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田淑芬  王勇  李杨昕 《园艺学报》2011,38(4):747-752
 以‘玫瑰香’葡萄为试材,在开花前后使用葡萄专用无核剂(主要成分GA3)浸蘸果穗,进行无核化处理,通过比色法和体外自由基清除法对不同生长期果实、叶片、嫩茎、卷须等器官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核化处理后,浆果内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叶片、嫩茎内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卷须内酚类物质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抗氧化能力略高于对照;与叶片、嫩茎、卷须等器官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相反,无核化处理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桃果实不同成熟期总酚含量的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桃品种为试材,对不同发育期的果实中总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揭示不同品种桃果实成熟过程中多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品种桃果实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在采摘初期最高,随着果实的成熟呈逐渐下降趋势。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儿茶素、新绿原酸、表儿茶素是各品种桃果实中最主要的酚类物质,其含量在桃果实发育过程中与总酚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梨果实酚类物质与酶促褐变底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分属不同栽培系统及种间杂交种的10个梨品种果实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相液相色谱法可检测到梨果中10种酚类物质,不同系统及品种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很大,其中绿原酸平均含量最高,香草醛、芦丁、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较高,为主要的酚类物质;咖啡酸平均含量最低。对总多酚、绿原酸、表儿茶素、儿茶素、抗氧化活性与褐变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梨果实总多酚含量对褐变度影响最大,绿原酸含量对褐变度影响其次,果实抗氧化活性对褐变的影响最小。不同酚类物质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且与多酚氧化酶结合能力最强,为最主要的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4.
草莓果实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作用和保健功效的活性成分,是人们摄取Vc、花青苷和酚类物质等天然抗氧化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了解草莓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寻求适宜的栽培方式,对提高草莓果实中抗氧化剂含量及提高草莓的抗氧化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李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类胡萝卜素、果胶和酚类物质,因其果实中富含酚类物质而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能和极高的营养价值。本文对李果实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李果实中酚类物质组成,不同种质、不同时期李果实中主要酚类物质含量;李果实酚类物质在抗氧化、抗炎、改善认知、防治心血管疾病和骨骼健康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旨在通过综述李果实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的报道,为李果实酚类物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李果实酚类物质开发利用和高酚李品种的选育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试验比较了5个草莓品种在露地与设施两种栽培方式下Vc、花青苷和酚类物质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露地栽培的草莓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普遍高于设施栽培的。  相似文献   

7.
 以‘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MCP和DPA处理对冷藏苹果果实蜡质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期间所有苹果蜡质中总酚和黄酮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 μL·L-11-MCP和2 g·L-1DPA处理提高了蜡质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各处理苹果蜡质的甲醇提取物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光质对萝卜芽苗菜总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精确调制光质和光量,以黑暗为对照,研究光质对‘杨花萝卜’和‘青头萝卜’芽苗菜生长、总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芽苗菜的生长、总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PAL 活性因光质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异。总体来看,下胚轴长和地上部鲜质量在培养3 ~ 7 d 增加迅速,其后增加缓慢,且总酚类物质含量也是在培养初期高于培养后期。与黑暗处理相比,紫外光(UV-B)处理显著增加了芽苗菜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相应地,芽苗菜的抗氧化能力和PAL 活性都在UV-B 处理下最高。另外,蓝光处理也显著增加了‘杨花萝卜’芽苗菜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PAL 活性。因此认为UV-B 和蓝光,能增加芽苗菜中的总酚类物质含量,提高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
果实色素含量与水溶、脂溶性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泽和保健作用是果实的2个重要特征.以杨梅(Myrica rubra)、草莓(Fragaria ananass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桃(Prunus persica)、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椪柑(Citrus reticulata)、脐橙(Citrus sinensis)等果实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颜色果实中色素含量与水溶、脂溶性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深红色荸荠杨梅中的总酚(3 254.7mg/kg)和花青苷(759.4mg/kg)的含量很高,而红色果肉洛阳青枇杷中类胡萝卜素(19 551.3μg/kg)含量较高.叶绿素仅在猕猴桃果实中被检测到.利用PSC法研究果实总抗氧化活性(含水溶和脂溶).结果表明,深红色荸荠杨梅果实提取物的总抗氧化活性(31.14 μmol TE/g)最高,白色果肉的大玉白凤桃提取物的总抗氧化活性(10.34 μmol TE/g)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抗氧化活性与酚类(R2=0.8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脂溶性抗氧化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含量(R2=0.92)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维生素C是果实中众所周知的水溶性抗氧化物质,然而,研究发现水溶性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含花青苷较丰富的深红色果肉水果和含类胡萝卜素丰富的红色果肉水果都是天然抗氧化物质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酚类物质由于本身的涩味而影响果实的鲜食品质,探究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中多酚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影响果实鲜食的酚类物质及关键酶。【方法】选用涩味明显的普通橄榄‘檀头23’及适宜鲜食的实生变异株系——涩味较淡、回甘明显的清橄榄‘马坑2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和苯丙烷类3个代谢相关酶(PAL、C4H、4CL)和多酚分解相关酶(PPO、POD)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马坑22’总酚、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的含量显著低于‘檀头23’(p 0.05),且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马坑22’酚类物质合成酶(C4H、4CL)活性显著低于‘檀头23’,酚类物质分解酶PPO的活性在成熟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显著高于‘檀头23’,使得两个品种(系)中酚类物质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结论】总酚及多酚组分间的含量差异导致普通橄榄和清橄榄苦涩味不同,其中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鲜食橄榄口感风味不同的重要影响因子;PPO、C4H、4CL活性的协调差异调控与橄榄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蛇龙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黄河淤土、含石的沙壤土和风沙土3种土壤对葡萄糖分卸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土壤栽培条件下葡萄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色素、单宁及葡萄叶片的光合速率。【结果】结果表明,在葡萄开始着色至葡萄完全成熟期间,在含石的沙壤土栽培条件下葡萄可溶性总糖含量(22.4%)比黄河淤土栽培条件下和风沙土栽培条件下分别高7%、9%;葡萄色素(5.14 mg.g-1)和叶片光合速率也最高,黄河淤土栽培条件下葡萄的含酸量(8.28 g.L-1)和单粒质量(2.32 g)较高,然而,风沙土条件下,单宁(籽单宁1.15 mg.g-1,皮单宁0.30 mg.g-1)的含量最高。【结论】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影响较为显著,含石的沙壤土条件下葡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以‘北丰’和‘北全’葡萄离体叶片和果实为试材,研究了葡萄不同器官内白藜芦醇(Res)及其糖苷合成对紫外线C(UV-C)辐射诱导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合成积累对UV-C辐射诱导反应存在差异。叶片适宜的UV-C辐射剂量为1.8 kJ · m-2,而果皮为1.8 ~ 5.4 kJ · m-2,果实Res合成积累对UV-C辐射诱导的敏感性低于叶片。3.6 kJ · m-2 UV-C辐射果粒对种子中trans-Re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直接辐射完整种子或剖开种子切面也不能显著提高trans-Res含量。UV-C辐射处理的叶片和果皮中trans-Res含量随辐射后常温避光孵育时间的延迟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反式白藜芦醇苷(trans-PD)和顺式白藜芦醇苷(cis-PD)含量在12 ~ 48 h内迅速提高,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种子中trans-Res含量在整个孵育过程中与对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葡萄不同品种和组织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陈雷  韩雅珊 《园艺学报》1999,26(2):118-119
用HPLC法测定葡萄果肉,叶柄,种籽,叶片,果皮及果穗轴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发现葡萄品种间各组织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较大,葡萄果穗轴和果皮中的含量较高。提出了优选品种制作高白藜芦醇含量的葡萄酒及综合利用葡萄皮渣提取白藜芦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在秋季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研究其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酿酒葡萄的生长后期,叶面喷施1%~4%的尿素可明显提高葡萄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3%尿素处理不但显著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也显著提高了酿酒葡萄果实的品质.因此,秋季叶面喷施适当浓度的尿素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最终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巨峰葡萄实生苗阶段发育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桂友  沈德绪 《园艺学报》1991,18(4):362-364
实生个体的阶段发育包括不同发育时期和空间的生理生化变化。Kessler和Monse-llse(1961)研究了苹果、柑桔叶龄对其叶片中RNA含量及RNase活性的影响,均是成年树叶片的RNA水平高于幼年树,且随树龄而增加,与RNase活性随树龄而降低相一致。在豆梨、西洋梨、杜梨及英国常春藤上的有关研究亦有类似结果,成年组织与幼年组织的DNA水平差异不大,而RNA比值随实生个体的成熟而提高。这种有关代谢方面的研究在果树方面报道不多,在葡萄方面更少。本文对巨峰实生苗阶段发育过程中叶内遗传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材 料 与 方 法 1.自根苗 巨峰葡萄于1986年春播种于温室,株行距1.5×2.0m,一般肥水管理,未进行修剪。1988年末首次开花,此时取样分析。取样方法:以卷须首次出现节位和开花的最低节位作为两个基本节位Ⅱ和Ⅳ,在Ⅱ与Ⅳ的中点取Ⅲ,Ⅱ以下10节为Ⅰ,Ⅳ以上10节和20节分别为Ⅴ和Ⅵ,在这6个部位分别取发育中庸的营养枝中部叶片,洗净,去除粗叶脉。单株重复3次。取样节位为所取叶片在营养枝上的节位加该营养枝在主蔓上的节位。 2.嫁接苗 2年生白香蕉扦插苗于1986年冬盆栽,一般管理,未修剪。1987年3月基部留17cm剪断,所发新蔓于6月中旬留4—6片叶剪断进行嫩枝嫁接。  相似文献   

16.
对盆栽葡萄(VitisviniferaL.)、苹果(MaluspumilaMill.)、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sBunge)和枣(ZiziphusjnyubaMill.)4种果树在不同水分营养状况下茎于微变化过程中的日最大收缩量(MDS)、日净增长量(DG)、当日完全复原所需时间(RT)等3个重要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指标都比叶片日出前水势对土壤水分营养状况的反应灵敏得多;随着土壤可利用水分的不断减少,山楂和枣的MDS急剧增加,而葡萄和苹果的MDS减小,不同类型果树之间的反应不一致;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时,4种果树的DG的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在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果树的RT随着土壤相对持水量的下降而迅速延长,并在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到一临界值以下时维持在24h。因此,在应用植物器官体积变化连续测微法指导果树灌溉时,MDS和DG并不适于单独作为所有果树的自动化灌溉指标,而RT作为果树自动化灌溉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黄素在光照下易分解产生活性氧的特性,设其浓度梯度为0(对照)、0.1、0.5、1.0mmol·L~(-1),分别于‘巨峰’葡萄花后40 d喷施,研究外源活性氧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核黄素处理均可促进‘巨峰’葡萄果实提前成熟,以0.5 mmol·L~(-1)效果最好,使果实提前成熟16 d。0.5 mmol·L~(-1)核黄素处理后,显著提升了果实发育前期可溶性糖及转色期花青苷的含量,果实发育前期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同时也提高了果胶酶(PG)、纤维素酶及脂氧合酶(LOX)的活性,虽然NADPH氧化酶(NOX)活性有所提升,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均下降,推测前期升高的H_2O_2可能来源于LOX等其他途径,而H_2O_2含量的上升并没有引起细胞损伤(MDA含量无差异),适宜浓度的外源活性氧能够启动与葡萄果实快速发育有关活性氧产生途径,从而促进果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葡萄种质资源果形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葡萄种质的果形性状以及不同类型的果形特点,为认识葡萄种质资源果粒形状特点和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一定依据。选取820份葡萄种质材料(286份的性状来自田间实地调查,534份来自《中国葡萄志》和《中国葡萄品种》记载),对不同类型、种(species)和用途的葡萄果形特点、不同果形单果质量的分布、以及质量与其纵径和横径的相关性、不同年代选育不同果形的数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倒卵圆形和长椭圆形的果粒较大,而圆形的果粒较小。欧亚种葡萄中长椭圆形和卵圆形的较多,欧美杂种葡萄中倒卵圆形的较多。鲜食葡萄较酿酒、制干和制汁葡萄果形更丰富且更狭长。黑色葡萄以圆形和近圆形为主,白色和红色葡萄中果形较为丰富。从育种进程来看,早期选育的葡萄果形以圆形为主,之后变为以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为主,现代越来越多果形相继出现。圆形、卵圆形和倒卵圆形果粒的横、纵径与果粒质量拟合度较好。同一个葡萄品种果粒形状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椭圆形变化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获得葡萄白粉病菌应答基因VpSTART的EST基础上,采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VpSTART全长1 321 bp,3′端非编码区114 bp,包含一个1 20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01个氨基酸。VpSTART蛋白分子量为45.3 kD,与欧亚种葡萄、玉米、拟南芥、蒺藜状苜蓿和蓖麻的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9%、64%、58%、46%和25%。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VpSTART在‘商–24’葡萄花序、卷须和茎中表达量较高;感白粉病的‘湖南–1’葡萄叶片接种白粉病菌后VpSTART表达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抗白粉病的‘商–24’葡萄接种12 h后VpSTART表达量增加,在24 ~ 96 h表现显著性差异;用SA、MeJA和Eth等不同信号分子分别处理‘湖南–1’和‘商–24’葡萄叶片1 ~ 48 h后,VpSTART基因的表达受SA负调控,受MeJA和Eth正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