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计委今年计划新增退耕还林22.6万hm2,宜林荒山造林266.3万hm2。采取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地)造林及植被保护的任务落实到户;国家粮食、现金和种苗补助的政策兑现到户;实行“谁造林(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林(草)权属落实到户。以加快实行“退耕还林、开仓济贫”。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相似文献   

2.
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了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2)林 草、竹 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较大,受人为经营影响较大;3)退耕还林初期植被一土壤系统调蓄降雨能力尚较弱。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林 草、竹 草的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经营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以往对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2.森林更新的连续性和严格的条件性;3.林分系统的异龄性及利用的多次性;4.林分系统各层次的整体性及生态功能的互补性等4方面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亚高山针叶林林分系统的稳定性;林分系统结构规律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林分系统再生的条件性以及林分系统生态功能和采伐利用特性,为亚高山针叶林科学经营利用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进而提出以森林培育周期为时段,以林分系统为单元,包括良种选育及基地建设、壮苗培育、人工更新及造林、幼林抚育、中间利用及林分系统年龄结构调整、合理采伐利用及林分系统效益监测和评价等系统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经营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2002,38(3):154-159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面积锐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和防护效能明显衰减、区域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问题,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进行经营类型划分,划分出更新采伐型、抚育间伐型、林分改造型、高效经营型、封育型和封禁型等6种经营类型。对每种经营类型又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和指标体系,并就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资源现状及特点,提出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天然次生林的监测和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生长发育规律、混交林培育理论、恢复与再建和结构调整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洪水、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阿克苏的各族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把植被恢复作为区域生态治理的首要工作,借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辽东山区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退耕地植被群落的发育演替、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草河口退耕还林监测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辽东山区在坡耕地退耕之初的几年内,植被自然恢复比较快,生态功能也比较强,但人工辅助措施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尤其是乔灌模式植被群落发育最好,为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草)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和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本文立足陕西实际,通过对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今后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退耕还林(草)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领导,落实退耕责任,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并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有效,矛盾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几个生态学问题纳入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讨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工程做出建议。一、“林窗”(林隙)是在自然植被大量存在的一种群落结构,它在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的设计中,可在林中适当地设计林窗,促进植被发育;二、在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选择时,首先要综合考虑其生态功能,还林的效果要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发育,这就要求必须在工程中完成植被的空间配置,而不是单一树种的植树造林,同时考虑植被覆盖度在时间上的变化及其与退耕还林的关系;其次,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进行引种。最后指出,经济作物的栽培不能作为退耕还林的主体,而只能作该工程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0.
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权 《热带林业》2004,32(2):21-24
过去几十年的人工造林结果告诉我们,人工林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当今的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植被生态恢复理论。本文从植被生态恢复理论出发,提出了退耕还林的两种不同目的植被恢复类型的建设思路;同时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临夏县刁祁乡为确保退耕还林(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的,遵照生态优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重,整合荒山荒坡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走以林种药、以药养林的林药间作新路子。先后完成退耕还林(草)和荒山林药套种4800亩,农民当年收益95万元。  相似文献   

13.
江河滩地多功能用材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滩地多功能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配置原则、配置方式、经营模式、采伐更新技术及其它相关经营技术等试验研究,集中分析了主要滩地树种的耐水性及选择原则,提出了长短轮伐周期结合、主导功能优先等配置原则和阶梯式带状混交、松阔复层混交等8种配置方式;总结出林—农、林一游等6种经营模式;在对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作业技术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约束下的采伐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流域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Ⅱ级小流域为试验示范单元,遵循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经济规律,集成运用封育保护、抚育促优、灌丛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造林营林、流域治理等生物、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恢复重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河道水域生境,形成结构相对稳定的水源涵养综合防护体系,提升高原山地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以缩减桉树人工林的占比、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目标,平和县从政策上引导桉树经营业主在桉树采伐后的更新造林中去桉树、营造乡土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文章在近自然经营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林技术影响和林间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对桉树采伐迹地炼山造林不炼山造林两种更新造林模式在生态恢复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桉树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进行,林(草)业产业化备受关注。文中阐明林(草)业产业化在协调生态经济关系作用的基础上,确立西部退耕还林(草)产业化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西部退耕还林(草)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林(草)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对热带薪材林经营管理及林分采伐更新等的研究,总结了一整套经营技术,包括抹芽定株(保留2~3株/桩萌条)、追肥(复合肥300g/株)、采收更新的轮伐期(一般4a左右,超短轮伐期1.5~2a,桉树类与相思类树种的混交林约3年采收相思类树种)、采伐方式(短轮伐期薪材林皆伐、乔薪结合择伐或间伐)、采伐季节(避开雨季,最好时期为冬季,其次为夏季)、伐桩高度(桉树类约10cm、相思类约60cm高)以及其它与更新相关的林龄、桩径、树种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策法规导向 云南省人民政府再发布告重申天然林保护工程 纪律和要求 今年9月,省政府再次发布了“云南省 人民政府关于重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停止天然 林商品性采伐的布告”。其主要内容是:1.我省天然 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为12个地州市的66个县市及16 个森工单位。2.工程区各县级政府在禁伐区树立永 久性天然林保护标示碑(牌),停止工程区内天然林 商品性采伐,严禁采伐珍贵树种,禁止非法采集林下 资源和珍贵树种的枝、叶、花、果、根、皮。3.严格 控制工程区内农民自用材、薪材消耗。大力推广节柴 改灶,加强沼气、太…  相似文献   

19.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旨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目前关于退耕还林的报道很多,主要涉及退耕区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建议以及三大效益如何统一等方面(徐振华等,2003;傅新红等,2003;杨时文,2002)。但是,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袁建平等,2001)。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结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奖于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41号)、《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做好“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6]6号)规定,“公益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采伐限额不得跨年度结转使用;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结转下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结转以后各年度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