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摘     
85010 粒用高粱对不同灌溉次数的反应Ⅰ.生长发育及产量——(A.A.Donf等),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84,Vol.35,№1,17~19(英文) 1976年在澳大利亚奥德灌区,对种植的6个粒用高粱品种每间隔7天、14天、28天、42天或仅在播种时一次灌溉。结果间隔42天的或播种时一次灌溉的处  相似文献   

2.
胡金忠  刘洪国 《北方水稻》2012,42(6):47-49,77
水稻控制灌溉是一种节水栽培新技术。八五二农场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平均节水70~100 m3/667 m2,节水率达22%~35%。控制灌溉技术在推广应用时,要与垦区应用的"浅、湿、干"灌溉技术有机结合,处理好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同时要与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相结合,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节水灌溉,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生产实行节水栽培 ,采用浅湿交替间歇灌溉 ,平均公顷产 72 0 0~ 82 50kg ,比淹水深灌增产 10 %~ 2 0 % ,公顷用水量 6 0 0 0~ 750 0m3,比淹水深灌省水 35%~ 4 5%。浅湿灌溉是一项既节水、节能又增产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卡西亚山区的谷地和梯田,其地下水深度因位置不同而变化。在该地区进行田间试验,发现,当地水位为20~110厘米时,浅水灌溉(5±3厘米)水稻“Jaya”(Oryza Sativa Linn)产量最高。谷地的地下水位为0~15厘米深,不灌溉产量最高,灌溉反而减。结果表明:谷地不灌溉,来自山上的流水可全部用于梯田灌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2~2004年在北京东北旺农田试验场(该地区小麦生育期常年降水约为118 mm,>0℃的有效积温约为1 970℃)进行了灌溉、施肥2个因素27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效应不显著,但水、氮交互效应及氮肥效应显著,氮肥效应值较高,增产潜力较大.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率.优化水、氮模式和传统水、氮模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优化施氮模式下氮肥利用率最高(56.3%~70.3%),限量灌溉模式下水分利用率最高(2.81~3.73 kg/m3).优化施氮模式与传统施氮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传统灌溉模式与优化灌溉模式相比,由于节省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灌溉产量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超出22.6%、37.9%、55.8%,湿润灌溉水分利用率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0.29、0.33 kg/m3.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显著减少了灌水量.受旱灌溉虽节省了灌水量,但显著减产,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因此,采用湿润灌溉方式既能确保水稻稳产,又能显著减少用水量.  相似文献   

7.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文摘     
文摘97201不同灌溉水平下高粱产量、水分利用及冠层温度——(A.Olufayo等),Wa-terManagement,1996,Vol.30,No.1,77~90(英文)1990~1992年在法国蒙彼利埃的田间试验比较了灌溉处理(充分灌溉和不灌溉)...  相似文献   

9.
低温敏核不育系株1S冷灌繁殖技术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通过2000-2002年3 a进行的一系列冷水灌溉试验,总结出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关键,认为最佳繁殖季节是春季;在主茎幼穗分化进入Ⅳ期时开始串灌19~20℃的低温水,冷水灌溉深度随幼穗的生长从14 cm逐步加深至21 cm,田间日平均水温保持在21.5℃左右,灌溉时间15 d,自交结实率可达70%左右,繁殖产量可达4.5 t/hm2.  相似文献   

10.
南疆棉花生育期不同灌溉定额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棉花生育期不同灌溉定额土壤水分变化动态董合林毛树春张权中①唐勇①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南疆棉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20~70mm,棉花生产完全依赖灌溉。研究南疆棉花生育期不同灌溉定额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对于优化棉田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给冬小麦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可减缓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储水量的下降,但过量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冗余.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植株平稳生长,提高籽粒产量,过度灌水反而会对小麦生长和产量产生负效应.小麦在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两个阶段需水较多,对水分较为敏感.冬小麦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其它生育阶段为田间持水量的65%~70%.  相似文献   

12.
文摘     
93109 覆盖物对灌溉水分的利用和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S. B. Kalaghatagi等),Karnatak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90 Vol. 3, No. 4, 3~4(英文) 1984年夏季玉米栽培种G25种于Dharwad黑粘土中,灌溉为推荐水平的0.6IW:CPE(灌溉水:累积底层蒸腾量),无覆盖层,或灌溉为0.4或0.8IW:CPE覆盖7.2吨稻秆/公顷(覆盖层厚5厘米),用黑色聚乙烯膜覆盖行间或全部面积。生长季的降雨量为40毫米,每次灌水量为60毫米深。未经覆盖处理的玉米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东北中部春玉米区土壤结构、根系形态、地上部养分累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三相比显著变化,土壤固相下降,液相和气相比例显著增加,0~20 cm土壤容重降低6.7%~17.9%;灌溉后0~60 cm根系干重及根长总量略有增幅,且在深层土壤中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与不灌溉(CK)相比,隔沟交替灌溉(T1)、全垄灌溉(T2)下植株氮、磷、钾含量平均提高14.5%、42.6%、16.1%,生物量和产量平均提高19.8%和14.3%。因此,在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合理补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合理分布,增加植株养分吸收,进一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1.喷水器的多目的利用在茶园中喷水器本来是用于灌溉的,我们在用于灌水的同时,还用于施肥、防治病虫、防止霜害、防止潮风害等作了研究。(1)灌水:茶园水的消耗量夏季最盛期为3~4mm/日,而冬季不到1mm/日。一般是在10~20cm 土层的 PF 值达2.3时,灌水20~30mm 的效果较好。灌溉效果因气象条件而异,某些年份可以增产5~10%。在一年中,一轮茶灌溉效果差,二、三轮茶效果好。(2)施肥:利用含氮率为15%的液体肥料作叶而施肥,其浓度在新梢生长期稀释到200倍,无新梢时稀释到100倍较好,使  相似文献   

16.
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均匀灌溉、固定隔沟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进行灌溉,每次单沟灌水量分为60、45和30 mm 3个水平,以不灌溉为对照,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可极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大豆产量,交替隔沟灌45 mm的R4期光合速率、产量与交替隔沟灌60 mm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从节水增产增效角度分析,交替隔沟灌溉45 mm的灌溉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7.
加气灌溉技术是在地下滴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土壤通气增氧的新型灌溉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土壤含氧量低、通气性差给作物带来的危害.探明加气灌溉(AI)技术下红壤土呼吸速率变化规律与作用机理,为加气灌溉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湛江观测实验站,对比研究了加气灌溉与不加气灌溉处理下土壤呼吸...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大田小区试验,采用圆柱体静止箱/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不同水肥模式下早晚稻在各生育时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比较了不同水肥组合模式累积排放量差异.结果表明:早晚稻甲烷排放均表现为单峰模式,早稻峰值出现在齐穗期,晚稻在分蘖期;早稻氧化亚氮排放通量随着水稻生长呈递增趋势,晚稻季节变化明显.淹水灌溉甲烷累积排放量高于间歇灌溉;早稻淹水灌溉施高氮甲烷排放量最高,间歇灌溉无氮肥处理甲烷累积排放量最低,极差为8.97 g,/m2;晚稻甲烷累积排放量以淹水灌溉施高氮最高,间歇灌溉施低氮肥最低,极差为13.11 g/m2;早稻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以间歇灌溉施高氮最高,淹水灌溉不施氮最低,极差为40.6g/m2;晚稻间歇灌溉普遍高于淹水灌溉,极差为152.5g/m2.甲烷排放与5 cm、10 cm处土壤Eh值呈显著负相关,氧化亚氮与之相关性不显著.因此,间歇灌溉减少甲烷排放,促进了氧化亚氮排放,淹水灌溉有利于甲烷排放,但抑制了氧化亚氮排放;高氮肥施用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9.
总结多年的试验示范经验,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在开割胶园林下间作鹿角灵芝、竹荪、毛木耳、大球盖菇等林下菌的效益和促进胶园增产的效果。林下菌产值高达9万~150万CNY/hm2,利润6万~32.06万CNY/hm2,超过干胶产值数倍。林下菌产中灌溉和产后留在胶园的菌糠,起到了胶园增水和增施有机肥的良好效果,促进干胶增产15%~25%。单纯为胶园灌水,总成本虽只有637.6 CNY/hm2,但实现干胶增产需5 a回收成本;而配套林下菌后,胶园节水灌溉总成本虽高达3 420~7 200 CNY/hm2,但当年即可回收成本。开割胶园林下节水灌溉胶-菌间作的高产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智能化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技术、肥水耦合灌溉技术及其在甘蔗上的应用效应,展望了应用这些灌溉技术对促进云南省甘蔗生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