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研究机构,系统阐述了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和保存的状况,总结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的情况及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挖掘、强化自主创新、提高共享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各类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的基础上,以WebGIS作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采用B/S分布式网络结构模式,构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共享,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合理保护、创新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茶树种质资源是品种遗传改良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其育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综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分类、描述编目、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库、优异茶树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方面重要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树资源的收集保护、精细深入的鉴定评价、特异资源的挖掘利用、共享平台和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道了利用SSR标记对辽宁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效果。结果表明,10对引物在32份花生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67条带,其中18条呈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26.9%,很好地揭示了辽宁地区花生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为今后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亚麻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亚麻育种的突破性进展与优异种质源的发现和利用密切相关。自“六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一直是亚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的主持单位,经过连续几个“五年”攻关计划、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国内优异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亚麻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亚麻品种改良体系中,优异新种质的创造与利用之间往往呈现出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7.
福建茶树核心种质构建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种质是指从某种作物种质资源的总收集品中,遴选出的能够最大程度代表其遗传多棒陆,而数量尽可能最少的种质材料收集品。构建作物核心种质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管理、鉴定与评价、创新与利用,提高种质资源库中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种质资源的交流共享。福建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多样,为进一步提高茶树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完善茶树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需构建茶树资源核心种质。本文在简述茶树核心种质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提出福建茶树核心种质构建的初步设想,以期为茶树核心种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及国内外有关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进展情况,并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质资源是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切实保护现有保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改良创新利用是当前乃至长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面临的濒临灭绝的形势,提出对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和措施以及野生稻在水稻育种方面应用的情况和对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方法,总结了种质创新利用技术,并详细阐述了黄麻、红麻在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黄麻、红麻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黄麻、红麻种质资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来辽宁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辽宁省近二十年来审定的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育种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旅系、改良Reid、Lancaster、外杂选、黄改等类群,改良Reid×旅系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辽宁省玉米育种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在我国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鲜食大豆育种、制种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速冻鲜食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鲜食毛豆总量的52%;辽宁省每年为南方鲜食大豆种子市场提供1万t以上的用种量,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辽北鲜食大豆鲜荚产量12~15 t/hm2,亩产值2 000元左右,利润空间巨大;辽宁省建立鲜食大豆产业基地势在必行,选育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建立健全鲜食大豆供种需求平台,以解决鲜食大豆主产区鲜荚产量低、品种混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恶性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玉米杂优模式分析及种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旭  景希强  何晶  赵文媛  刘君  刘俊  李卉 《玉米科学》2014,22(1):15-17,22
辽宁省玉米种质分为旅大红骨、改良Reid、外杂选、PN、Lancaster、塘四平头6个类群。通过对20年来审定玉米品种的杂优模式以及不同生态区主要种植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改良Reid×旅大红骨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旅大红骨种质在辽宁玉米育种中占主导地位。辽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急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拓宽种质资源,更新育种观念,明确育种目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从而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芥菜型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蔬菜,具有优良的抗旱、抗病和抗裂角等特性.本研究选用34份野生芥菜型油菜微核心种质及其衍生而来的51份新种质作为研究材料,采用305个ILP(intron length polymorphism,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全部85份种质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全部材料分为两个群,每个群内野生种质...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的数据建设对品种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我国收集保存的8 115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性等数据进行规范整理,以90 420条芝麻信息为数据来源,采用LMAP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在线芝麻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http://www.sesame-bioinfo.org/phenotype/index.html。数据库主要功能包括芝麻种质资源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及实物索取。本数据库的创建打破了传统纸质或综合性数据库存储芝麻种质资源信息的局限,有效解决芝麻种质资源数据保存分散,共享、交流、利用困难等问题,实现了芝麻资源数字化管理和交流,将极大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标的变化、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回顾了杂交种的选育、种质创新与自交系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介绍了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分析了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种质创新、理论研究。就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从种质、育种方法、目标和品种审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浅析叶用甜菜(Beta.v.cicla L.)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用甜菜是中国仅有的甜菜种质资源,在中国已有2500年栽培历史。叶用甜菜不仅可以用作蔬菜、草药和饲料,而且还是糖甜菜(B.vulgaris L.)的近缘种,是改良糖甜菜遗传基础的一个重要资源。本文综述了叶用甜菜的起源、分布、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叶用甜菜的利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及国外的34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其中主要包含来自黑龙江的95份、吉林的21份、辽宁的19份、内蒙的6份、北京的23份、河北的12份、安徽的3份、美国的24份及其它各省份的大豆种质,以尖镰孢菌强毒菌株M38为供试菌株,采用菌层接种法,筛选得到不同表现的抗源材料,并选取一对具有代表性的抗感品种用菌液处理后测定其幼根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的含量、丙二醛(MDA),从而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出高抗(HR)大豆种质10个,但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对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北方的抗病种质资源较南方丰富;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用菌液处理后抗感品种的SOD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糖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抗病品种的活性及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MDA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