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相似文献   

2.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野杏穿孔病的嗜果刀孢菌(Wilsonomyces carpophilus)在致病过程中主要酶的种类及活性。【方法】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开展了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活性的测定,并分析了野杏叶片受嗜果刀孢菌侵染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首次发现嗜果刀孢菌在体外不同诱导物培养条件下均可产生木聚糖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等6种细胞壁降解酶,且酶活性呈显著差异。嗜果刀孢菌侵染野杏叶片后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中PG和PMG酶活性最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最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嗜果刀孢菌侵染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首次明确果胶酶在嗜果刀孢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野杏叶片受嗜果刀孢菌危害后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4.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浸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GAPDH、ACT、CHS-1和TuB-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9,(2):11-14
以辣椒尾孢霉(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为供试菌,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辣椒尾孢霉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通过电导率测定及透射电镜观察以探索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辣椒尾孢霉在活体内外均可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x)等细胞壁降解酶,而β-葡萄糖苷酶只在活体外产生,且该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差异较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对叶片的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病菌细胞壁降解酶在致病过程中能够损伤寄主的细胞膜,从而影响其透性;就细胞膜损伤率而言,混合酶的作用显著高于单一酶,果胶酶对细胞膜的损伤明显强于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6.
以猕猴桃叶斑病典型症状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回接试验确定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以期为该病害发生规律的探究和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引起猕猴桃叶斑病致病病原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theobromae);该病原菌在10~3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5,光照条件为连续光照,适宜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活体外细胞壁降解酶产生条件、活体接种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及活体内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6种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培养条件,持续振荡培养利于各种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Cx和β-葡萄糖苷酶在培养9 d时活性达到高峰,PG和PMG在培养12 d时活性达到高峰,PGTE、PMTE在培养15 d时活性最高;PG和PMG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 ℃,PGTE、PMTE、Cx、β-葡萄糖苷酶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8 ℃;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pH为6时最高,PGTE和PMTE的活性在pH为8时达到最高峰。4种果胶酶的活性在接种后第3天活性最高;而两种纤维素酶在接种后第5天活性最高。病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解淀粉芽孢杆菌CMN1308抗真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CMN1308为试材,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CMN1308对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抑菌效果,并进行了镜检观测及无菌滤液中抑菌成分稳定性测定,以充分研究其抑菌效果及抗真菌特性。结果表明:拮抗菌CMN1308对上述7种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抑菌谱广的特点;其中对扩展青霉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直径可达27.1mm;CMN1308对可可毛色二孢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其发酵产生的抑菌物质热稳定性较好,耐碱怕酸,对紫外线不敏感。这为更进一步探索板栗采后生防保鲜技术和微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张涛  董文才  刘林 《中国西瓜甜瓜》2013,(6):44-46,I0002
为了解南瓜花粉发育的特点,对南瓜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1)南瓜成熟花粉含一个生殖细胞和一个营养细胞,为二细胞型花粉.(2)成熟花粉的营养细胞积累大量淀粉粒,故南瓜花粉为淀粉型花粉.(3)生殖细胞在与花粉壁相连时期呈凸透镜形,有细胞壁,进入营养细胞内部后变为球形,花粉成熟时延伸为纺锤形,细胞壁消失.(4)花粉壁有大量基粒棒和刺,不具覆盖层.  相似文献   

10.
芒果是广西五大热带水果之一 ,成熟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易受各种病菌的侵染。芒果炭疽病和蒂腐病是芒果生产及保鲜贮运威胁最大的病害。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引起 ,其主要症状是果皮出现稍凹陷的紫褐色至黑色病斑 ,潮湿时出现朱红色粘质小点 ,随后病斑连结成大斑块 ,最终导致全果变黑、腐烂。蒂腐病主要由可可球二孢菌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Pat.)、芒果拟茎点霉 (Phomopsis mangiferaeAhmad)等真菌所引起 ,其主要症状是在近果实的蒂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至暗褐色病斑 ,有的病斑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枣黑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为研究对象,明确其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和活性,探讨细胞壁降解酶在病菌致病中的作用,为细胞壁降解酶参与病原菌侵染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混合物吸光度,根据酶反应所释放的还原糖计算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结果】枣黑斑病菌在寄主体外不同碳源诱导下均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羧甲基纤维素酶(Carboxymethyl cellulase, Cx)、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木聚糖酶(Xylanase)、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olymethylgalacturonase, PMG)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ectin methyltranseliminase, PMTE)等6种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CWDE),但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以骏枣果肉为外源诱导物,枣黑斑病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5种酶,说明β-葡萄糖苷酶在枣黑斑病菌致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以滤纸为诱导物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诱导物,其活性高达10.104 U·mg~(-1)。枣黑斑病菌侵染枣果后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与体外不同碳源诱导的结果一致,可产生6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5种酶,且病健交界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侵染后的发病部位和未被侵染的部位。【结论】枣黑斑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为β-葡萄糖苷酶,且在侵染过程中病健交界处的活性最高,而在寄主体外诱导β-葡萄糖苷酶最佳碳源为滤纸诱导物。  相似文献   

12.
枣采后果肉软化的生化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梁小娥  王三宝 《园艺学报》1998,25(4):333-337
枣采后在软化过程中,果肉淀粉含量下降,淀粉酶活性上升,原果胶含量减少,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下降;果肉薄壁细胞内含物减少乃至降解成丝状,细胞壁中胶层降解,相邻细胞分离,细胞壁保留。半红期采收的鲜枣采后果皮能够继续转红,果肉的软化发生在果实全红之后,果肉颜色的变化可指示果肉软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溃疡病是葡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果实品质和产量,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是科学防治溃疡病的方法之一。采用刺伤接种枝条法,对保存的160份葡萄种质溃疡病抗性情况进行离体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病斑长度范围是0.56~9.38 cm,共筛选出141份高抗材料、6份抗病材料;不同种群抗性顺序为野生(100.00%)>种间杂种(91.30%)>欧亚种(91.09%),不同用途抗性顺序为加工(100.00%)、其他(100.00%)>鲜食(92.37%)>砧木(66.67%)。研究明确了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溃疡病在葡萄中的危害情况,可为葡萄抗溃疡病育种和新抗源筛选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晓博  李晓  李玉 《食用菌》2009,31(2):6-8
测定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和接种双孢菇后不同生长阶段的酶活性变化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发酵及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期间,纤维素、半纤维索和木质索的降解与酶活性变化有关,酶活性高降解速率就决,酶活性低降解速率就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阶段和蘑菇发育阶段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有降解作用,但是前者低于后者,其中木质素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蘑菇发育阶段。处理1(稻草)对木质素、纤维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产量也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生长在以麦秆为基质的堆肥中,可以降解堆肥中相当一部分的干物质。已证实真菌菌丝能产生一组胞外降解酶,这些酶的组合活性可降解稿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聚合物。某些酶大量产生,酶活性的改变与子实体产生有关。其中一种漆酶可能被菌丝作为补充氮源重新利用。除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杧果流胶病3种主要病原可可毛色二孢、七叶树壳梭孢和小新壳梭孢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毒力作用最强的是多菌灵,对3种病原的EC50均低于0.1μg/mL,EC90均低于1.4μg/mL;其次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烯唑醇和丙环唑,对3种病原的EC50均低于1μg/mL,EC90值低于74μg/mL;最差的是嘧菌酯和醚菌酯,两者对可可毛色二孢和七叶树壳梭孢的EC50和EC90值均较高,分别在80~640μg/mL和25 000~750 000μg/mL之间,而对小新壳梭孢的EC50值均低于3μg/mL,但EC90值较高,分别为635.083 2μg/mL和747 796.165 1μg/mL。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烯唑醇和丙环唑均可有效抑制杧果流胶病菌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7.
绿色木霉对黄瓜立枯丝核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考察了从平菇栽培料上分离到的污染木霉(Trichoderma spp.)对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porum)和黄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从中筛选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4对这两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证明TH4可以侵入到病原菌的菌丝内,使病原菌的细胞壁变薄、消解,最终导致菌丝断裂。通过对扣培养法与圆盘滤膜法证明了TH4的挥发及非挥发代谢产物都会对病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多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重点讨论果实组织中多聚醛酸和木葡聚糖的降解对果实软化可能的作用以及这些多聚物降解的调节机制.许多果实在成熟过程中都因果实软化而使组织硬度降低,由于细胞壁中胶层的降解,果实黏度下降.在细胞壁多聚物中,果胶多糖,特别是多聚醛酸,是中胶层的主要组成成分.果实组织硬度的降低与果胶多聚醛酸的降解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相关报道.除了果胶降解,木葡聚糖的降解在一些果实软化的初期也有发生.根据这些发现推测多聚醛酸和木葡聚糖在果实软化过程中是协同作用的,木葡聚糖的降解可能出现在软化初期,而多聚醛酸的降解在果实软化的后期发生.  相似文献   

19.
唐琳  赵辉 《中国蔬菜》2013,1(24):65-69
为明确豫西地区茄科作物土壤镰孢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从豫西地区17 个县、市
采集的32 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96 株镰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及EF-1α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
镰孢菌分属于5 个种,位于系统发育树的5 个分支上,分别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藤仓镰孢菌
(F. fujikuroi)、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F. incarnatum 和F.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其中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的分离频率最高,为45.83%,在所调查的4 种茄科作物土壤中均有分布;
而F.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的分离频率最低,仅在马铃薯和番茄土壤中存在。不同地区茄科
作物土壤镰孢菌种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b050230 菌株,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
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棕榈蓟马的成虫和若虫具有较高的毒力,用浓度为3.0×108 个·mL-1 的球孢白僵菌
孢子悬浮液接种8 d 后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6% 和83.25%,致死中时间
(LT50)最短分别为4.43 d 和4.79 d,第8 天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106×105
个·mL-1 和3.284×105 个·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