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河南省退耕还林各工程区的气候差异,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豫西黄土丘陵区等6个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平 《云南林业》2014,(6):47-49
8月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一、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海拔因子将西昌市退耕还林地划分为三大立地类型区,再按土壤和坡向主导因子划分立地类型,提出了退耕还林主要模式,即:生态林模式、林—草模式、经济纯林模式、林—药模式、竹林模式,阐述了不同模式的特点、配置方式和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在中西部地区的 17个省 (区、市 )正式启动。本文全面总结了 2 0 0 0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建设成绩和主要措施 ,并提出了今后退耕还林还草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西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辽西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针对辽西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宜辽西半干旱区各类型的立地类型特征、基本技术思路、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以“三个代表”的高度,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文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退耕还林、恢复林草植被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性措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林业建设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在国内实施了10多年,土壤侵蚀得以遏制,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已经初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评估基本上趋于单方面定性的评估,具体定量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的方法及指标还未成型。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代表区域,针对刺槐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状况等土壤质量状况指标进行了评估,并由此合理反映地上植被恢复状况,从而为合理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土地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川中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多年,生态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利用植被覆盖度分析方法对南充市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发现:退耕还林和温度与降水变化是南充市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南充市植被覆盖度低、较低、中等这三类的面积大量转换为植被覆盖度高和较高,较高植被覆盖度区域的面积则大量向高植被度的类型转换,这说明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我国植被生态环境恢复状况也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大加快了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的速度,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文章分析了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优势种、外貌与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参考《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珠海市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9个群系,40个群落。其中植被型主要包括:A. 亚热带针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常绿灌丛;D. 灌草丛;E. 草丛;F. 砂生草丛;G. 砂生灌丛;H. 沼生草丛。人工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即林地、林果园、农作物园地和城市绿地。同时,对主要群落的外貌和组成特点进行了描述,如:马尾松群落、布渣叶群落、大叶相思群落、大头茶群落、猪笼草群落、红树林植物群落等。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和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可燃物进行分类,获得可燃物分类图,并对各类可燃物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可燃物可分6类,即O- 1草地(中低盖度)、O- 2草地(高盖度)、S- 1灌丛、S- 2幼林、C- 1针叶林、M- 1针阔混交林和B- 1阔叶林.由于TM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限制,很难分别出林分垂直结构的差异.这一分类结果,可以满足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需要,但对于火行为预报,还需要根据林分燃烧性、林分垂直结构及可燃物分布状态进一步分类.对当前的可燃物分类方法与制图途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长宁县竹林退耕还林在时间序列上的植被恢复特点。除毛竹外,和一般树种相比,竹类恢复为森林的时间较短,3 a~5 a即可成林。但竹种类型间成林速度存在差异,丛生竹成林最快,散生竹较慢。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退耕后可以一次成林,毛竹退耕可先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直到群落郁闭。随着竹林的恢复,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减少,地被物层生物量增加,各竹种新生个体的生态位逐渐扩大。人工栽植5 a的毛竹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栽植时间的延伸,毛竹产生的新竹数目增多,个体变大,距离变远(170 cm),也存在大小年变化。人工促进竹林植被恢复速度明显较快。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青山森林植物分布立地适宜性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继镐  汪炳根 《林业科学》1990,26(3):209-218
本文将大青山范围植被、土壤垂直带内的主要森林植物,分草、灌、乔及不同科、属,着重个体生态的共性与特性,探讨了它们分布立地的适宜性及化学成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并简要说明其在该处土壤、母质母岩上的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与针叶林更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温性针叶林是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森林植被,苔藓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苔藓云杉冷杉林以及草类、箭竹云杉冷杉林等丰富多样的林型。以苔藓林分和非苔藓林分为对比,研究了苔藓植物对保护区内寒温性针叶林林木更新的影响。通过对林木萌发质量及数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腐殖质、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含量的调查分析发现,藓类林分相比非藓类林分而言,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更新。  相似文献   

17.
水文对森林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生活型谱、排序和动态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分2个植被型,4个群系,19个群丛组;群落垂直结构分乔术、灌木、草本3层,植物组成分属于34科、76属108种;群落生活型谱反映了气候条件;群落排序结果满意;顶极植物群落为松栎林,山杨、白桦林将为辽东栎林演替,油松林与山杨林、白桦林之间的动态演替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运用GPS辅助技术,以实地采样调查为主,对调查的样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优势度原则对古交市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表明,古交市物种丰富,其植被类型可以分为5类,即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荒草丛。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群落均匀度指数(JH)和(JD)对古交市内5种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中以针阔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层以荒草丛生物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灌丛的生物多样性最高,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对秦淮新河沿岸植被现状进行普查,并选择典型样地,对样地内主要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此外,鉴于秦淮新河河段现有的起伏地形、林地类型和植物群落状况,该项研究在掌握了详细的现场资料后提出树种选择、植物配置及林相改造的建议,为下一步秦淮河生态防护、植物景观提升以及秦淮新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聚类分析法在森林立地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晋平  肖扬 《林业科学》1994,30(6):513-518
以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与立地因子的协调性为立地分类的依据.借助聚类分析法对立地生产性能的相似性进行数量化描述,以欧氏距离定义立地单元间的相似性,类重心法计算类间距,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划定立地类型。研究地区共划分为12个类型,编制了立地类型表,并采用热量、水分、养分三段式命名法为备立地类型命名。落叶松和油松在12个立地类型上的生长预测结果与现有林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