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德阳市林业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失,林地受灾面积45133 hm2,森林覆盖率下降了2.4%,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21.994亿元。德阳市始终将林业可持续发展、低碳重建的理念贯穿到林业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农村新能源、特色林产业等低碳经济,实施森林生态补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林业自身发展能力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2.
5.12地震灾害后,经过连续3年在岷江干旱地带采用针(阔)叶纯林、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等不同的植苗造林模式,进行造林试验探讨,结果表明:干旱地带地震灾后采用乔灌草比针阔叶混交和用针(阔)叶纯林植苗造林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试验结果,对当前进行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地震对区域环境的干扰强烈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灾区灾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汶川地震区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样地法,对汶川地震区具有代表性的9个县典型损毁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生物量恢复特征以及土壤恢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形成的不同灾害类型以及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类型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了针对各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的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山峡谷区地处林业、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长江上游,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汶川特大地震使灾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破坏。分析探索和抓紧实施该区域灾后生态植被修复(或称恢复),对于尽快恢复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保障下游生态安全,十分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灾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震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改善。但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还有大量的、长期的生态修复任务。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分析了我国两年多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恢...  相似文献   

7.
映秀镇视野区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使处于震中的映秀镇城镇视野区1681.7hm^2林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511.3hm^2林地毁损,542.7hm^2林地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森林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本文针对映秀镇视野区生态植被毁损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植被恢复原则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崩塌(滑坡)体绿化等生态植被恢复重建措施,以期加快映秀镇生态植被恢复重建,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恢复问题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对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基础上,总结了震后3年来在森林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作业设计工作,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损毁林地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了岩质坡面、土质坡面、土石混合坡面和斑块状零星地块等4大类的立地特征,通过损毁林地立地特征和地带性植物生物学特性之间的耦合,研究提出了适宜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主要植物有6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3种,灌木15种,竹类9种、草本9种,藤本5种,可为卧龙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和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地震灾后受损植被状况及其恢复重建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地震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本文分析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植被特征,阐明了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山地景观等方面的影响,针对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植被影响程度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废弃地现状调查,开展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示范。研究划分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立地类型,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和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模式,对于即将开展的地震灾后重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1月22日至24日,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和四川省林业厅支持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在成都召开。国家林业局《森林法》修定领导小组组长张蕾、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章红燕及国家科技部、日本驻华使馆代表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一百七十余名林业技术人员参会。经过五年的时间,该项目经过中日双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在项目区制定出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恢复计划,建立起与灾后森林植被恢复施工方法有关的关键技术体系,强化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内容与体制,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汶川干旱河谷,地处川西北高山峡谷区,四周山高坡陡,山岭与谷底相对高差1500—2500米,由于地形地貌影响,植被破坏时间较长,河谷气候干燥形成十年九旱,土壤瘠薄干旱,焚风效应、山谷风盛行、植被稀疏,荒山面积大,解放后,汶川县威州林场在低山河谷地带进行了人工造林,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造林成活率低。为研究汶川地区造林技术,给飞机播种造林提供依据,我们于1979年3月在这一地区进行人工撒播松树试验,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加拿大卑诗省政府与联邦政府于2008年6月联合宣布了价值600万加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帮助被地震损毁的地区恢复原貌.卑诗省政府以及加拿大联邦政府共同与中国国家民政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共同执行此木结构重建项目,支持中国灾后重建工作.所有的重建建筑都将采用加拿大最先进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以期达到最好的抗震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雅安"4·20"地震发生后,给四川带来巨大的损失,灾难过后的重建是四川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全国瞩目。为了更好恢复重建的需要,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地震案例进行了全面收集,尤其是日本"3·11"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经济领域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的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重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森林保险灾后治理是指林木遭受保险范围内的损失后,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治理。文章针对鄂托克旗森林保险范围内林分受灾情况,提出了人工造林、灌木平茬、病虫害防治等灾后治理措施,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提出的基础上,以干热河谷的自然植被演替、土壤水分承载力、立地异质性为依据,从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角度,在林分结构(微观)上探讨了造林"适度"密度,在区域景观尺度(宏观)上探讨植被恢复的群落"适度"配置,旨在进一步阐明"适度"造林技术与理论,以期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植被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城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隆阳区"呢喃山"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隆阳区"呢喃山"火灾后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以期促进隆阳区的生态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由于建房、修路、采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会十分脆弱。以夷陵区分乡镇高场村李家湾滑坡体生态修复为例,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适宜滑坡体生态修复方法:采用乔、灌、草植物的造林技术措施,为当地灾后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三江流域"的芒康县不同海拔高度采用不同树种、不同造林处理技术进行植被恢复试验表明: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进行经济林木植苗造林,成活率可达93%以上,且生长良好;在中山带(海拔3 800~4 200 m)的灌丛林下采用遮荫和自然植被遮荫技术植苗造林可保证一定的保存率,但定植苗木要经过露地练苗。草原鼠危害、苗木质量、牲畜践踏是影响草地上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在高山带(海拔4 200 m以上至林线)采用常规植苗定植,不采用其它造林技术处理就可使造林保存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