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山形地势以及气候条件,导致雷击火的频发。据统计,仅2008-2017年就发生了127起雷击火,国家森林资源遭受了巨大损失。对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近10年雷击火进行统计、归纳及对比,总结出其中的起火点位置分布与时间分布的特点,并借助有关资料对这些特点进行剖析,找出雷击火发生的共性规律,以提高相关火灾的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击火是中国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火源.根据1990-2006年研究区内10个气象站日观测数据包括最高气温、最小湿度、24 h降水、平均风速等指标计算每日FWI系统各指标,分析雷击火的发生与火险指数的关系.根据各气象站与研究区质心的距离确定各气象站的权重,计算研究区火险指数平均值.1990-2006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森林火灾591起,其中雷击火359起,占60.7%.70%的雷击火分布在121°~125°E,51°~53°N,平均每起雷击火过火面积为797.37hm2,森林受害面积为581.67 hm2.71.9%、2.5%和17.3%的雷击火分别发生在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草地.雷击火发生在4-9月,5-8月是雷击火多发月份.1990-2006年雷击火发生时间段整体上有延长趋势.8月和9月发生的雷击火都发生在1998-2005年.雷击火的发生受气温与降水的影响,月均气温高、降水量少,雷击火次数明显多.发生雷击火日的平均可燃物湿度码FFMC、DMC、DC和FWI分别为90.3,69,6,287.4和24.7.雷击火发生日各火险成分指数平均值均高于1990-2006年4-9月总体平均值.根据雷击火发生概率和每日火险指数建立了雷击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雷击火典型事例进行了归纳、梳理,深入分析了雷击火特征、发生机理、时空分布特点,并从火灾发现定位、火情预判、接近火场、安全扑救等4个方面总结森林雷击火防控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展望森林雷击火防控未来研究方向,为雷击火科学高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雷击火形成、分布和监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与引发雷击火密切相关的雷暴和闪电的形成机理,干旱状况、雷暴天气、可燃物状况和地形所构成的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雷击火以及由雷击火引起森林火灾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采用气象雷达和雷电单站定位相结合、用闪电计数器结合火险天气指标、雷电探测系统、多站闪电定位系统、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等方法进行雷击火的监测预报诸多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森林雷击火成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整理国内外雷击火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雷击木特征、雷击火发生机理、时空分布特点,结合森林消防队伍灭火实战经验,从火灾发现定位、火情预判、接近火场、安全扑救等4个方面总结雷击火防控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对雷击火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雷击火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气象数据,对2000—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区雷击火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该地区雷击火的监测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6~8月的雷击火频数占全年雷击火总频数的79.03%,过火面积占全年过火总面积的92.96%。7月份的雷击火频数及过火面积远小于6月和8月,而平均降水量与平均相对湿度明显高于6月和8月,降水增多显著抑制了雷击火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分析不同年份根河林区各林场的雷击火分布,发现好里堡林场的雷击火频数明显高于其他林场,并且集中发生在干旱年,而其他林场的雷击火数量受干旱年影响较小。(3)经过各气象因子与雷击火特征的相关分析,发现对雷击火频数与过火面积影响最大的3个气象因子分别是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和月均降水量,其余气象因子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森林雷击火特点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雷击火相关工作概况,从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雷击火的监测预警、预防与控制、雷击火的生态意义和林火管理以及气候变化情景下雷击火特点和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基于我国雷击火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我国研究雷击火活动规律和雷击火发生预报模型实现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野火是植物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野火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击火是一种复杂且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了雷击火的发生与分布。由于雷电的随机性,其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非常困难。因此雷击火成为全球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各国对雷击火的预测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在雷击火形成因素、雷电预测预报模型、人工干预3个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文中在基于对其评述的基础上,总结雷击火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雷击火中能量来源——雷电和更高效地建立预测模型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雷击火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近10年雷击火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出雷击火形成机制以及影响雷击火的因素、起因、发生的时空规律及特点以及国内外雷击火预警及监测研究现状,提出目前对雷击火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雷击火的研究方向,提出雷击火的预防措施应做到有效拦截和及时提醒。使森林火灾的发生被及时发现,降低损失和扑救难度。  相似文献   

10.
森林雷击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而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又主要集中在落叶松—偃松林中。落叶松树体内含有大量树脂和挥发性油类易燃,瞬间燃烧十分快速。发生在林内的火,烟雾较浓,燃烧快,与其它可燃物类型燃烧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结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的分布特点论述了各种类型雷击火的扑救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2009年大兴安岭林区闪电和林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火灾发生时的火险状况和雷击火灾案例,提高对这一区域雷击火的认识。根据研究区内11个气象站定时观测数据,采用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系统计算各站点每日火险指数,分析研究时段内火灾发生与火险和闪电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2009年共发生野火195起,其中林火148起,主要发生在4,5和8月份。雷击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份,其中6,7和8月份闪电最多。闪电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东北部,大部分闪电活动伴随着降水,但在比较干旱的年份,容易出现干雷暴天气,易引发雷击火。根据林火及火灾发生前24h的闪电分布分析,雷击火占总火灾的5.1%,闪电活动不是影响林火发生的主要原因。雷击火主要发生在火险比较高、闪电活动频繁且无有效降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发生的相关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林区的雷击火的研究表明:可燃物、干雷暴和较高的地形构成了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雷暴,特别是干雷暴出现时,遇到降水少、地面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可燃物干燥的情况,就容易引起火灾。纬度越高的林区,雷击火越多,N51°以北海拔800m以上山脉的腹部或山顶的落叶松-偃松林、樟子松-偃松林内地区为雷击火发生最集中区域。一次干雷暴天气过程,可以同时引起多起雷击火。雷击火多发生在6~8月,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14~17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区雷击火发生火环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雷击火作为天然火源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 ,其形成机理极为复杂。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是雷击火主要发生区 ,对雷击火的研究表明特殊可燃物、干雷暴的天气和较高的地形构成了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长期干旱 ,可燃物失水严重 ,森林中积累丰富的可燃物 ,雷暴发生后干燥的植被容易引火燃烧 ,起火之后 ,遇上盛行的大风将使火灾迅速蔓延。雷暴 ,特别是干雷暴出现时 ,遇到降水少、地面温度增加 ,相对湿度降低 ,可燃物干燥的情况 ,就很容易引起火灾。森林火灾多发地区 ,雷击火常常也多。大兴安岭纬度越高 ,雷击火越多 ,5 1°N以北海拔 80 0m以上山脉的腹部或山顶的落叶松 -偃松林、樟子松 -偃松林林区为该林区雷击火发生最集中区域。一次干雷暴天气过程 ,可以同时引起多起雷击火 ,它们之间的距离最远可达 1 5 0km。雷击火多发生在 6— 8月 ,雷击火的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的 1 4时到 1 7时。雷电作为一个随机干扰因子引发森林火灾 ,使得雷击火的预防与扑救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雷击火属于自然火源,它虽然比人为火发生率低,但对森林危害却是相当严重的。据牙克石林区1962年到1980年统计,先后共发生这类火灾火情330次,平均每年发生雷击火达17次以上,约占总火灾火情次数的33%。显而易见,多雷击火地区,如不加强对雷击火的预防,会给森林资源造成很大损失。雷击火的产生,主要和气侯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实践告诉我们,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是发生林火的主导因素。就火源而言,有人为火源和自然火源(主要是雷击火)之分。根据朗乡林业局1986、1987年统计共发生雷击火10起。1986年雷击火次数占同期火警总次数的50%;1987年的6次火警是由雷击所引起,为了彻底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就必须在对人为火源严格控制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雷击火出现的时间、天气、部位和特点等规律的研究,以利于及时发现、报告和扑救,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林区发生雷击火,在前期较干旱的气候背景容易产生,在冷湿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 <2>在中、短期天气预报中,对欧亚范围的超长脊西退,短期内西伯利亚高压脊西退,黑海,咸海长脊时,在预报雷击火时,值得充分重视。 <3>阿勒泰区底层有不甚强的上升气流,中层较稳定,具有如此层结,其后果是经过阿勒泰区的天气系统有对流云的发展,但无明显的降水,这有利于雷击火的发生。 <4>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夏季阿勒泰出现雷电且不产生较大的降水时,应立即对林区加强巡视.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兴安岭林区的雷击火平均每年有5~10次,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由于大兴安岭的雷击火有80%~90%是发生在“干雷暴”天气系统之中,所以,我们对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干雷暴”系统,进行比较完整的观测试验研究。雷击火是一种人们不能控制的火源,掌握这种火源的发生规律是困难的。我们用雷达回波分析来研究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因为雷击火的引燃因子主要是闪电,而闪电是发生在雷暴云之中,气象雷达回波能反映出雷  相似文献   

18.
统计了大兴安岭地区1968 ̄1988年因雷击火造成的不同类型可燃物的损失面积,得出因雷击火发生造成受害面积最严重的是次生林和荒草山地;并提出对次生林、荒草山地,要采用不同的扑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1972—2005年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特征及其与Palmer干旱指数(PDSI)和Keetch-Byram干旱指数(KBDI)的关系分析表明: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9月,峰值出现在6月,约占全年雷击火次数的42%;雷击火的最大过火面积出现在5月和6月,约占全年过火总面积的85%。雷击火发生次数和面积的月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不同干旱指数的动态不同,其中KBDI的月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5,6,7月最干旱;而PDSI则呈弱单峰型曲线变化,5月较干旱,6月和7月则较湿润。雷击火的年发生次数与9月的PDSI(R2=0.47,P<0.01)或6月和8月的KBDI(R2=0.57,P<0.01)关系密切,年过火总面积则与8月的PDSI(R2=0.20,P<0.01)或6月的KBDI(R2=0.40,P<0.01)有一定的关系。KBDI更适于描述大兴安岭林区的雷击火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文本对1982—1984年六月初到七月初塔河地区可能发生雷击火的雷暴云的回波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回波的某些特征的了解,从而作到准确测报。在观测可能发生雷击火的雷暴云的作业方面,气象雷达的主要任务是具体地确定哪一块云,何时、何地有可能发生雷击火。但是,在三年观测中,我们所获得的回波资料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还不够理想,所以这个分析结果难免有些粗糙,只能做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