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3年来对朝北的山坡或山岙地的笋竹两用林林分采取增加竹林密度和选粗壮的竹笋留养新竹的技术培育毛竹大径竹材,结果表明:新竹平均胸径达11.76 cm,比实施前提高了0.93 cm;胸径≥12 cm立竹株数达55.8%,比实施前提高了近18百分点;林分立竹竹材产量比实施前增加34.3%;胸径≥12 cm立竹竹材产量提高了14.8%;每度新竹立竹产值比实施前增加36.6%.  相似文献   

2.
自1991 年开始分别对浙江安吉和福建建阳的两种类型的毛竹纸浆林的丰产结构进行了4 年的定位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毛竹纸浆纯林的丰产结构,以竹林密度为3000 株/hm 2、林分年龄结构组成为1 度竹∶2 度竹= 7∶3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竹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高达31.1t/hm 2;并根据新竹产量与竹林密度和林分年龄组成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新竹产量的预测模型。对于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影响其生产力最重要的林分结构因子是树种组成,即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比,其次是混交林中的立竹量,其中以混交比∑D竹2∶∑D树2= 8∶2、林分立竹量为2100 株/hm 2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达22.8t/hm 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竹林结构对粗放经营毛竹林新竹产量的影响,在桃江县武潭镇经营粗放的毛竹林中,对随机选取的21块标准地进行样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桃江粗放经营毛竹林的立竹密度与单位面积新竹数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新竹数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立竹胸径与新竹胸径、新竹整齐度、新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新竹的立竹胸径和单位面积数量受现存立竹年龄的影响明显,特别是Ⅱ~Ⅲ度母竹对新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毛竹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在有效硅含量水平较低的流纹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上,中、低产毛竹林施用硅肥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产毛竹林中施用硅肥是没有增产效果的;土壤中有效硅的含量管较低,但足够毛竹生长对硅素的需要。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对硅素营养的诊断结果提示,即使在具有较高竹材产量的竹林中,无论施用N、P、K三要素肥料与否,硅的营养况仍然是接近适宜水平的。鉴于中因大多数竹林的实际情况,认为目前生产上尚无施用硅肥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笋材两用毛竹林冠层结构及其生产力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笋材两用毛竹丰产林的冠层结构特征与林地生产力功能间的关系 ,表明在一定立竹密度范围内 ( 2 2 50~ 3 150株· hm-2 )笋材两用毛竹林在人工经营措施的干扰下 ,竹冠冠幅受密度影响程度低 ,同胸径、枝下高、全高关系紧密 ,顺序为胸径 >全高 >枝下高 ;立地等级对竹林产量有显著影响 ,具体体现在对立竹度的显著影响 ,对冠幅影响不显著 ,笋材两用毛竹丰产林应选择半阳坡、半阴坡的缓坡林地 ( I类立地 ) ;毛竹林冠层具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二维分布规律 ,该分布规律有利于立竹充分利用地上营养空间。建立了竹林竹材产量同立竹结构因子间的数学模型 G=- 3 0 2 .2 7+42 .0 8M- 0 .0 0 0 56N+15.94 D+2 9.3 7h- 9.3 2 H,经微机模拟该模型计算值同实际产量间误差小 ,对生产中建立合理的竹林林分结构具参考价值 ,可采用冠层结构的代表因子——冠幅作为衡量林分生产力的补充因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2种竹材(首次报道80种)的纤维形态和主要理化性能测试,依据综合评分标准──权重,评估出优良和较优良纸浆竹种计33种。针对纸浆竹林生产特点,首例提出了缩短轮伐期和常年砍伐技术、慈竹纸浆林施用微肥技术、营养诊断(DRIS)技术和毛竹纸浆林施用N、P、K化肥的效益模型。集约栽培的毛竹、硬头黄纸浆模式林年产纸浆材最高分别达到29.57t/hm2和53.65t/hm2。  相似文献   

7.
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结合"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的施肥试验,在毛竹林小年施肥后至大年新竹长叶的不同生长季节,采样分析了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不同生长季的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与新竹产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12月采集的叶样,叶片含氮量与新竹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4月出笋期采集的叶样,叶绿素含量也与新竹产量呈显著回归关系;利用氮含量方程求算留养密度2 180株/hm2的毛竹林最高理论产量相应的最适养分含量和临界值,分别为31.1 5mg/g和32.55mg/g;对叶片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施肥后一个月(9月)两者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冬季(12月)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说明毛竹叶营养与内部生理指标间具很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三种处理下(BNP毛竹增长剂、毛竹专用肥和不施肥)毛竹林的发笋数量、成竹率和新竹胸径以及立竹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增加了毛竹新分株数量,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即BNP毛竹增长剂专用肥不施肥。施肥提高了毛竹林新竹成竹率,施BNP增长剂(50.48%)和专用肥(46.18%)的毛竹林成竹率均显著高于不施肥(25.57%)(P0.05),但BNP毛竹增长剂与专用肥间无显著差异(P0.05)。施肥可促使胸径变大和竹林结构年轻化,施BNP毛竹增长剂的毛竹林成竹胸径(10.40±0.17 cm)显著高于不施肥毛竹林成竹胸径(P0.05),且其Ⅰ度竹比例(37.56%)也分别是专用肥的1.27倍、不施肥的2.59倍。  相似文献   

9.
广宁红花油茶叶片营养DRIS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广宁红花油茶的田间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宁红花油茶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运用DRIS指数法对其叶片进行营养诊断。结果表明,以6~11月份广宁红花油茶叶片N、P、K元素浓度测定值为依据,采用N和P、K和P、N和K的比值作为诊断指标,广宁红花油茶叶片N和P元素浓度最佳比值为10.21±1.30;N和K元素浓度最佳比值为2.11±0.08;K和P元素浓度最佳比值为5.29±0.64。建立了广宁红花油茶DRIS营养诊断指数表,得出结论:广宁红花油茶对N、K肥的反应要比P肥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竹龄毛竹对于光能的动态响应,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3种竹龄(2年生、4年生、6年生)的冠层叶片(2龄)为材料,利用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PAM-2100)和相对叶绿素含量计(SPAD-502),研究不同竹龄毛竹冠层叶片光系统Ⅱ(P SⅡ)荧光参数特征。结果表明:3种竹龄毛竹在荧光参数日变化均值(NPQ、qN、ETR)、PSII可逆恢复趋势(F_t、F_o、F_m)和RLC曲线(α、E TRmax、Ik)皆为4年生2年生6年生,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4年生毛竹的综合光合性能最优;2年生毛竹冠层叶具有较高的SPAD、Fv/F_o、Fv/F_m,反映其具有较高的潜在光能利用率和耐环境胁迫能力;在6月(大年新竹展叶后期或成竹换叶末期),2龄竹叶SPAD值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SPAD与Yield、Fv/F_o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ETR、F_t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PQ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SPAD值在研究毛竹叶绿素荧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涵盖了毛竹叶片光适应下的荧光产量和能量耗散、暗适应下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3个主要方面,可以作为研究毛竹光合生理的有效探针。因此,可通过及时择伐6年生毛竹(或III度竹)以上老竹,适当提高4年生毛竹(或Ⅱ度竹)在竹林中的比重;同时,针对笔者所在样地,建议于6月换叶集中末期对竹林追施氮肥以促进后期生长,通过优化毛竹立竹结构和林肥管理来提高毛竹林经营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2.
开花苦竹的复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大面积开花苦竹Pleioblastus spp.复壮技术试验的总结。经过1984—1988年5年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削草松土加施尿素是苦竹复壮最有效措施,试验第五年(即1988年)的新竹,木苦竹(PL.amarus(Keng)Keng t.)每亩立竹量达3196株,平均地径2.09厘米,平均高度445.8厘米,蓄积达2237.2公斤,与封山育竹12年的竹林比较,立竹量增长4.74倍,蓄积量增长7.48倍;同期,青苦竹(PL.amarus var PendulifoliusS.Y.Chen)立竹量每亩比封山12年的竹林增长2.462倍,蓄积量增长2.13倍。2.削山松土是苦竹提前复壮的基本措施。采取这一方法,5年就可使竹林恢复正常生长,其88年木苦竹每亩立竹量达到1908株,平均地径1.77厘米,平均高度395.7厘米,蓄积达954公斤,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立竹量增长2.831倍,蓄积量增长4.04倍;同期,青苦竹立竹量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增长1.657倍,蓄积量增长1.289倍,复壮时间可比封山提前5—6年。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云南箭竹化学成分分析及不同地理种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的云南箭竹化学成分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间的云南箭竹的化学成分之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地理种源的云南箭竹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采自西山云南箭竹竹秆的SiO2含量为2.02%,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的SO2含量为1.87%,大理云南箭竹的SiO2含量为1,93%;西山云南箭竹的灰分含量为2.56%,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的灰分含量为2.69%,大理云南箭竹的灰分含量为2.29%;苯一醇提取物的含量西山云南箭竹为3.47%,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为4.03%,大理云南箭竹为4.01%;木质素的含量西山云南箭竹为26.58%,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为23.39%,大理云南箭竹为23.74%;综纤维素的含量西山云南箭竹为70.86%,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为55.45%,而大理云南箭竹为69.56%。由于不同地理种源之间云南箭竹秆材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因而在筛选云南箭竹作为材用竹推广引种时,并不需要考虑地理种源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16.
毛竹主要营林措施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毛竹主要营林措施松土、施肥和留养母竹及其综合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表明,不同松土深度亩产值间具有极显著差异,松土以25cm为好,这时反应弹性大,纯收入高。施氮肥和有机肥可极显著增产产,尿素以每亩施20kg为佳;有机肥增产作用大小顺序是饼肥>猪栏肥>干稻草>青草。母竹以留养四度为好,由于△NPV均大于零说明松土25cm、施尿素20kg/亩、留四度母竹及其综合技术都是可行的,可根据当地人、财、物资 况选用。从△NPVR值来看,投资效益以每亩施20kg尿素最好然后依次是松土25cm、综合技术和留四度母竹。  相似文献   

17.
围绕四川竹业资源培植需求,对8个丛生竹竹(品)种引种栽培3 a的生长性状变化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立竹胸高断面积、竹丛篼幅及冠幅的变异系数变化,探讨了竹丛生长的营养空间拓展及其立地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丛生竹造林3 a的生长增殖已正常地表现出丛生竹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竹林已具备资源生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maximize early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of planted hybrid poplars in the boreal region of Eastern Canada, growth response of four clones to fertilization was tested in two plantations. The first tw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based on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 (DRIS), a method based on nutrient ratios: DRIS I was based on previously established norms from a study that had been conducted in the same area, and DRIS II was based on DRIS norms developed from hybrid poplars in northern Ontario, Canada. Nutrient status and growth of trees under these 2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to unfertilized trees and to trees under standard (ST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40 N–20P–20 K).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DRIS indices showed tha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especially DRIS I corrected N deficiencies but failed to correct P deficiencies.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volume relative growth rate by 7.51, 4.76 and 13.25 % on average at the agricultural site for DRIS I, DRIS II and STD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n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t the forest site,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based on DRIS indices (DRIS I and DRIS II) increased growth rates (6.67 %) slightly more than the standard treatment (5.80 %). Overall, although DRIS-bas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generally increased growth rates, they were often equal to or less efficient than the STD treatment, and may not be as practical as using a standard fertilization reci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