟榔固体饮料属于实际无毒物质,食用安全,对小鼠有轻度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12.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云南等省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又可药用,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缺憾。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对槟榔中酚类物质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红棕象甲成虫对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成虫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椰子(Cocos nucifera)、假槟榔(Archontophoehix alexandra)、槟榔(Areca catechu)和菠萝(Ananas comosus)等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红棕象甲成虫对不同植物发酵挥发物敏感性不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菠萝,依次排序:甘蔗≈椰子>假槟榔≈槟榔>菠萝.雌成虫和雄成虫对椰子和甘蔗的行为反应同其他3种植物相比有更强的趋性,但雄成虫对假槟榔、槟榔和菠萝3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甘蔗、椰子、假槟榔3种植物食物诱饵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挥发物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P<0.01).3种植物田间诱捕效果差异显著(P<0.05),依次为:甘蔗>椰子>假槟榔.不同食物诱饵诱捕的雌成虫数均多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14.
槟榔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专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0):1982-1988
槟榔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 是中国古代居民治疗瘴气、 消食化积的良药, 且是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 对槟榔病虫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特就槟榔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同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南药病原微生物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4—1986年,对海南岛的槟榔、益智、爪哇白豆蔻、丁香等9种南药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了调查,根据病原的形态特征鉴定出27个种。本文描述了这些种的特征及其所致的42种病害症状和分布。  相似文献   

16.
槟榔(Areca catechu L.)作为海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片黄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制约槟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经田间调研发现,叶片黄化症状主要有从叶缘1/4处开始发生的特异性黄化和全叶型黄化两种类型。本研究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440个在特异性叶片黄化组中共同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通路、激素代谢通路和次级代谢通路中。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胁迫下槟榔叶片表现出特异性黄化症状的分子机理,为槟榔黄化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18.
以海南槟榔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水平配比于槟榔花期、花果期、果期分别喷施的方法,研究IBA、GA、云大-120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槟榔座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BA 250 mg/L、GA 30 mg/L、云大-120 1 000 mg/L这3种处理水平在提高槟榔座果率上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中,IBA 250 mg/L处理较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GA 30 mg/L、云大-120 1 000 mg/L较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余6种处理水平,在提高槟榔座果率上效果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海南槟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包括种苗繁育、园地规划、定植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保花保果和病虫害防治等。并探索了保花保果、土壤管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