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短轮伐期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原料生产方式,其产品(如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生物乙醇等)可以替代日益匮乏的化石燃料,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杨树短轮伐期矮林培育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良种选育、营造技术、密度控制、轮伐周期、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技术及矮林收获物的化学成分等方面,旨在为今后我国研究和发展杨树短轮伐期矮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将收集到的23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在湖北省谷城县、夷陵区、监利县进行了对比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在谷城选出的长江杨、中嘉7号杨、375杨、鲁山杨4个优良无性系,适合超短轮伐期、中短轮伐期及短轮伐期定向培育栽培;(2)在夷陵试验区选出的鲁山杨、M81—18杨、351杨、375杨、中汉17杨5个无性系,适合超短轮伐期、中短轮伐期和短轮伐期栽培;(3)在监利县选出的长江杨、鲁山杨、303杨、中嘉8号、中汉578杨5个适合超短轮伐期栽培的无性系;中汉17、鲁山杨、375杨、M81-3、长江杨5个无性系适合中短轮伐期栽培;长江杨、鲁山杨、303杨、中汉17、375杨适合短轮伐期栽培;(4)3个试验区相比,无论是平均单株材积还是林分蓄积量,都是监利县最大,谷城次之,夷陵再次之。试验为湖北省杨树在不同区域、不同立地实现定向培育科学栽培提供了良种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迎春5号杨是牡丹江林管局1982年从中国林科院引进的黑小杨混合系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该品种生长迅速、材质优良、干形通直、冠幅窄、分枝细、极为耐寒、抗病虫害,显著超过了目前推广的小黑杨,是“四旁”植树,培育速生丰产林及短轮伐期  相似文献   

4.
信息传真     
南方地区杨树纸浆与胶合板材优化栽培模式通过鉴定本研究是南京林业大学吕上行教授主持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于1997年7月8日在北京通过了由林业部科技司组织的会议鉴定,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该专题采用超短、中短和短轮伐期经营模式,对纸浆材定向培育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提出的无性系选择、栽植密度、轮伐期等集约措施切实有效;科学地提出了培育胶合板材的无性系选择、立地指数级、合理的造林密度、苗木规格等关键技术措施,对缩短轮伐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到了明显效果;该专题通过栽培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建模…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杨树短轮伐的文献,从品种选育、短轮伐模式、生长特性(光合特性、树体特性、生物量、土壤养分)、造林及经营技术(壮苗繁殖、整地措施、造林密度、施肥、间作、间伐、病虫害防治)、价值评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杨树短轮伐经营及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杨树短轮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21个杨树无性系在湖北西部山区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西部山区的宜昌市夷陵区进行了21个杨树无性系的造林试验。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只要品种选择合适,杨树可以在山地生长,且速生、经济效益显著。‘鲁山’杨、‘M81—18’杨、‘351’杨、‘375’杨、‘中汉17号’5个优良无性系生长性状优良且稳定,不仅适合超短轮伐期经营,也适合中短轮伐期经营及短轮伐期经营。‘中嘉8号’、‘中嘉5号’、‘中监1号’、‘中监3号’、‘天演’杨、‘辽河’杨、‘108’杨的造林存活率低或者长势差。不宜在该山区推广应用。研究结果为湖北省西部山区营建杨树人工林提供了优良品种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河滩地优质大径杨木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径材的缺乏 ,已严重制约了我国胶合板等相关工业的持续发展 ,如何利用我国东南沿海丰富的江河滩地资源营建大面积杨树优质大径材基地 ?作者通过近 10a的研究 ,就充分利用江河荒滩等劣质土地培育优质大径杨木 ,在进行产业化培育过程中对新无性系引选、主要立地制约因子、密度与林分工艺成熟年限、边行“优势配置式”造林、复合轮伐期经营、节痕控制技术、合理轮伐期确定及配套优化栽培模式等技术关键进行研究总结 ,为大面积营造杨树优质大径材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闽北短伐期阔叶林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清麟  李元红 《林业科学》2000,36(1):97-102
连续7 ~8a 的固定标准地调查结果表明:利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成功培育短伐期闽粤栲林、短伐期米槠林及短伐期丝栗栲林,轮伐期分别为10 、14 及16a ,达轮伐期时的蓄积平均生长量分别高达20-52 、15-99及12-17m3/(hm2·a) :短伐期林分密度大、自然稀疏强烈,高生长异常迅速,高径比大、树枝树叶比例较小,生产力高;短伐期林分均为多树种(12 ~17 种) 混交的单优群落,灌木层中的乔木幼树多样性高、密度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广东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短轮伐期优质林培育策略,重点提出策略框架,同时对种业支撑现状、种苗选择、林地准备、造林过程控制、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杉木短轮伐期优质林建设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树是速生品种,生长快,轮伐期短,利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杨树抚育管理不当就会变成低产林,科学抚育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是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杨树杂交育种亲本利用的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世界杨树杂交育种亲本利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着重介绍了利用多水平变异选择亲本的现代杂交育种的进展。提出了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杨树短轮伐期集约栽培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参加18届国际杨树会议的17个会员国的杨树栽培新进展、杨树育种和短轮伐期集约栽培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还报道了与会外国专家的观感。  相似文献   

13.
建立健全我国杨树育种科学发展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我国杨树良种选育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制约我国杨树育种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我国杨树育种发展的指导原则、总体目标及策略.具体策略:(1)加强外来种质资源引进,推动杨树自主创新;(2)建立科学规范的选种程序,保证新品种质量和增益的真实可靠;(3)推进资源高效型品种选育,降低集约人工林经营成本;(4)重视亲本群体...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杨树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湖北杨树产业正处于1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回顾总结全省杨树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杨树品种的鉴定推广、定向培育目标、杨树抖学研究、管理措施上存在的不足及杨树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全省杨树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杨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我国杨树育种研究的发展历程、进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制约我国杨树良种选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今后我国杨树育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长短目标结合的系统育种计划,大力丰富并创新杨树种质,重视亲本选择,加强生态育种和低耗高效型品种选育,在不断革新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基础上,探索建立现代杨树育种体系,从而促使我国杨树育种获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杨树杂交育种的发展和成就看我国杨树育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综述了世界范围杨树杂交育种研究的成就,把杨树育种策略的发展划分为CS(杂交和选择,SCS(选择,杂交和选择),BSCS(育种,选择,杂交和选择)3个时期,这3个时期标志着育种程序和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同时概述了国际上杨树性状多层次贵传变异研究,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遗传控制,育种目标和服务地区的多向性趋势,在把我国杨树育种40年的成就和研究水平与世界现有水平比较后,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省50多年杨属派内及派间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将其划分为新生和兴盛两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杂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科研的作用分别加以阐述,并对目前辽宁省杨树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杨树遗传育种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杨树育种实践,讨论了树遗传育种的一些理论问题:(1)对的育种目标和杂交遗传变异坪行的;(2)从遗传角分析了交互轮回选择法是一种科学的杨树育种程序;(3)回交能克服杨树杂种不育和后代夭亡。  相似文献   

19.
木材产量是营林工作的终极目标,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利用光合有效辐射将CO_2和H_2O同化为有机物质生产过程,探寻影响产量宏观指标的微观光合特征值,是杨树无性系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对湘林—90等7个杨树新、老无性系进行苗期光响应曲线测定,将暗呼吸速率等5个光合特征值与其主伐阶段的材积生长量作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在光合特征值中,暗呼吸速率与光补偿点呈紧密负相关关系;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与10年生材积生长量关系最为紧密,影响最大。按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回归系数判断,各光合特征值对材积生长影响力的排序为: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实测值之和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时最大光合速率。模拟光合作用白昼CO_2净同化总量或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实测值之和可以作为杨树育种苗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