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及密黏褶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及腐木粉对工蚁的引诱活性,为进一步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取食习性和开发毒饵诱杀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 Y 形嗅觉仪为主要部件,构建了黑翅土白蚁采食场,观察工蚁的觅食行为。同时,利用 Y形嗅觉仪观察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结果】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主要包括嗅觉感受、食物探索与确认以及采食个体召募等环节,采食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相似,但各环节的行为出现时间不同,工蚁在松木粉侧臂首次出现、到达松木粉、泥被出现的时间皆晚于腐木粉侧臂;不同树种来源的工蚁对腐木粉觅食行为反应依次是杂交鹅掌楸工蚁>香樟工蚁>水杉工蚁;在腐木粉侧壁中不同树种来源工蚁的采食个体数量变化有2个高峰期,但出现时间有差异,杂交鹅掌楸工蚁取食活动最高峰在0.5~1.5 h和11.5 h,香樟工蚁取食高峰为3.5~5.5 h和12.5 h,水杉工蚁仅在0.5~5.5 h和10.5~13.5 h期间取食腐木粉。而对松木粉觅食过程中高峰时段不明显,采食松木粉的工蚁数量显著少于腐木粉;比较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来自不同树种的工蚁均对腐木粉有较强的嗜好性。【结论】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研究表明:嗅觉感受在隐蔽采食白蚁的觅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取食不同树种的工蚁,取食记忆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环节,表现程度因食物种类而异。工蚁趋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腐木粉对采食工蚁有明显引诱活性,即腐木粉中存在引诱活性物质,引诱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工蚁的感受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cMNPV)悬浮剂对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cnus Shiraki的毒杀效果,为今后生产上利用AcMNPV悬浮剂防治白蚁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用纯净水将AcMNPV悬浮剂稀释成不同浓度,分别将不同浓度的病毒液滴在滤纸上或与松木粉混合,然后供给台湾乳白蚁工蚁取食,最后统计工蚁的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工蚁只以AcMNPV悬浮剂处理的滤纸为食时,其全部死亡时间与处理滤纸的病毒浓度有关。取食10倍液处理的滤纸时,工蚁在5 d内全部死亡;取食100倍、1000倍或10 000倍液处理的滤纸时,取食5 d后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93.26%±3.89%,52.81%±3.37%和3.37%±1.12%。当强迫工蚁取食500~1500倍病毒液处理的马尾松木粉时,供试工蚁均在8~9 d内全部死亡;当把无药的马尾松木粉和500倍、1000倍、1500倍病毒液分别处理的马尾松木粉同时提供给白蚁取食时,处理后12 d供试白蚁的死亡率分别为100%,96.59%±1.97%和100%。这些数据说明AcMNPV悬浮剂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较好的致死能力,可以用稀释1500倍的浓度来感染觅食工蚁,以达到消灭台湾乳白蚁巢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植物源成分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为探讨氧化苦参碱在白蚁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6±1)℃,相对湿度65%±5%,黑暗无光照),供试台湾乳白蚁经饥饿处理2天后,用1%氧化苦参碱溶液处理滤纸后饲喂,分别于饲喂6 h、12 h、1天、3天、5天、7天收集台湾乳白蚁消化道,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还原糖法测定比较白蚁消化道的滤纸酶活性(FPA)及内切β-1,4-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的比活力,并于7天后观测记录供试白蚁的质量变化与死亡率。【结果】在测定分析的时间内,除6 h处理组FPA和CBH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FPA及EG、BG、CBH的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酶活抑制率整体表现为FPAFG≥BGCBH,纤维素酶活性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是5天EG抑制率、3天BG抑制率、12 h CBH抑制率有所降低。台湾乳白蚁经氧化苦参碱处理7天后,活动水平明显减弱,工蚁质量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白蚁死亡率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明确了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FPA及EG、BG、CBH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氧化苦参碱杀虫活性的机制之一。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具有慢性致死活性,利用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消化的抑制作用,研发台湾乳白蚁消化抑制剂应用于白蚁的防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林分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饵料筛选结果,分析白蚁取食经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林分的黑翅土白蚁喜食树种最佳为鹅掌楸树皮粉,其工蚁数量、泥被覆盖率和饵料被食率均较高,泥被出现时间在所有饵料中也相对较早。筛选出的辅食饵料最佳比例为15%小米粉和5%蔗糖,高糖分对黑翅土白蚁仅有短暂的诱食作用,一段时间后,高糖分诱食作用减退。白蚁采食工蚁存在取食记忆现象,取食记忆的持续时间与原取食材料在食物资源中的嗜食序列有关。若原取食材料属于食物选择试验中最嗜食物质,取食记忆可持续存在;否则,一定时间后发生食物选择的改变。试验筛选出最佳饵料配方为80%鹅掌楸树皮粉+15%小米粉+5%蔗糖,采食工蚁对不同树种树皮粉的取食选择可能与化学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黑翅土白蚁是一种重要的培菌白蚁,采食工蚁有取食菌圃物质的习性。研究菌圃物质、菌圃物质提取液、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对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诱食活性,为研究开发食性引诱剂提供依据。【方法】从采食工蚁数量、泥被出现时间、泥被面积、泥被覆盖率及饵料被食率5个指标比较不同饵料对采食工蚁的诱食活性。【结果】黑翅土白蚁的副巢菌圃、主巢中层菌圃、主巢下层菌圃的诱食活性优于主巢上层菌圃、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和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副巢菌圃在工蚁数量、饵料被食率方面优于主巢下层菌圃(P0.01);主巢上层菌圃在采食工蚁数量、泥被出现时间方面优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P0.01),在饵料被食率方面与密黏褶菌松木粉差异不显著(P0.05);与前5种饵料相比,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在各方面都最差且差异极显著(P0.01)。在菌圃正己烷提取液、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构成的食物选择试验中,副巢菌圃提取液饵料与主巢下层菌圃提取液饵料诱食活性均优于杂交鹅掌楸外表皮、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主巢中层菌圃提取液饵料及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P0.01);主巢中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诱食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优于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及杂交鹅掌楸外表皮(P0.01);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副巢菌圃提取液饵料在采食工蚁数量、饵料被食率方面优于主巢下层菌圃提取液饵料(P0.05)。【结论】菌圃物质和菌圃提取液(上层主巢菌圃提取液除外)的诱食活性优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菌圃物质的诱食活性优于其提取液;副巢菌圃及其提取液的诱食活性最高;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的诱食活性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的诱食活性;菌圃及其提取液诱食活性的强度与菌圃的分布和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氟啶脲饵剂灭杀白蚁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强迫取食法测定0.1%氟啶脲饵剂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毒性,琼脂打孔法测定该饵剂对白蚁的引诱性,白蚁活动处直接施药法测定饵剂在野外灭杀白蚁的效果。结果表明:强迫取食0.1%氟啶脲饵剂的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分别在70 d和55 d内全部死亡,该饵剂对两种白蚁的平均引诱率分别为50.96%和54.44%,但灭杀整巢白蚁的速度较慢,在8—9月施药,需3~8个月才能完成。由此可见,0.1%氟啶脲饵剂对两种白蚁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寄主、非寄主及近缘种的异种化感物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信息素成分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为落叶松八齿小蠹大面积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异构体、寄主挥发物、非寄主挥发物和近缘种云杉八齿小蠹主要聚集信息素成分的行为响应差异。【结果】通过野外试验确认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成分是S-(-)-小蠹烯醇和S-(+)-小蠹二烯醇,这2种成分复合体在林间生物测试时表现出非常高的引诱活性;电生理测试确认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虫触角对这2种成分的检测阈值都是0.1μg,饱和水平是100μg。进一步对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寄主、非寄主及近缘种成分进行行为测试研究。寄主单萜烯成分S-β-蒎烯和3-蒈烯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引诱能力增效达1.45~1.65倍,而S-α-蒎烯和萜品油烯没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非寄主成分顺-3-己烯-1-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抑制活性,能降低聚集信息素引诱力71%,里哪醇具有与顺-3-己烯-1-醇相似的抑制效果。其他非寄主成分如桃金娘烯醇、反-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正己醇、3-辛醇和1-辛烯-3-醇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近缘种云杉八齿小蠹主要聚集信息素成分顺式马鞭草烯醇能完全抑制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引诱活性,反式马鞭草烯醇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而马鞭草烯酮成分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活性没有抑制或增效作用。【结论】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寄主和非寄主成分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行为活性表现出增效、抑制或无显著影响;对近缘种化学信号响应表现出强烈的行为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及茶多酚对八角炭疽病菌及桉树梢枯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茶皂素和茶多酚对2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茶皂素的抑制作用均比茶多酚强。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EC_(50)值分别为3.72mg/mL及28.35mg/mL;对桉树梢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EC_(50)值分别为10.02mg/mL和104.35mg/mL。茶皂素与茶多酚按照1︰1、1︰4、2︰3的比例混配后抑制八角炭疽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71、318、246,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两者按照1︰1、2︰3、4︰1的比例混配后抑制桉树梢枯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06、141、234,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材料,以乙醇提取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部,研究了台湾乳白蚁对各部分萃取液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最喜食马尾松正丁醇部和水部提取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饵剂林间诱杀技术在湖北省黄冈、襄阳、恩施、荆门等地,于黑翅土白蚁Odo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活动旺盛期进行诱杀防治。5月中旬—6月下旬工蚁出巢取食为害时进行第1次诱杀,防治效果可达80%,10月上旬—11月中旬第2次诱杀,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黑翅土白蚁对不同寄主树种的为害由重到轻依次为香樟,马尾松,杉木,槲栎,女贞,檫木,枫香。新饵剂在不同寄主树种上连续2次诱杀黑翅土白蚁,诱杀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黑翅土白蚁的食物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观察黑翅土白蚁的觅食行为,对黑翅土白蚁的食物选择性作了研究。室内结果表明:在6种纯饵料中,小米粉的被食率、泥被面积及泥被覆盖率均最高,其泥被出现时间仅长于松木粉,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5种添加物中,除15%黑木耳外,15%香菇、10%松花粉、10%白砂糖、15%蜂蜜都能显著提高小米粉对黑翅土白蚁的诱食效果,其中又以10%白砂糖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小米粉 10%白砂糖诱饵对黑翅土白蚁的诱食效果优于小米粉诱饵。可见,小米粉 10%白砂糖是最优化的饵料组合,可作为黑翅土白蚁毒饵中的饵料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黑胸散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极易产生替代生殖蚁(RR)是其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研究黑胸散白蚁RR分化特征以及群体组成、数量、成熟程度、取食量等因子的影响,为研究白蚁生殖分化机制和防治技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将野外采集的黑胸散白蚁进行室内驯化,按照不同数量、品级个体组成以及群体成熟程度,配置成不同处理,观察RR发育情况,分析群体组成、数量、成熟程度和取食量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的影响。【结果】黑胸散白蚁无翅芽型替代生殖蚁(NRR)的发育经历工蚁、前替代生殖蚁、NRR及成熟NRR 4个阶段,短翅芽型替代生殖蚁(SRR)的发育经历短翅芽若蚁、SRR及成熟SRR 3个阶段;在有若蚁群体中,工蚁先分化形成RR,若蚁随之分化。群体数量为100~200头,群体数量、兵蚁数量、群体中有无若蚁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和产卵历期影响均不显著(P0. 05);群体成熟程度对成熟RR产生历期有显著影响(P0. 05),对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无显著影响(P0. 05)。群体数量为100~150头,兵蚁的有无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影响不显著(P0. 05);群体数量为200头,有无兵蚁对RR产生历期有显著影响(P0. 05),而对产卵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影响不显著(P0. 05)。在所有RR分化历期中,取食量对第一头RR产生历期影响最显著。【结论】黑胸散白蚁工蚁RR分化能力比短翅芽若蚁稍强。RR分化过程中,RR产生历期主要受群体组成和取食量影响,成熟RR产生历期主要受群体成熟程度影响,而群体组成、群体数量和成熟程度对产卵历期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群体成熟程度的影响达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水平,在黑胸散白蚁防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成熟群体的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13.
灭杀白蚁诱剂是由饵料中添加毒剂和防腐剂等辅剂配制而成,这些添加成份酸碱度各不相同,并且影响饵料pH值。本研究用不同pH值水溶液配制饵料饲喂黄翅大白蚁,水溶液与基料比为3∶10,用pH值为7水溶液配制饵料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饵料基pH值影响黄翅大白蚁对饵料取食,溶液pH值≤4和≥10时所配制的饵料,黄翅大白蚁取食饵料量显著少于对照,适宜黄翅大白蚁取食的饵料配制溶液pH区间为5~9。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没食子酸和甘油为原料合成了1-没食子酸甘油酯(GG),做为油脂或油脂食品的抗氧化剂,保护油脂不因氧化腐败,延长贮存时间。合成途径是在日本高砂光正等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改进,使得率由45.7%提高到72.9%。以菜子油和豆油做底物,丙酯(PG)和2,6-二特丁基对甲酚(BHT)做对比抗氧化剂,用增重法评价其抗氧化性能,柠檬酸和酒石酸做增效剂,评价其增效作用,研究了浓度和分散度对诱导期的影响,探讨了结构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实验室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活性次序是GG>PG>BHT,随着浓度的增加,活性增大顺序是GG>PG>BHT。酒石酸对GG有增效作用,柠檬酸无效。溶解度对诱导期没有影响,说明了性能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为简化合成途径,进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为合成新型抗氧化剂找到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采用常规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了5种糖不同浓度水溶液处理的松木块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引诱力.结果显示:处理松木块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引诱力与糖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其中20%葡萄糖溶液、30%麦芽糖溶液、50%蔗糖溶液、10%红糖溶液和30%蜂蜜溶液处理的松木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力最强;15%葡萄糖溶液、30%麦芽糖溶液、50%蔗糖溶液和50%蜂蜜溶液处理可提高松木块对黄胸散白蚁的引诱力.上述糖溶液中,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引诱力最强的分别是50%蔗糖溶液和50%蜂蜜溶液.建议生产上使用该两种溶液处理松木块,以提高松木块对白蚁的引诱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对黄胸散白蚁体内纤维素酶系及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滤纸片带毒饲喂,测定处理不同时间点其对黄胸散白蚁体内3种纤维素酶[内切-β-1,4-葡萄糖酶(EG)、外切-β-1,4-葡萄糖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和3种解毒酶[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在6~72 h对黄胸散白蚁体内6种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3种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而言,氯仿提取物对EG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对CBH和BG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对CBH酶抑制作用较强,在72 h时抑制率最大,达17.61%;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对EG和BG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强,在48 h时对EG的抑制率最大,为27.18%,在24 h时对BG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为29.28%;石油醚萃取物对CBH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对其他2种酶抑制作用显著,对EG酶的抑制作用较强,在72 h时对此酶的抑制作用最大,为39.89%。对3种解毒酶活性影响而言,3种提取物对Car E酶的活性影响不大;对GSTs酶的影响主要在12~48 h,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36 h时抑制率最大,为39.54%;对FMO酶的抑制作用呈波动式变化,其中以12 h、36 h抑制作用较强。【结论】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能抑制黄胸散白蚁体内的纤维素酶和解毒酶,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 用灭蚁灵与诱饵混合,制成“灭蚁灵诱饵剂”防治白蚁是一种省工、省时、方便有效的防治方法。白蚁对诱饵的喜食程度,是诱饵防治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选择对白蚁诱食能力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诱饵,对于推广诱杀法有重要的意义。1981年5-7月,我们在本县临天公社林场以林地野生植物和某些栽培植物为诱饵进行了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8.
用灭蚁灵与诱饵混合,制成“灭蚁灵诱饵剂”防治白蚁(简称“药饵法”),是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深受群众和专业白蚁防治工作者的欢迎。 白蚁对诱饵的喜食程度,是灭蚁灵诱饵剂防治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选择对白蚁诱食能力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诱饵,对药饵法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意义。1981年5至7月,我们在本县临天公社林场野外进行了诱饵的筛选试验,现将结果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19.
几种杀白蚁药剂或混配剂对黑翅土白蚁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5种杀白蚁药剂或混配剂对黑翅土白蚁 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室内直接毒杀速度和传递毒杀效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毒死蜱、锐劲特、安绿宝、溴氰菊酯、辛硫·灭扫利等 5种药剂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杀效果均接近或优于常用的氯丹 ;同时 ,毒死蜱、锐劲特等药剂与植物性杀虫剂混配 ,其毒杀效果与毒死蜱等单独使用效果一致或略高 ;但植物性杀虫剂单独使用 ,其毒杀效果却低于氯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反应中(-)-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化合物1)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PLC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各反应溶液中化合物1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50~90℃)、反应时间(30~180 min)、盐酸浓度(0.1%~5%)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1∶3~3∶1,w/w)对化合物1生成的影响。采用4因素5水平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条件,以化合物1的含量为响应值,以上述4个因素为自变量,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28个试验点测定所得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测。【结果】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明显影响降解反应中化合物1的生成,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00 1),且线性系数良好(R2=0.952 6),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试验结果,可用于分析和预测化合物1的生成。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盐酸浓度1%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3∶2。经验证此条件下反应液中化合物1的浓度可达718.57 nmol·mL~(-1),与理论值(721.39 nmol·mL~(-1))较为接近。【结论】采用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分析优化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以获取主产物(-)-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