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在济南动物园2013-2017年间观察到的人工饲养黑叶猴的社群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黑叶猴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父系社群结构,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配偶模式。成年雄性具优势地位,受到尊重,负责交配和对外防御,雌性负责抚育后代。家族群中配偶雌性地位有高低之分。子女间能保持和平友好互助关系,家族成员对幼仔都能给予呵护和照顾。不同家族间雄性有相互攻击现象。梳理毛发是黑叶猴家庭成员之间增进感情最重要的方式。此研究旨在为其他机构在黑叶猴饲养、繁殖管理上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杀婴行为是成年个体咬杀同种群中幼仔或胎儿致使其快速死亡的一种行为,在杀婴行为产生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产生食仔行为。通过对生产期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观察,发现中缅树鼩产仔后产生了杀婴行为和食仔行为。中缅树鼩作为东洋界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以及新型实验动物模型,对其杀婴食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够为提高其繁殖适合度以及作为实验动物的规模化驯化饲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之一是行为的辨别和分类。区分认识动物的活动、休息、取食、标记等行为能够更为系统地理解其生态功能。中缅树鼩在生物学特性上是除灵长类动物外较其他动物更接近于人的哺乳动物,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领域的新型实验动物。对中缅树鼩亲缘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具有嗅闻尿液、粪便、阴部等行为,这可能说明尿液、粪便和阴部腺体中包含相关的信息素成分影响其亲缘行为;还发现中缅树鼩发生"伸懒腰"行为,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支持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近亲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理毛行为是非人灵长类维持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理毛的收益能反应个体在社群中所处的社会角色及等级。为了解重层社会滇金丝猴个体社会角色和等级对理毛收益的影响,于2018年7月—8月和2019年2月、8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一雄多雌繁殖家庭(OMU)理毛和攻击-屈服行为数据,分析了雌雄和雌雌的理毛收益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滇金丝猴繁殖家庭内成年个体间有32.3%的理毛回合有回报,平均理毛时间为302±255 s(n=96)。相同雌性数量繁殖家庭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4.59, P=0.20);在雄性-雌性回合对中,雄性的理毛收益高于雌性(T=-6.138, df=58, P <0.01),但不同等级雌性对雄性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1.543, P=0.12);在高等级雌性-低等级雌性回合对中,高等级雌性的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T=-3.467, df=36, P <0.01)。因此,重层社会下滇金丝猴OMU内雄性理毛收益高于雌性,且相同成年雌性数量OMU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没差异;高等级雌性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  相似文献   

5.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 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为1:0.39∶0.48,表明牛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不同季节雌雄羚牛共同出现的比率关系,表明在繁殖季节成年雌雄个体间有大量的时间共同出现,非繁殖季节成年雌雄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是以雌性成年个体为主导地位的,有亲缘关系的亚成体和幼年个体构成的家群为基本单元,在繁殖季节由于繁殖配种的需要,多个家群聚集在一起,并与雄性个体会合形成30~50只个体的聚群。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SRY基因是存在于哺乳动物雄性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对该基因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定性别。利用分子粪便学方法从野外获取中缅树鼩粪便中提取到的基因组DNA,运用双重PCR同时扩增SRY基因和微卫星DNA后,经过电泳分析最终鉴定出了79只树鼩的性别。  相似文献   

7.
为了缩短育苗周期,对药用植物母猪果不同个体间插穗生根能力的变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母猪果不同个体间插穗的生根率、根系效果指数和平均生根速度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其中成年树生根率的变异范围在0%~90%,幼年树生根率的变异范围在13.5%~100%之间。相关分析表明:成年树插穗的生根率与根系效果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生根速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建议选择生根率高、发根能力强且生根快的植株作为采穗母株。此外对不同年龄段采穗母树插穗的生根能力分析表明,母猪果幼年树母株的生根能力较成年树强。  相似文献   

8.
天牛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牛是对林木健康生长最具破坏力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对天牛信息素的研究是探索基于化学生态学和行为特性的防治技术的重要方面。雌雄二性天牛受寄主植物挥发物,特别是幼虫危害诱导的寄主挥发物的吸引,聚集在取食地点附近。雌雄二性天牛都可释放性信息素吸引异性。雄性在触角接触雌性天牛后,对雌性产生的接触信息素产生反应,识别雌性后才试图和雌性进行交配,雌性天牛表皮蜡质层的烃类或雌雄二性表皮中相对含量比较多的物质成为特有的信号物质。雄性天牛产生聚集信息素吸引雌雄二性。随着对天牛信息素的深入研究,使用信息素复合技术将有利于提高天牛林间诱捕量,对监测天牛种群动态和无公害防治天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的性行为及近亲繁殖回避机制,2008年4~11月,采用行为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人工投食猴群的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邀配行为次数在性别间差异显著,雌性多于雄性.雌性邀配成功率在年龄间差异显著,成功率顺序由高到低为:成年、青年和少年.交配过程中有其它个体的干扰,干扰形式有4种类型,不同干扰类型的成功率差异显著.雌性存在多次邀配行为,此行为可提高邀配的成功率.性行为的成功率相对较低,表明川金丝猴的交配目的不仅限于繁殖.  相似文献   

10.
基于PAE编码的岷山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行为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3月至11月,在位于岷山山系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香坝区域,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EA编码系统,对藏酋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构建PEA行为谱。分辨并记录了藏酋猴的15种姿势,91种动作以及116种行为,描绘了各种行为的相对发生频次与成年雄性、成年雌性、未成年个体、婴幼猴等不同性别/年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雌雄个体对自然坡位适应性的性别差异,以紫色土丘陵区人工建植6年后的3个坡向的边坡草坪为对象,通过测定坡上、坡中、坡下及坡底4个坡位上次生演替构树幼树种群的种群面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雌雄性比、分布系数等特征参数及雌雄个体株高和地径,研究坡位对次生构树种群特征和雌雄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坡位的坡度和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构树均可入侵形成次生种群,随坡位降低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成倍增加(P0.05);(2)坡位显著影响种群年龄结构,随坡位降低一年生苗树比例增加,幼树和成年树比例降低(P0.05),坡上和坡中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下坡为稳定型,坡底为增长型;(3)坡位显著影响幼树和成年树的性比,坡上和坡中偏向雄株,下坡和坡底偏向雌株,坡位对成年树性比影响大于幼树;(4)坡位显著影响各龄构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坡位越低一年生苗和幼苗树越呈集群分布,随树龄增加分布系数均为下降,雌株趋向均匀分布,雄株趋向随机分布;(5)坡位对各龄构树的株高影响大于地径,株高随坡位降低而增加,地径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综上,边坡草坪演替成构树+草本的混生群落,雄株对资源匮乏的耐受力强于雌株,雌株对资源的竞争力强于雄株,表现为与坡位的坡向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匹配的次生种群特征和个体生长策略,适合在裸露边坡植被恢复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次改林地鼢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特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次改林地鼢鼠种群结构和繁殖参数的11 a研究发现,鼢鼠种群是一个稳定而略有增长的种群。其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个体数量少,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的数量较多。亚成体和成年Ⅰ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成年Ⅱ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老年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性比呈显著的负相关。林地鼢鼠种群是通过雌雄鼠的数量关系来调节种群繁殖。在鼢鼠密度下降阶段,可以用前一年林地鼢鼠的成亚比预测下一年林地的鼢鼠种群数量。林地鼢鼠种群繁殖力在造林后第2—4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第4年以后,繁殖力逐年降低。繁殖参数与成亚比呈负相关,与雌雄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功能,于2007年春、秋季和2008年春季对分布在高黎贡山赧亢的1♀1♂(成体)1幼的家群和独猿(1♀,成体)跟踪观察,记录其鸣叫频次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家群年间鸣叫时间和频次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季节比较,以2008年春季家群的持续鸣叫时间最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首先是2007年春季家群需要保护幼猿,所以减少鸣叫;其次,2008年幼猿死亡后家群中雌性个体发情和交配准备导致鸣叫频次和持续时间增加;再次,2008年春季家群和独猿的相对距离较近,导致春季长臂猿鸣叫时间和频次较高。秋季家群成功的二重唱频次高于春季,其二重唱行为更多地支持加强群内雌雄配对关系假说,而非空间和资源防卫假说。群间的合唱还与家群的警戒和防御有关;对雌性独猿而言,长时间对家群的尾随和回应性鸣叫,其功能含义还需深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毛白杨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结果表明:在88条随机引物中有12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12条引物分别对毛白杨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60扩增得到1个约为1800bp的与雄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毛白杨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毛白杨的性别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师范大学穿山甲饲养繁殖研究基地对新引入圈养环境下的2只雄性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一只为成体,一只为亚成体)进行了行为观察研究,分别在室内进行预观察与连续观察、在人工圈养环境中连续观察,观察期为1个月。从分析结果看出,成年穿山甲的适应环境能力要优于亚成年穿山甲个体,而日常活动开始时间早晚主要由其生理钟调节支配,还可能与其他物种在其周边活动有一定相关性,但与所处小环境并无太大的关联。在圈养环境中,其休息行为比重加大,并且攀爬、游走、作窝行为比重也增大;在圈养环境中,两只穿山甲出现不同日常生理状况,观察到的数据及行为比例对成功人工驯化和饲养野生穿山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4年4月至5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贵阳黔灵公园笼养状态下的4只黑叶猴(雄性2只,雌性2只)取食和梳理时的单侧行为(利手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叶猴的群体、成体、幼体、雄性、雌性以及大部分个体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左侧优势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杨小舟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差异性,利用生物观察法研究了该成虫在5种黑杨无性系寄主间的停靠选择行为和产卵选择行为,验证了5种寄主挥发物对该虫进行寄主选择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5种寄主的选择率存在差异;雌性个体无论是否交配均表现出对5种样本相同的差异性选择,而雄性个体则未表现出这种选择差异性。在相同虫数下,有更多的交配后雌蛾对寄主做出了选择,与未交配雌蛾选择虫数相比差异显著。杨小舟蛾对碧玉杨的寄主产卵选择性最强,108杨次之,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松材线虫不同环境条件下繁殖策略,为该病种群扩张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检测在营养和蒎烯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雌雄比变化规律。【结果】在营养富足条件下,松材线虫雌虫比例增加,反之松材线虫雄虫比例增高;低浓度α-蒎烯和β-蒎烯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雌雄比降低,而高浓度α-蒎烯处理后,松材线虫雌雄比升高,雌性后代比例增大;在低浓度α-蒎烯和低浓度β-蒎烯混合处理条件下,松材线虫雌雄比最低,且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结论】松材线虫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有利于雌性后代的发育,而不适宜环境条件下雄性后代发育更快,因此,松材线虫可能通过种群雌雄比来调整其种群繁殖力,从而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白跗平腹小蜂产卵习性观察,在空调间喂蜂蜜条件下进行。该蜂对寄主卵质量及寄生与否有较强识别能力,寄主卵严重缺乏则重复寄生。雌蜂平均寿命39.25天;平均产卵期28.87天;单雌终生产卵平均380.2粒。大多数卵在产卵期前20天产下,此期内子代蜂雌性比较高。子代蜂雄性相对较少,且在产卵期内每天产下数量较均匀。子代蜂雌性比平均为84.49%。  相似文献   

20.
某些木本植物能够在没有雄性花粉授粉的情况下形成果实或种子,这种现象称为无融合生殖或无性种子。用无融合体果实或种子进行繁殖,能够精确地复制与母本植株完全相同的个体,保持其母株的优良特性。例如核桃,其雌花不分泌花蜜,无昆虫采蜜,须靠风力传粉。核桃为雌雄同株、雌雄异花植物,但雌雄花异熟,一般雄花较雌花早开放8—15天;核桃花粉的生活力,在自然条件下不超过2—3天。因此,核桃植株自花授粉是罕见的。国外学者发现,在很远距离各自生长的孤立木核桃树,能够很好结实。为了证实核桃在无雄性花粉条件下可以形成果实,核桃育种学家在格鲁吉亚东部,选择两株30年生和两株100年生的实生核桃树进行试验。这些树雄花开放后8—15天雌花形成,同株核桃树不能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