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冻灾毛竹低产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采取营养补充、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对灾害竹采取选择性清理养笋长竹,促进毛竹根系发达粗壮,促使亩立竹量增加。结果,经过3年的实施由实施前亩立竹量在52~88株,增加到亩立竹量180株以上,平均胸径由实施前8.1cm增加到9cm以上,每亩年增新竹82株以上,年均增加收益130.0%以上,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本县的实生毛竹林资源,从1982——1985年我们进行了实生毛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挖取母竹数量关系的试验,现已取得了初步结果。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溧水县林场茅山分场无风凹山脚,坡向东至东北,土壤为质地较粘重的黄棕壤。深50厘米以上,含石砾较少。 供试林分为1971春用广西融安县2年生实生苗营造的竹林。至试验前(1982年),立竹覆盖度一般在80%以上,平均高达4.6—5.9米,枝下高1.2—1.9米,平均胸径2厘米左右,每亩立竹418—832株。抚育管理措施一般。 二、试验方法 试验竹林每亩保留400、600、800株三种密度。每种密度每年每亩分别挖取胸径3厘米,枝下高2米左右的竹母25、50、75、100株,并设对照(不挖母竹,只进行间伐),  相似文献   

3.
桃源县楠竹资源丰富,现有竹林面积45万亩。所产竹材杆高、节长、节匀、肉厚。韧性强,材质好,易加工,利用前景广,市场销路宽。长期以来,由于掠夺式经营,竹林长势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有20万亩处于低产状态,平均每亩立竹仅87株,每亩年增新竹仅20株左右。1992年,县委、县政府调整部署,打响了一场“增资源、增效益”的相竹低产林改造战役。近3年,累计低改相竹15万亩,新造竹林12万亩,平均每亩立竹株数增至1力株,单位面积每年新增立竹株数提高2-3倍,每亩最高新增立竹达152株。基本实现了以捕竹资源为基础,林工贸配套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苦竹林采取皆伐和择伐作业,采用劈草、松土锄草、施肥等不同的抚育措施,对发笋量、立竹度、地径、秆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择伐比皆伐对恢复苦竹更有利,采用松土锄草、施肥对促进立竹度、地径、秆高的生长都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省林调队1976年调查,全省现有竹林面积56万多亩,其中淡竹林达20多万亩,占全部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二,等于毛竹林面积的五分之四,每年提供的竹材达200万担左右.这说明,建立我省竹林基地,淡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竹种.而在这些淡竹林中,有五分之三系社员个体所有,亩产在10~20担之间,产值都高达200~400元.但尽管如此,若与兄弟省河南洛宁丰产淡竹园相比(每亩立竹1990株,胸围平均22厘米,年产量11144斤,每亩蓄积55720斤),仍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开展了结构试验.现将2~3年来积累的试验区当前生育指标的一些参数作如下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苦竹是川南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年龄结构、胸径结构,以及林分密度3个因子下苦竹的产笋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年龄结构、林分平均胸径、立竹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胸径整齐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1年生+2年生+3年生竹龄主导型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70 kg·hm~(-2),发笋数达13 900个·hm~(-2);平均胸径6 cm的竹林鲜笋产量最高,达到4 580 hm~2;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00 hm~2,发笋数达1 550 hm~2。结合各因子来看,以1、2、3年生竹竹龄主导型+中大的林分平均胸径(4~6 cm)+中等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苦竹林鲜笋产量最高,是比较理想的苦竹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7.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8.
毛竹低产林短期高效复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桂林毛竹林结构严重不合理,亩立竹量过低,胸径小,竹株矮,且质量差(径小、节短、竹壁簿)的难题,采取全垦林地,配方施肥,补充营养,喷施生长激素或淋篼、注射笋竹,改良土壤等技术措施,促进毛竹根系发达粗壮,促使亩立竹量增加,竹径增粗,节间增长。项目经过3年的实施由实施前亩立竹量在67~97株,增加到亩立竹量180株以上,平均胸径由实施前8.7cm增加到10cm以上,年增新竹83株/亩,年均增加收益95.2%以上,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闽西北林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f.)资源丰富、面积大、分布广。苦竹竹材可用于制作家具、窗帘、旗杆、笔杆、钓鱼杆和晒衣杆等等,苦竹笋可制清水笋或腌制,其肉质脆,味苦甘,回味无穷,是上等的佐菜,为城乡人们所喜食,市场价格一直很好。然而,长期以来,本地区苦竹林基本上处于有人利用而无人经营的状态,大部分被作为杂灌处理。可幸,近10年来苦竹的经济价值已经逐渐为沙县地区城乡人民所认识,正从房前屋后、四旁零星留养向林地,成片大面积开发拓展。本文试验通过对沙县现有苦竹林的经营现状进行调查比较,以便总结出经营苦竹笋竹两用丰产林的技术措施。并探讨苦竹生长的适宜生态条件,为苦竹的留养,培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1.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丛生竹主枝或次生枝大面积直接造林的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降低了造林成本,解决了大面积营造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种源不足的难题,在造林、竹林管护中,采用合理密度,即对补植、施肥培土、科学采笋留竹等一系列营林管护措施,使竹林结构得到改进,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采用这套技术,在广西合浦营造3000亩笋材两用林,造林当年新竹平均高242.7cm,最高362cm,平均地围6.4cm,最大11cm。第2年亩产鲜笋133kg,最高达245kg,第4年平均亩产910.1kg,最高达1050kg。以后年亩产鲜笋平均1000kg以上,亩产竹材1200kg左右而趋于稳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安吉竹种园茶秆竹引种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春,安吉竹种园从广东怀集坳仔乡引种茶秆竹1000株,造林面积8亩,成活率达99%,1982年郁闭成林,1983年开始砍伐利用,每亩立竹达6500株以上,平均胸径3.2cm,最大胸径达6.3cm平均高9.75m,最高达12.5m。  相似文献   

13.
苦竹地下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立标准地对苦竹地下竹鞭、地上竹高、胸径等因子进行调查,了解苦竹地下竹鞭的结构、生长规律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情况,并分析苦竹生物量与竹高、胸径等林分各因子的相互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和幂函数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讨论并论述了改善林下竹鞭结构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提高苦竹生物量的指导方法,从而为苦竹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立地条件相似的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和于不同毛竹林内随机采挖竹笋,并测量竹笋毛重、长度、粗度以及剥壳后竹笋可食部分长度、重量等的方法,对毛竹春笋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春笋平均笋长75.7 cm,平均笋地径13.0 cm,平均笋净重1.65 kg,可食率为44.16%;影响竹笋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方栋龙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68-69,83
经过3a的试验研究表明:采取适当砍伐老竹,合理留笋育竹、挖笋、浅翻、除草松土、施肥和林地覆盖等丰产管理措施对黄甜竹笋用林的立竹度、胸径、竹高、每年笋产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效果,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长宁县竹林退耕还林在时间序列上的植被恢复特点。除毛竹外,和一般树种相比,竹类恢复为森林的时间较短,3 a~5 a即可成林。但竹种类型间成林速度存在差异,丛生竹成林最快,散生竹较慢。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退耕后可以一次成林,毛竹退耕可先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直到群落郁闭。随着竹林的恢复,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减少,地被物层生物量增加,各竹种新生个体的生态位逐渐扩大。人工栽植5 a的毛竹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栽植时间的延伸,毛竹产生的新竹数目增多,个体变大,距离变远(170 cm),也存在大小年变化。人工促进竹林植被恢复速度明显较快。  相似文献   

19.
毛竹主要经营技术对新造竹林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取耕种(松土)、施肥、疏笋及组合经营技术措施,对毛竹母竹、3年生和1年生实生苗新造林地竹鞭的生长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种(松土) 施肥 疏笋”的组合经营方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竹鞭生长快、质量高、分布均匀;该试验区3年生实生苗竹鞭延伸范围最大,竹林郁闭速度最快,依次为1年生苗、母竹。经过4 a培育,3年生实生苗竹林新竹平均胸径达2.7 cm,而同期栽培母竹新竹的平均胸径为5.1 cm.  相似文献   

20.
Simultaneous flowering caused a gregarious dieback of umbrella bamboo (Fargesia murielae)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93-2000. Mountain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is the only native home of umbrella bamboo, where it dominates the understorey of the farges fir (Abiesfargesii) forest between 2 400 and 3 100 m, covering the ground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 before a periodically flowering death. Data from 20 quadrats along a vegetation sequence revealed that the density, coverage,and height of umbrella bamboo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vascular plants in the forest. Local climax community of fir-bamboo was the poorest in species diversity, while the bamboo-free communities (i.e. shrubs and meadows)were bearing a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The simultaneous dieback of umbrella bamboo is an ecological relcase, which can pcriodically promote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he fir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