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镰刀菌病害对大豆种植业造成的损失,避免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分离针对大豆镰刀菌病害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生防菌类型,并通过温室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共分离得到144株菌,其中1种Y8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有较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Y8菌株能够有效保护大豆免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使大豆的病情指数降低42.23%。相对于对照组,Y8菌株使大豆的生物量提高45.9%,使根生物量提高73.3%,大豆籽产量提高35.4%,叶绿素含量提高22.7%。这可能是由于Y8菌株成功的在大豆根际定植,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且其次生代谢物能促进大豆的生长。本研究发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为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镰刀菌(Fusarium sp.)是引起我国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以致病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实验室保存的237株芽孢杆菌筛选到一株对该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芽孢杆菌8-32。对芽孢杆菌8-32经菌落、菌体形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生理生化性质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温室盆栽结果表明:该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病情指数减少32.08%。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水洋菜平板上测定从山东胶县大豆孢囊线虫卵中分离到的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 Thom、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persicinum(Nic—ot)W.Gams、地霉菌Geotrich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在大豆孢囊线虫卵上的寄生率,分别为43%、28%、21%、29%和37%。盆钵实验结果表明,5%的草酸青霉菌和茄病镰刀菌菌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效果分别为72%和70%,前者1%的菌剂用量即有明显防效。这2种真菌是大豆的非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大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枯萎病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有加重发展地趋势。从单株到点片状发生 ,死株率 1‰~ 3 8%从出苗到成熟整个生育期间都有发病 ,发病轻重与生育期间降水量偏少 ,气温偏高 ,迎茬连作 ,线虫为害等因子有关系。1 大豆枯萎病致病菌大豆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根腐病、茎腐病、镰刀菌凋萎病和立枯病。致病菌据报道主要有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藤仓赤霉菌、立枯丝核菌等不同的种及不同生理小种。国外报道寄生有豇豆、豌豆、蚕豆及一些双子叶杂草。致病菌存活在土壤、病残体和感病种上。美国Cromwell 191…  相似文献   

5.
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黑土为材料,探讨草甘膦对土壤呼吸、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大豆固氮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加大,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增强,土壤中草甘膦含量为1 mg&;#8226;kg-1、10 mg&;#8226;kg-1、100 mg&;#8226;kg-1时,危害系数分别为1.20、0.322、0.0760,远小于无危害标准系数20,确定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低毒或无实际危害。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对土壤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具有一定影响。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随草甘膦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真菌、细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其中放线菌与真菌同细菌相比对草甘膦敏感,土壤细菌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耐受或降解能力。草甘膦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有一定影响,对大豆根瘤菌的抑制作用与草甘膦浓度呈正比;低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产生激活作用,高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伴随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其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f.sp.Glycines,FSG)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主要侵染大豆根部并且引起大豆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SDS),这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和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来比较30株侵染大豆根部的茄腐镰刀菌(FSG)的DNA含量。根据核编码的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用其检测感病大豆品种。发现病原菌株DN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豆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抗生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88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大豆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t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无菌室内点接法初筛,抑菌带大于20mm以上的有12株,通过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证明12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盆栽防治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达到46.0%-78.5%.菌株与病原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菌株B2、B57、B85和B69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分别减少51.27%,40.78%、38.87%和34.58%;菌株B57使茄腐镰刀菌菌丝干重减少71.48%.菌株分泌物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57的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最高,3d为82.1%,6d为90.6%;其次是B16,3d为58.8%,6d为51.1%.  相似文献   

8.
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从大豆根际分离出的1500多株细菌中筛选出6株生防细菌,其在离体的条件下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18BRR2-2、18BRR9-1和3BRR16-2在离体的条件下也对茄腐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抑制作用,并且这6株生防细菌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长.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这些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18BRR2-2盆栽和大田的防效均最高,分别达到了45.9%和65.00%.而且这些生防菌也表现出对大豆明显的促生作用.认为18BRR2-2号菌株有开发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生防微生物BRF-1对大豆根腐病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RF-1是从大豆根际分离获得的生防细菌(Bacillus spp.).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4种主要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霉菌(Pythium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进一步盆栽试验发现,BRF-1的不同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而且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是一株极有希望的生防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摘要: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f.sp.glydne)是一种土生细菌,通过侵染大豆根系引发猝死综合症。利用温室盆栽试验和须根培养试验研究了接种茄孢镰刀菌对1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所有盆栽大豆主根都有明显深褐色的侵染病斑;移植后21d测定了盆栽植株叶部发病程度,Peking表现最为严重,然后依次为Spencer,Ripley,P3981,Williams82,Essex,Forrest,Iroquois,PI520733,Hartwig,PI567650B,Jack,和PI567374。叶部发病程度与冠高(r=-0.422,P=0.0018)、冠重(r=-0.857,P〈0.0001)和根重(r=-0.732,P〈0.0001)呈显著负相关。主根病斑长度与叶部发病程度没有相关性,表明大豆对病原菌的抗性不能仅通过根系得到充分控制。对培养的大豆须根接种茄病镰刀菌菌丝体10d后,不同基因型大豆的菌落直径的变化范围为17—40mm,差异显著(P=0.05),其中Spencer和Peking须根上的菌落直径显著(P=0.05)大于PI567374和PI520733。对Spencer和PI567374的须根接种10灿茄病镰刀菌常量成分悬浮液,10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50和38mm,差异显著(P=0.05)。通常,不同基因型大豆间茄病镰刀菌在培养须根上的生长与整株的症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总是这样,这是因为即使根系对毒素产生抗性来减少叶部病害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豆都表现出明显的根系抗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室内对峙培养与发酵液处理病原菌研究了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对大豆根腐病几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拮抗作用,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绿木霉对苗期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拮抗试验结果表明,黄绿木霉在与镰刀菌对峙培养中,菌丝交叉、接触与纠结,接触后镰刀菌菌丝被破坏;发酵产物只可延长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时间,但对孢子最终萌发率没有影响,发酵产物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山梨醇、葡萄糖及蔗糖作为碳源时,抑菌效果好,抑菌能力分别可达63%、51%、58%;盆栽试验证明黄绿木霉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3.2%,处理后幼苗株高与干重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  相似文献   

12.
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本文从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等方面探讨了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结果表明: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并非来自土壤养分的单一过度消耗。重茬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及优势种群与正茬没有明显区别,细菌数量比玉米茬大豆多13.9%,比谷茬多14.1%,优势种群与玉米茬大豆、谷茬大豆相同。重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明显多于正茬,而且花期以前,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重茬大豆以镰刀菌(Fusarium)占优势,谷茬、玉米茬大豆则以青霉(Penicillum)、木霉(Trichoderma)占优势。镰刀菌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有害,这是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连作大豆根际真菌类群,结果表明:大豆根际真菌类群主要有10种,以青霉菌、根霉菌和丝核菌占优势。根际真菌类群接种大豆的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青霉菌对大豆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镰刀菌和丝核菌对大豆幼苗根部有寄生作用,是大豆极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且丝核菌致病力强于镰刀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大豆根瘤内生芽孢杆菌Snb2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性和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用菌悬液处理和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Snb2对两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Snb2的菌悬液能够明显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达到94.9%;菌悬液处理J2 96 h时死亡率达到66.7%;Snb2菌株对4种大豆根系病原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明显,抑菌圈达到10 mm左右,抑制作用可持续10 d;经细菌悬浮液浸种测定,处理后的大豆子叶节到根尖的距离为9.1±4.54 cm,较对照增加了15.19%%,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b2菌悬液进行种子浸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62.5%.  相似文献   

15.
根系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而盐碱地大豆根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鲜有报道。本文以大庆盐碱地大豆根系为材料,分离纯化大豆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比色法测定内生细菌的抑菌能力和分泌IAA能力,选取抑菌谱广且分泌IAA能力强的株菌,通过检测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性质、结构基因和功能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大庆盐碱地大豆根内分离获得的一株内生细菌DCX,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对玉米新月弯孢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禾谷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0.00%、78.12%、56.25%、43.75%,分泌IAA的能力为2.56±0.41μg·mL-1(n=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DCX菌株属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在pH11、NaCl浓度 10%的NA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为盐碱地的作物病害防治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6.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 H 4~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 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 6mg/m 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  相似文献   

17.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孢菌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强毒力菌株对40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存在大量抗优势致病镰孢菌F. solani和F. oxysporum的资源。黑龙江的357份大豆品种(系)中抗F. solani的占39.03%,抗F. oxysporum的占62.37%。吉林的27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3.46%,抗F. oxysporum的占46.91%。辽宁的24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5.00%,抗F. oxysporum的占61.11%。黑龙江的菽锦05-SH、黑农65、D09-005、D09-072和 D09-077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强毒力F. solani和F. oxysporum均表现抗病。来自不同省份的F. solani和F. oxysporum菌株对同一个大豆品种(系)的毒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应尽量选用当地的镰孢菌株。同时用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Fusarium spp.)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接种东北地区的10个主栽大豆品种,在所产生的160个互作中,抗病互作占74.38%,表明主栽大豆品种对镰孢菌根腐病普遍存在抗性。其中绥农28和丹豆13对弱毒力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黑农44和东农2037对弱毒力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表现免疫;不存在对所有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均表现抗病和均表现感病的大豆品种。依据抗病互作所占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10个主栽大豆品种对8种镰孢菌的总体抗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九农28、吉育35、绥农28、铁豆44、黑农44、丹豆13、垦丰16、东农2037、辽豆17、合丰55。主栽大豆品种对同种镰孢菌的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抗感表现一致的占71.25%,因而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可以不考虑镰孢菌菌株的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18.
接种与大豆品种相适应的大豆根瘤菌能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提高大豆产量。为选择适合江苏省栽培的各大豆品种的高效根瘤菌菌系,1933—1985年用从国内外引进的十五个大豆根瘤菌菌系,分别在十三个县廿一个试验点,在春豆品种和秋豆品种上进行田间小区评比试验。通过结瘤率、根瘤固氮活性和产量的测定,确定菌系与大豆品种间共生的适应性。 经过连续三年的重复试验,选出Tal377、005和E84三个菌系为增产效果显著的优良菌系。Tal 377和005两个菌系与各春豆品种和秋豆品种有较广泛的适应,并与土著菌系有较强竞争力。E84则在秋豆品种上表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20.
筛选用于防治大豆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的木霉菌株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温室盆栽的方法筛选来自黑龙江省海伦大豆轮作区的木霉菌,用于防治大豆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共测试了80个木霉菌株,筛选出3个防治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MM35、MM9、MM3 ,相对防效分别为26.95%~66.34%、21.52%~63.70%、22.78%~51.05%.盆栽试验表明MM35能够降低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土壤中的种群数目.其中MM9对大豆植株能起到增生作用,MM35、MM3则无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