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叶片电解质外渗法和匍匐茎恢复生长试验法,对37份国产海雀稗种质资源和6份海雀稗引进品种进行抗寒性鉴定。电解质渗出率测定结果表明,在0~-8℃之间的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质渗出率快速地升高;在-8~-12℃之间,电解质渗出率上升比较缓慢,在-12~-16℃之间,上升非常缓慢,逐渐趋于稳定。不同材料间的抗寒性LT50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变异范围为-0.09~-7.24℃,国产海雀稗种质资源中P049、P042、P013、P018-2和P058的LT50低于-5℃,其中P049的LT_(50)最低(-7.24℃),低于所有引进的对照品种。匍匐茎恢复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16℃低温胁迫后,所有参试材料都不能恢复生长。0~-12℃低温处理后,不同材料的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总萌芽率的变异范围为10%~46.7%。其中P055(1)在0~-12℃低温处理后都能恢复,抗寒性最好;其次为P033,在0~-8℃均可以恢复,且恢复生长率均在75%以上,总萌芽率最高。P055(1)和P033的恢复生长百分率高于所有引进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外源ABA对冬小麦抗寒性的蛋白质组学影响机制,以强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弱抗寒品种济麦22为材料,苗期经外源ABA和钨酸钠(ABA合成抑制剂)处理后,分别于18℃、4℃、-6℃和-20℃进行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片的全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下,外源ABA诱导处理后,东农冬麦1号叶片产生23、35和51kD特异蛋白,15、43及53kD蛋白上调表达;济麦22叶片产生28和36kD特异蛋白,15、53及76kD蛋白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3.
研究低温胁迫下,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不同组织的抗寒性情况以及品种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树的冷敏感性或耐受机制奠定基础。以橡胶树‘云研77-4’和‘热研8-79’无性系幼苗为材料,进行不同低温类型的室内低温胁迫处理,对橡胶树不同叶片和茎杆组织进行电导率测定,并结合恢复生长法进行不同组织器官及无性系间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生长实验结果与电导法鉴定橡胶树幼苗不同组织及品种间抗寒性强弱的结果一致,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温度的下降,橡胶树2个无性系叶片和茎杆的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热研8-79’的增幅大于‘云研77-4’,恢复生长后‘热研8-79’植株受害程度重于‘云研77-4,‘云研77-4’的抗寒性强于‘热研8-79’;橡胶树幼苗不同组织器官对低温胁迫响应的敏感度不同,表现为叶片受害早于茎杆,两蓬叶稳定期的幼苗第2蓬叶耐寒性强于第1蓬叶。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品种抗寒性鉴定及进一步研究抗寒机制提供了材料选择和低温处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乙烯利对香蕉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烯利喷洒香蕉幼苗叶片1 d后,于6℃低温胁迫1 d,研究乙烯利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乙烯利预处理可以保护低温胁迫后香蕉叶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降低低温胁迫后叶片的萎蔫程度和相对电导率,提高低温胁迫后叶片的光合速率.表明乙烯利可以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其中浓度为200mg/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白菜型油菜在低温胁迫下叶片内源激素与光合特性的响应对其抗寒性形成的影响,以6份抗寒性不同的品种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CIRAS-2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25℃、12℃、8℃、3℃、-1℃、-4℃时的内源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玉米核苷素(ZR)、脱落酸(ABA)的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比较抗寒性强弱两类油菜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光合特性及激素与光合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处理下、不同品种叶片内源ABA、IAA、GA_3、ZR含量和ABA/GA_3、ABA/IAA、ABA/ZR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温度与品种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激素间平衡影响较大。低温胁迫均降低了白菜型冬油菜和白菜型春油菜IAA、GA_3、ZR的合成,但春油菜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冬油菜,冬油菜间抗寒性弱的品种降幅大于抗寒性强的品种。随着温度降低冬油菜叶片ABA含量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品种增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春油菜呈降低趋势。低温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但冬油菜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春油菜,抗寒性弱的品种降幅大于抗寒性强的品种。低温下,ABA含量及ABA/GA_3、ABA/ZR和ABA/IAA的比值与Pn和Gs均表现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认为,低温下ABA与IAA、GA_3、ZR间的动态平衡对冬油菜的抗逆能力和光合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麦中TabZIP1应答低温胁迫及ABA调控信号的响应机制,以强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和弱抗寒性品种济麦22(JM22)为材料,在大田自然降温条件下,分别于5℃、0℃、-10℃、-25℃取样叶片和分蘖节,通过RT-PCR分析TabZIP1的表达模式,于不同温度下探究ABA对DN1分蘖节TabZIP1表达模式的调控,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abZIP1全长1 167bp,编码388个氨基酸,其表达产物为疏水蛋白,定位于线粒体,无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域;TabZIP1蛋白二级结构为mixed型。DN1叶片和分蘖节中的TabZIP1表达量均在-10℃时达到最高,且分蘖节中的表达量高于叶片;而JM22分蘖节中的TabZIP1表达量在0℃时达到峰值,叶片中的表达量却在-10℃达到最高。综合分析,DN1分蘖节中的TabZIP1表达量明显高于JM22。ABA处理后,DN1分蘖节中TabZIP1的表达量随温度的降低呈明显升高趋势,在-25℃时达到峰值。可见,ABA正调控TabZIP1的表达,有助于提高冬小麦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下分蘖期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及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材料,对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的变化进行了标记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蘖期两品种冻害率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扬麦16抗寒性弱于徐麦30。-6和-10℃低温胁迫24h后,扬麦16叶片薄壁细胞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徐麦30未发生质壁分离;低温胁迫48和72h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的叶绿体、线粒体以及细胞膜系统被破坏的程度均加重,表现为叶绿体、线粒体肿胀呈圆形,类囊体排列方向不规则,细胞内出现空泡化现象,内含物外泄,部分细胞器消失。低温胁迫后两品种叶片组织细胞表面均出现一层起保护作用的薄糖蛋白层,结构疏松呈丝状,徐麦30细胞表面糖蛋白层的保持时间长于扬麦16。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叶片细胞结构均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壁表面糖蛋白大部分脱落到细胞间隙中或凝集成块状进入细胞内部。说明低温胁迫造成小麦细胞结构以及表面糖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不同小麦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航天诱变后代遗传变异评价和表型鉴定对航天诱变育种材料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小麦品种兰天15和郑麦9023的航天诱变后代中筛选出抗条锈病突变体,采用21对核心引物对其航天诱变后代与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评估,用条锈菌菌株CYR32、CYR33和V26/G22对航天诱变后代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兰天15的航天诱变衍生系与亲本间差异标记数量较多,且抗条锈性和芒的有无等性状发生了遗传分离,推测可能存在异花授粉导致的遗传重组;郑麦9023的航天诱变衍生系与亲本差异标记数量均不超过2个,且苗期抗病性等绝大部分性状均与亲本相同,仅成株期抗病性较其亲本有明显提高,推测成株期抗病性变异可能来自航天诱变。结果表明,郑麦9023部分具有成株期抗病性的优良选系,可用于小麦抗条锈育种。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S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糖酵解(glycolysis,EMP)代谢的影响,以强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和弱抗寒性品种济麦22号(Jm22)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幼苗三叶期喷施 1 mmol·L-1 SA,于大田连续10 d自然降温至5、0、-10、-25 ℃时取小麦幼苗叶片和分蘖节,测定其果糖含量、丙酮酸含量及EMP代谢重要酶(己糖激酶Hx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和相关基因(TaHxKTaPFKTaPK)的表达量。结果表明,SA处理提高了两种冬小麦叶片和分蘖节中果糖及丙酮酸含量,但对Jm22影响较弱;SA处理提高了Dn1叶片和分蘖节中EMP途径关键酶(HxK、PFK和PK)的活性及其相应基因(TaHxKTaPFKTaPK)的表达量。SA处理可有效调控冬小麦EMP代谢,促进果糖与丙酮酸积累与分解,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铃薯》2015,(5):257-262
马铃薯栽培种喜冷凉,但不耐霜冻,几乎无抗寒性。利用苗期抗寒性直接鉴定法,对137个普通栽培种杂交组合的16 068个后代进行-3℃抗寒筛选,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杂交后代不耐-3℃的低温,平均存活率为2.81%,以存活率大于5%为标准,筛选出相对"抗寒组合"26个,涉及到"抗寒母本"13个和"抗寒父本"7个;然后辅以电导率法测定相应的"抗寒组合"的"抗寒母本"和"抗寒父本"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预测的"抗寒亲本"的存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筛选出的"抗寒母本"和"抗寒父本"确实有较低的半致死温度,相关性呈现极显著水平。以此为依据,可将所有杂交组合分为3类,其中双亲定义为"抗寒"的组合,其后代出现抗寒株系的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而亲本均为"敏感"杂交组合,其后代存活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说明抗寒杂交育种时最好选用抗寒双亲,这样获得抗寒后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 d和11 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甘蔗的3个杂交品种(ROC22、Co281、KQ01-1390)和3个原种(28NG16、57NG155、96NG16)为供试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成熟期蔗株的形态、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蔗茎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对6个品种甘蔗耐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3 ℃夜间低温处理3 d后,甘蔗植株均出现叶片干枯、卷曲,生长点损伤或坏死变黑,蔗茎侧芽发黑、变软等症状,纵剖蔗茎可明显看到茎内组织呈水煮状,蔗叶相对电导率上升,蔗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上升,蔗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甘蔗品种耐寒能力依次为:KQ01-1390>Co281>ROC22> 28NG16>57NG155>96NG16,可见供试材料中的甘蔗原种对低温胁迫反应敏感,耐寒性比杂交品种弱。  相似文献   

13.
Tetraploid BC3 hybrids between sexually incompatible speciesSolanum commersonii andS. tuberosum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uber quality (stolon length, tuber eye depth, chipping color from 3-month storage at 5 C, and specific gravity) and soft rot resistance traits. For all analysed morphological traits, except stolon length, genotypes resembled theS. tuberosum phenotype. On average,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selected genotypes was quite high (1.087), and 12 of them had a value >1.090. As for chipprocessing ability, 4.8% of genotypes chipped well directly from cold storage, and 14.3% after reconditioning. All but one of these genotypes also possessed a high specific gravity of tubers. Variability was found for resistance to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In particular, 24% of hybrids had a rotted area diameter ≤ 4 mm and were classified as resistant.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commersonii-specific markers still present in the BC3 hybrids was 22%, ranging from 9% to 37%. Genotypes combining good qualitative tuber traits with a wild genome content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population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breeding efforts. The importance of molecular-assisted selec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早籼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应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研究了早籼品种的苗期耐冷性。根据3叶期在6℃下处理48小时,3O℃/25℃ 24小时恢复生长后的叶片黄化程度及48小时恢复生长后的死苗情况,发现3个早籼品种的耐冷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品种耐冷性愈差,电导率愈高,以此评价的耐冷性遗传也可能由一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来自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与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131个株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生长势较亲本弱,所有杂种的株高均小于融合亲本;匍匐茎长度均小于双亲平均数,其中小于栽培种亲本的体细胞杂种占42.1%;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叶片呈卵园形,叶形指数小于双亲。65%的体细胞杂种叶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杂种群体的株高分离呈正态分布,匍匐茎长度的分离呈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孕穗期低温生理反应及其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冬小麦抗低温倒春寒的生理机制,以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临麦4号、潍麦8号为材料,研究了孕穗期低温(1℃、-2℃)对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当天,1℃低温下,4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MDA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SOD活性除济麦22外均提高;-2℃低温下,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更明显,SOD活性除临麦4号外均降低,各品种MDA含量均显著减少。低温处理第3d和第6d,低温最初诱导产生的脯氨酸逐渐减少,MDA含量大幅降低,其余指标均增加。经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4个品种的抗寒性相近,穗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型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匍匐、倾斜和直立型普通野生稻进行了花药培养力的研究。供试的37份普通野生稻其花药培养力存在明显差异,愈伤诱导率变幅0~9.1%,绿苗率变幅0~32.1%,其中有31份材料可得到花培绿苗,占83.8%%。花药培养力的高低顺序为:栽培籼稻>栽培稻/野生稻杂种>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倾斜型普通野生稻>匍匐型普遍野生稻。不同培养基对不同生态型普遍野生稻具有不同的花培效率。改良N6一号培养基具有显著提高花培效率的作用,适合各型普通野生稻的花药培养。  相似文献   

18.
对马铃薯9个亲本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8个杂种无性一代的8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①8个性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超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烂薯率>块茎产量>结薯数>淀粉含量>单个块茎重>薯形>块茎外观>结薯习性;超高亲优势的排列顺序则为:结薯数>单个块茎重>块茎产量>块茎外观>烂薯率>淀粉含量>薯形>结薯习性。②品种P(2L0031-17)、P(4陇薯3号)、P(7L0218-38)、P(995D-P-8)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是理想的亲本材料。③组合P1×P4、P2×P9在淀粉含量、块茎产量等性状上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马铃薯高淀粉育种中应选择高淀粉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培育适应中、高海拔,出菇季节广、产量高的香菇新菌株。[方法]采集贵州野生马桑香菇部分分布区域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依据《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经系统选育,获得味道鲜美、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马桑香菇优良品种。[结果]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适宜温度15~22℃。菌丝萌发,形成原基能力强。除7—8月外,其余时间均可生长。平均产量90000 kg/hm2,生物学转化率80%。采用马桑木屑+麸皮+过磷酸钙+蔗糖配方栽培。[结论]驯化后的马桑香菇在不同海拔地区试验产量稳定,没有出现突变现象和性状分化情况,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