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北京市采石迹地生态恢复与景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实际,对采石迹地类型划分、采石迹地立地改造、生态恢复中植物品种的选择与色彩的搭配、生态景观序列的展开与景观节点的设计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市采石迹地生态恢复与景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按照不同立地的植被类型,对太原西山4个煤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综合模型对植被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侧柏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农林复合林、护坡林、杨树林、风景园林;紫穗槐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差。侧柏林为煤矿废弃地的最优植被恢复类型。  相似文献   

3.
宝山矿区废弃地植物配置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山矿区的植被和土壤开采时间的调查与分析,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划分了4种矿区废弃地类型,提出了各类型的土壤改良措施,并对4种类型的废弃地进行了植物的有效配置,提出了多种植物配置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废弃地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而我国废弃地资源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为了使废弃地资源管理政策制订更科学,以及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和方案编制等更精准,避免盲目性,运用文献法、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法、野外调查与测绘法等,对废弃地立地类型、废弃地环境类型、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确定了废弃地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包括7级类型划分标准;确定了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划分体系,包括2级类型划分标准,其中第1级划分为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乡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特殊用地等8个方向,第2级包括28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向不仅与废弃地立地类型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废弃地所处的气候、生态和地质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应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5.
海岛困难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恢复生态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尚无可直接利用的技术模式,难度较大。该文总结了困难立地下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植物选择、土壤基质的改良以及造林措施;另外,还以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为例,选择坡度、坡向、有效土层厚度、石砾含量4个因子作为植被恢复作业设计的主导因子,设计了22种技术模式,以期为后续全省海岛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典型区之一的兴十四镇的地貌与地类特征划分河岸、废弃地、侵蚀沟、农林复合、荒山荒坡5个立地类型,针对不同立地类型营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及治理模式试验林,合计45hm2。结果表明:各类试验林成活保存率较高,长势良好,开始发挥效能,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同时产生了显著的气象效应,粮食产量获得一定程度提高,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矿山废弃地是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和植物景观重塑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邵阳市隆回县农业产业园区中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及植物景观建设的情况。通过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手段,主要从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植物景观恢复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为当前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重塑提供具有可实践性的参考,使得废弃地生态经济价值提升,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阔步前进和发展,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中小型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与大型矿山相比,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往往很不规范,甚至很破碎,复垦与植被恢复难度大,效果和效益较难体现。为达到深入开展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目标,采用工程地质测绘、跟踪监测、遥感等方法,对遵化市新店子镇团瓢庄乡东李庄子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遗留中小型矿山废弃地的复垦与植被恢复实效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在相同气候区条件下,影响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废弃地的形态、物质组成、植被结构匹配设计等几个方面;高陡岩质边坡复垦与植被恢复率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整体植被景观重构的关键。结果表明,对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矿山废弃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应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并结合当地乡土植被和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针对废弃地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复垦与植被恢复规划和工程设计,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景观和社会等效益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矿山废弃地植被生态重建的主要障碍是废弃地不良的土壤环境,而煤矸石堆该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笔者以煤矸石堆置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江西10个主要产煤区煤矸石,测定其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研究结果为江西煤矿废弃地煤矸石堆置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7,(4):117-123
拉萨河谷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其土壤理化性质对区域立地类型划分以及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拉萨河谷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拉萨河谷现有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盆北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一坡三带"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为促进,本文以广元碗厂沟流域为研究单元,根据盆边山地的区域特点,在坡面退化生态系统“一坡三带”防护林空间配置基础上,以实验法为基础,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坡耕地恢复森林植被最重要的模式 ,但对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却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在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中普遍发展的桤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 ,对其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讨。1 试验地概况选择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桤木 (Alnuscremastogyne)生态林和弃耕 1年形成的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试验地位于四川西缘山地区的天全县境内 ,东经 10 2°4 5′ ,北纬 30°0 3′ ,海拔 80 0m ,坡度 2 6° ,坡向西北 ,坡位中部 ,母质为砂岩风化物 ,土壤类型为紫色土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降雨量 1735 …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恢复问题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对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基础上,总结了震后3年来在森林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广东矿区生态恢复案例分析及其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废弃后未进行及时恢复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对广东部分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案例分析研究,并对广东矿区的生态恢复在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鸡西矿区5种类型的人工植被恢复矸石废弃地为研究样地,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群落生长状况、物种构成、结构组成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被演替过程的作用规律,为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蔡凡隆  蒋勇  张军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1):103-105,114
本文从四川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的现状入手,在分析石漠化土地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途径。石漠化土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所致。石漠化土地治理应以恢复森林植被为核心,注重配套措施建设,强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