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牡丹组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分别克隆得到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iquitin,UBI)、素环蛋白基因(cyclophilin,CYP)、肌动蛋白基因(Actin)、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基因(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G6PD)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等5个管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管家基因序列均相对保守,其在牡丹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的保守性在99.04%~99.69%。利用5个管家基因分别构建了其在牡丹组8份材料中的系统进化树。5个系统进化树均将8份材料分成两组,即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由于5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序列各自的保守性不同,在区分亚组成员间略有差异。综合分析5个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Luoyanghong’)常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因而推测杨山牡丹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形成;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一直聚为一支,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黄牡丹(P.lutea)和紫牡丹(P.delavayi)一直聚为一支,推测这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狭叶牡丹(P.potaninii)与黄牡丹和紫牡丹分化较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狭叶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
牡丹组野生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详细回顾了有关栽培牡丹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并分析和讨论了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观点,认为栽培牡丹的起源途径是最初通过野生种的直接驯化获得原始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变和人工选择发展出古代和传统品种。除衍生出古代和传统品种的野生祖先种外,其它野生种通过自然与(或)人工杂交的方式参与现有品种群(亚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栽培牡丹起源的有力证据,不同栽培品种群(亚群)与野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2个宾王菇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考查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宾王菇菌株共检测出11种酶带类型,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带分布呈多样性,同一个取样地区菌株间谱带相似,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Jaccard距离0.76为切割点将供试菌株聚为3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宾王菇菌株遗传资源丰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牡丹品种来源于野生种,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栽培选择而发展起来。由于种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各品种间的特性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牡丹可分为4个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辞、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和西南牡丹品种群。其中以中原牡丹品种群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5.
罗清  於艳萍  卢业飞  梁春 《北方园艺》2017,(19):111-117
杜鹃野生种花色多样、种类丰富,在杜鹃杂交育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必要对杜鹃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现以19份野生杜鹃品种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9份野生杜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合理挖掘和利用杜鹃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为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34条,多态性比率为97.06%。遗传相似系数(GS)在0.502 7~0.918 0,平均值为0.678 9,表明19份杜鹃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基础。当相似系数为0.70时,19份参试材料划分为五大类群,与经典分类学一致。  相似文献   

6.
部分芍药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先锋  王莲英 《园艺学报》2007,34(5):1321-1326
 对5种野生芍药和26个栽培芍药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RAPD分析。17条引物在所有供试样本中共扩增出153条反应带,其中多态带149条。对RAPD扩增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度0.32处,块根芍药(Paeonia anomala)被单独分为一类,其它30份材料归为另一类;在遗传相似度0.54处,川赤芍(P.veitchii)、草芍药(P.obovata)和美丽芍药(P.mairei)3个野生种先后从30份材料中分别单独分离出来,而野生种芍药(P. lactiflora)则与所有的栽培品种聚为一类。该结果表明26个品种间的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并与野生种芍药的遗传基础最为近密,与其它4种野生芍药的遗传差异则较大。按照与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由近到远的次序,4个野生近缘种依次排布为:美丽芍药、草芍药、川赤芍和块根芍药。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揭示出中国芍药品种群遗传背景狭窄,利用野生近缘种改良现有品种尚具有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在分类、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及系统演化,以及与中国栽培品种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分类历史和存在的分歧,展示资源调查结果;多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结合证明该亚组牡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系统演化复杂;总结得出革质花盘亚组牡丹野生种中除四川牡丹外,其余野生种均参与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该亚组牡丹野生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山楂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山楂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采用RAPD技术对20个不同品种的山楂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20个引物中筛选出15个10bp的随机引物对所选山楂品种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16条谱带,177条表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达81.9%,其中包含27条特异性谱带,揭示了山楂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利用NTSYS软件和UPGMA法对扩增结果进行了品种间相似系数的计算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71~0.87,实生楂与其他山楂品种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四种松茸子实体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西南地区不同产地的4个松茸子实体为材料,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其可溶性蛋白,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的松茸子实体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谱谱带间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四川通江和重庆的松茸子实体谱带相似,采自云南凯顺与云南昌明的松茸子实体谱带相似,而采自四川通江和重庆的松茸子实体与采自云南凯顺和昌明的松茸子实体,其谱带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马丽  王玉海  明东风 《北方园艺》2012,(19):124-12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9份石榴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并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研究了19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9个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多态性较高,不同品种的酶带数目、相对迁移率及酶活性均有差异;19个石榴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共呈现12条酶带,其中1条酶带为所有种质共有的酶带;Rf为0.216的谱带为大青皮酸品种的特征谱带,Rf为0.113的酶带为大马牙甜石榴的特征谱带。POD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在阈值0.60处将19个品种分为5类,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罐装黄桃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黄桃六个品种(品系)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都有两条共同特征的谱带,同时又蕴涵丰富的多样性。黄金冠与锦绣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其他品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正>"伊藤牡丹",即牡丹与芍药的组(种)间杂种,亦即此类(此系列)品种或品种群的总称。人们通常所说的牡丹(或芍药),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牡丹(或芍药)原始种或者栽培品种(又称"牡丹组"或"芍药组")间的杂交种,或经过自然变异获得的品种后代。而"伊藤牡丹"则是牡丹与芍药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组(种)间杂交得到的杂种。由于她最早是大约在1948年,一位名叫伊藤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腔电泳方法,对木耳属8个不同菌株EST同工酶进行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8个木耳品种间EST酶谱谱带及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基本酶带有三条,从联合系数S可知AuP_4与AuP_2、Au003亲缘关系最近,系它们的杂交新品种,AuP_4与AuP_2、Au793、Au9无亲缘关系,与它们同属不同种。  相似文献   

14.
10个苜蓿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0个苜蓿品种的根和叶作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器官酶谱带数目、迁移率(R)、酶活性及分布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品种间酶谱带有较大差异,初步探讨了10个品种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研究—花粉蛋白SDS电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宗学普  俞宏 《园艺学报》1995,22(3):288-290
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研究──花粉蛋白SDS电泳分析宗学普,俞宏,王志强,齐茉陵(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郑州450004)关键词桃;花粉蛋白;SDS电泳;演化StudiesonRelationshipandEvolutionofAmygdal...  相似文献   

16.
利用EST同工酶鉴定天麻品种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锐 《食用菌》2005,27(4):8-9
目的:鉴定3种天麻品种及其亲缘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三种天麻菌株酯酶(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天麻不同菌株之间酯酶同工酶活性不同,酶谱条带数在4~5条,且具有特征谱带。B、G的酶谱条带数基本相同;R、B、G的酶谱条数依次分别为4条,5条,4条;其中基本酶带有3条;G号菌株与B号菌株的相似度指数为0.89,说明这两个菌株间亲缘关系最近。G号菌株与R菌株的相似度指数为0.75,反映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7个桑黄菌株菌丝体进行了拮抗试验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研究。拮抗试验结果表明,桑1、桑4、桑5各菌株问有亲缘关系;同工酶结果表明,它们的酶谱具有相似的酶带,但其酶带数目、宽窄及颜色的深浅存在着差异,其酶带数目一般为4~7条,其中基本酶带只有1条,Rf为0.317,并通过对各品种间相似系数(S)的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问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PD技术对黄桃新品种‘黄金冠’及其它6个品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多态性引物对桃品系进行了RAPD扩增,共扩增出84条谱带,其中38条表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45.2%。利用NTSYS软件和UPG-MA聚类法对扩增结果进行了品种间相似系数的计算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为0.78~0.86,黄桃19和其它桃品系亲缘关系最远,‘黄金冠’和锦黄2号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9.
应用RAPD技术研究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原产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部分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5个供试品种经OPA-06、OPA-08、OPA-19三个引物扩增后,品种间和引物间的谱带类型各不相同;(2)经6个随机引物扩增出的15个供试品种的谱带类型和相似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富有’和‘次郎’,‘平核无’和‘仓光’,‘磨盘柿’和‘杵头柿’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 区)作为DNA 条形码 对辣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收集的17 份辣椒资源,提取总DNA,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 下载辣椒属的主要栽培种浆果状椒(Capsicum baccatum)、茸毛椒(C. pubescens)、灌木状辣椒(C. frutescens)和野生种(C. eximium)、野生种(C. lycianthoides)的ITS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分 析。结果表明,以野生种(C. eximium)的ITS 序列为参考序列,利用Clustalx 2.1 软件进行比对,发现3 个中华辣椒、茸毛椒和灌木状辣椒在ITS1 区有15 个碱基缺失。以茄科番茄属(lycopersicon)栽培种‘上 海906’作为外类群,在进化树标尺约0.11 处,22 个辣椒属ITS 序列可分为6 个分支。全部一年生辣椒 (14 个)聚在一支。中华辣椒(3 个)和灌木状辣椒聚在一支,表明中华辣椒与灌木状辣椒亲缘关系相 对较近。野生种(C. eximium)、浆果状椒、茸毛椒和野生种(C. lycianthoides)分别单独为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