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2.
通过野外直接观察和查阅历史资料等方法,统计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15种,包括松鸡科(Tetraonidae)1种和雉科(Phasianidae)1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Ⅱ级保护动物8种;中国特有种7种;濒危(EN)1种、易危(VU)1种、近危(NT)9种、无危(LC)4种。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 m至5500 m,从常绿阔叶林到高山流石滩的各种生境都有鸡形目鸟类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卧龙自然保护区鸡形目鸟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的恶化可导致病原体变异加快,致病力增强。近年来埃博拉出血热、尼帕病等野生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及生态安全。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就是要将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口前移至野生动物,建立起一道前哨屏障,阻断和控制疫情向人类传播蔓延。同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赋予自然  相似文献   
4.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外来植物224种,隶属86科173属,约占卧龙已知高等植物总数的10%;经筛选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种,涉及11科16属,其中菊科5种,豆科2种,禾本科1种,旋花科1种,苋科1种,柳叶菜科1种,桑科1种,茄科1种,紫茉莉科1种,紫草科1种,久雨花科1种;调查分析表明菊科的牛膝菊、小白酒草,豆科的白车轴草,紫草科的聚合草,禾本科的黑麦草已在调查区域广泛分布,并产生一定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6.
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水鹿(Cervus unicolor)在天然盐井的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羚牛和水鹿在水源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序位,并会利用地形进行争夺。水鹿种群扩大会缩短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鹿群也会在水源地停留更久。羚牛花费在警戒行为中的时间比水鹿少。2种动物在种内及种间的冲突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羚牛和水鹿具有不同的集群类型,但都由雌性引导种群的活动。2种动物的未成年个体跟随母体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均超过1 a,水鹿母幼之间的亲昵行为频率要低于羚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并可以进行视频回放。该系统在卧龙的应用增加了对羚牛、水鹿生态学和行为学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这2个物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云计算环境中资源分配和用户任务请求的过程,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中的用户效用函数,并引入风险对云计算服务和资源由于被非授权访问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得出了基于风险的用户期望效用函数.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论证了任务执行数与用户需求,时间,费用和用户效用之间的关系.从仿真实验可以看出,用户的一次提交的任务数存在一个理想值,在这个理想值附近,其用户效用最好.  相似文献   
8.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 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为1:0.39∶0.48,表明牛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不同季节雌雄羚牛共同出现的比率关系,表明在繁殖季节成年雌雄个体间有大量的时间共同出现,非繁殖季节成年雌雄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是以雌性成年个体为主导地位的,有亲缘关系的亚成体和幼年个体构成的家群为基本单元,在繁殖季节由于繁殖配种的需要,多个家群聚集在一起,并与雄性个体会合形成30~50只个体的聚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