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发展高效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已被辽宁省政府列入议程。发展高效益大豆生产是使农民增收的措施之一。要使大豆生产走高效益发展之路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选择高效益大豆品种 ,提高大豆生产的科技含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以达到大豆生产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1 选择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品种始终是发展大豆生产的关键 ,只有高油又高产的大豆品种 ,才是理想的高效品种。就目前推广的大豆品种而言 ,辽豆 11号集高油、高产于一身 ,而且适合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种植。在全省各地推广的结果表明 ,辽豆 1…  相似文献   

2.
兰静  王冰  李宛  倪蓓  武爽  孙向东  赵琳  张瑞英 《大豆科学》2022,41(1):107-113
为了解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现状,探寻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优势,扩大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用途,本研究将2020年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与进口大豆(来源于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以高蛋白为主,55%以上品种粗蛋白质含量超过40%.与进口大豆比较,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3.
丁玲 《大豆科技》2007,(4):46-47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市发展高蛋白产业的六大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确立淮北市高蛋白大豆生产的市场定位、推广专用品种与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育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树立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品牌四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新品种能否被农民选用受制于许多因素.为明确中国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农民采用大豆新品种的影响因素,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10年,在上述三个大豆主产区共22个省份,对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务农时间长短、家庭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他们对大豆新品种性状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大豆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受访农户的新品种采用率分别是99.45%、93.40%和37.55%;在北方春大豆区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农民对改良品种的高产、稳产、抗倒和抗病性等特点的认可程度超过地方品种,而在南方地区,农民对地方品种的稳产、抗病、抗逆、加工品质、熟期、株高等品种特点认可度更高;在北方春大豆区,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非农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而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除了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高产目标外,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早熟和抗倒性.研究结果可为分区制定区域品种选育和推广策略,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3年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为依据,对中国大豆良种推广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了大豆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豆良种推广的潜力,提出了促进大豆良种推广、发展大豆生产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并提出了构建大豆优势产业带、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目的在于强调加强亚洲大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合作研究进一步提高产量。做为重要的全球性作物的大豆,是人类良好的食品、饲料、工业原料,并能用于出口赚钱,增加就业。大豆原产中国,首先传到南亚,后经欧洲传到北美。自本世纪廿年代起大豆生产与加工业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六十年代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也高速发展了大豆生产与加工。十年前大豆又重新引回南亚。地处热带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很重视发展自己的大豆生产与加工业,以解决食用油及食用和饲用蛋白的不足,并节省进口大豆的费用。但这一地区增加大豆生产还有一些困难,如对大豆不象对粮食作物那样重视,研究得也较少,致使大豆生长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中,许多国家未建立销售系统等。为改进热带及亚热带的大豆生产及利用,国际大豆计划(INTSOY)同其它国际组织合作以提高研究水平。INTSOY主要计划之一是进行国际大豆品种试验。1973年以来已在131个国家进行了这一试验。通过试验比较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的增产潜力;弄清了种子品质是这一地区生产(?)的严重问题,而种籽小的品种生活力较好,且产量不低于大粒品种。INTSOY还在植物保护及育种方面组织合作研究,赞助工作会议和培训计划。并重视加工利用、品种资源研究、生物技术及农业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先生从事大豆研究56年来在大豆育种、性状遗传、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胞囊线虫病抗性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育了30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66.7万hm2,其中,中黄13为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为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高蛋白大豆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斌  姜凯喜  井苗  李霞  王彩兰 《杂粮作物》2010,30(3):178-180
在黄土丘陵山区3个不同区域种植21个大豆品种,将这些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后,对化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小黑豆等6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中黄16等多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试验的3个区域间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显著程度。在适宜区域推广适栽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能提高干旱山区大豆的生产效益,对大豆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黄土丘陵山区3个不同区域种植21个大豆品种,将这些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后,对化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小黑豆等6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中黄16等多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试验的3个区域间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显著程度。在适宜区域推广适栽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能提高干旱山区大豆的生产效益,对大豆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豆生态类型是与生长条件相适应的。形成大豆生态类型的重要生态性状是:生育期、结荚习性、种粒大小、种皮色以及种子化学品质等等。随着大豆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良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上所用品种数大大减少,克服品种的多乱杂,进一步适应大豆生产发展的需要。五十年代,除东北春大豆区推广了大豆优良品种外,其它大豆产区基本都是农家品种。这一期间东北春大豆区主要推广品种为紫花2号、紫花4号、克系283、西比瓦、满仓金、东农1号、小金黄1号、大白眉、满地金、集体1~5号等,这一时期赤峰地区推广小金黄2号、1号、小金黄、满仓金、金元、元宝金、白花矬、牛毛黄。同时搜集整理当地农家品种。南部旗、县多种中熟  相似文献   

11.
南美洲大豆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南美主产国大豆生产发展沿革。介绍南美大豆育种体制、育种目标、育种程序、种子推广服务体系及品种保护现状,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展望南美大豆育种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大豆生产与品种选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了全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总结“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与品种选育取得的成效,指出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现状和品种选育进展情况以及经验做法,为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五位。近年来,俄罗斯大豆种植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俄大豆总产量达334万t,其中,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大豆产量约占全俄大豆总产量1/3,在全俄7个大豆主产州中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罗斯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2014-2016年,全俄大豆年进口量约为200万t,而远东地区因地理优势则出口大豆到中国。俄罗斯大豆育种工作始于1912年,目前大豆育种工作主要由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承担。2016年,俄罗斯自育大豆品种约占合格种子总销售量的70%,外国品种约占30%。本文分析了俄罗斯联邦大豆生产和贸易动态,介绍了栽培耕作制度、大豆科研体系、大豆育种和种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并讨论了该国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俄罗斯这个潜在大豆主产国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在我国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鲜食大豆育种、制种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速冻鲜食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鲜食毛豆总量的52%;辽宁省每年为南方鲜食大豆种子市场提供1万t以上的用种量,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辽北鲜食大豆鲜荚产量12~15 t/hm2,亩产值2 000元左右,利润空间巨大;辽宁省建立鲜食大豆产业基地势在必行,选育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建立健全鲜食大豆供种需求平台,以解决鲜食大豆主产区鲜荚产量低、品种混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恶性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owing using a rotary tiller rotating in reverse (up-cut) is a labor-saving technology for soybean production because it can perform tillage and sowing, make ridges, and bury winter crop residues in one operation. However, the power requirement of up-cut rotation is higher than of normal rotation (down-cut), resulting in lower working speeds. Shallow tillage sowing methods may be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Here, we develop a shallow tillage sowing method using an up-cut rotary and a side-disk which could perform the aforementioned works in one operation and conducted field experiments in 2015 and 2016 to study the effect of our sowing method (up-cut shallow tillage; UST) on ridge shape, soil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VWC) and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owing methods (up-cut conventional tillage; UCT, and down-cut conventional tillage; DCT). Ridge shape did not differ among sowing methods. The VWC at 10 and 20 cm depths in DCT was always higher than in UST and UCT, indicating poorer drainage. The VWC at 10 cm depth decreased quickly after rain in UST and UCT, indicating good surface-layer drainage, but at 20 cm depth in UCT, VWC was lower than in UST, especially during dry spells, indicating higher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 UST than in UCT. Shoot and root growth and seed yield did not differ among sowing methods, indicating that UST did not negatively affect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UST can be used for soybea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低湿地台田大豆机械化耕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作民 《大豆科学》1991,10(2):139-144
台田是低湿地抗涝的有效措施,本文报导了低湿地弃耕条件下台田大豆机械化的耕种技术,其中包括深松筑台,旋耕播种等技术环节和相应地配套机具。为低湿地开发和改变大豆低产面貌找到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豆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阿肯色州是美国南方大豆主产区,阿肯色大学大豆遗传育种居美国公立大豆育种机构领先行列。文中首先对阿肯色州大豆生产作简要介绍,而后系统介绍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项目试验站设置、杂交组合配置、低世代推进、单株选拔、株行选拔、产量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种子纯化、扩繁和生产的详细情况;并介绍了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操作特征;最后总结出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目标明确、多地点大规模育种模式对我国大豆育种的启示。为国内同行了解美国公立机构大豆育种情况提供信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19.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China, has been known to man for over 5000 years. Soybean production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7.5 million Mg in 1978 to 26 million Mg in 2005. The largest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are in the Northeast China's three provinces, where soybean is spring seeded and grown as a full-season crop.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programs and rapid adoption of technologies emerging from agricultural research by producers includ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mproved cultivar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nd a higher demand of the soybean processing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upward trend in on-farm yield and total production. Research on leaf area index (LAI), light interception and canopy photosynthesis,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phytohormone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drought and cold damage), development of cultivar selection, tillage systems, cultivation practices as well as weeds, insects and diseases during the last half century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reviewed. The intent is to document a summary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soybean physiology and culture for high yields mainly from Chinese scientist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大豆生产发展历史、大豆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大豆主产区的分布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吉林省大豆产业生产发展的状况,详细探讨了吉林省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吉林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