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借助自然力,通过以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恢复与重建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和恢复的可能性,分析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的3种方式即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人工重建,以及封禁保护、抚育间伐、补植(播)、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人工重建等恢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与多样性指数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火干扰后自然演替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造林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结果表明:①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其天然群落均有所增加(4~24和7~25),但两者的恢复机制却有所不同,前者草本种类和灌木种类均较其相应天然群落有所增加,而后者仅有草本种类增加,灌木种类却显著减少;②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呈递减、恒定和波动分布格局(2.1907、1.9319、0.8134,2.1216、1.9642、2.0493,1.9693、1.2830、1.4782),且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较接近(-3.2%、1.7%、151.9%),而人工群落与天然群落差异性较大(-10.1%、-33.6%、81.7%),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方面较人工途径有优势;③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组成种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平均变动速率依次为16.2、21.3和18.8,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32.7%和16.0%,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群落多样性方面也较人工途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退化天然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自然林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了系统的讨论,根据四川盆周山地退化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特点,编制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林近自然林经营方案,并开展了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的针阔混交林、皆伐后自然恢复32年的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以下分别简称为杉木林、次生林、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10 cm)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优势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变化等,探究不同恢复模式下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特征变化。[结果 ]杉木林共有木本植物4 983株,隶属于29科75种;次生林共有2 879株,隶属于26科73种;原始林共有4 770株,隶属于38科126种。原始林与杉木林幼树的胸高断面积为次生林的2倍;小树阶段3种林分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和杉木林成年树的胸高断面积分别为原始林的37%和70%。杉木林与次生林在种-面积、种-多度及种-物种等级上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幼树阶段,次生林物种数随着抽取个体数增加积累速度高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杉木林物种个数的积累速度要快于次生林。杉木林和次生林总体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接近,约为原始林的55%,但次生林幼树及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少于杉木林。总体上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各生长阶段并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在幼树、小树阶段的DBH和树高均显著大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的DBH则显著小于杉木林。次生林各生长阶段的先锋种重要值均为最大,杉木林成年树的耐荫种重要值最小。[结论 ]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物种个数都能朝着当地顶级群落演替。相对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杉木林在短期恢复中有利于物种个体数及生物量的积累,能更快的形成复杂垂直结构的森林群落;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崇州林场不同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恢复生态学最成功的实践,讨论"近自然度"通常是用一定程度受到人为影响的现实状态与认为的自然理想状态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选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崇州国营林场为示范地,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株数、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参数对林场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其近自然度水平为顶极天然林>演替天然林>人工乡土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成林.并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制定了封禁、封调、封改、封造4项经营技术模式,以期模拟恒续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本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示范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深入认识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恢复和驱动机制。【方法】以太岳山地区皆伐后形成的30、80和150年生次生辽东栎林为对象,于2015年6月每个林型设置为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个,合计60个,用直径10 cm土钻采集0~10 cm表层土样,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在辽东栎林自然恢复过程中,随演替阶段进行,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而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没有明显变化。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80年生中龄林显著低于30年生幼龄林,而在150年生老龄林和80年生中龄林间却无显著差异。基于weighted Uni 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基于OTU水平的Bray-Curtis相似性进一步证明,幼龄林与老龄林的平均细菌群落相似性为37. 9%,中龄林与老龄林的相似性增加到47. 2%,表明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逐渐向老龄林恢复的趋势。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呈递减趋势,幼龄林的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显著高于老龄林,而中龄林和老龄林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Chao1指数和种系型多度则表现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间差异不显著,老龄林则显著降低。方差分解表明,皆伐后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碳、土壤总氮和有效氮含量等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土壤碳和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20. 2%和26. 3%,未解释的部分为43. 4%。【结论】皆伐后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幼龄林和老龄林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最大,中龄林细菌群落结构与老龄林相似。土壤细菌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幼龄林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老龄林,中林龄多样性则更加接近老龄林水平。这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省低丘红壤5种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及理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园地制宜的应用了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遵循依靠科技,适地适树,充分利用乡土种为主的种质资源,考虑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原则.总结出自然封育和人工重建是江西低丘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两种基本途径.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并辅以现代营林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措施是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重建低丘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退化天然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自然林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了系统的讨论,根据四川盆周山地退化常绿阔叶天然林的特点,编制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林近自然林经营方案,并开展了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的试验。  相似文献   

10.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  相似文献   

11.
恢复生态学是当前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国际前沿学科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的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之一。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主要介绍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它在防护林、弃耕地、矿山废弃地、河流生态系统中几个具体的实例应用。阐述了恢复生态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时期的特征。简单概括了目前我国在恢复生态学方面的进展,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森林景观恢复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和采用的生态恢复理念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森林景观恢复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工作。由于对森林景观恢复的基本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经常有人将其等同于森林恢复、恢复大面积森林、生态恢复等。国内外的案例表明,未能遵循森林景观恢复的应用原则甚至经常导致相关恢复项目的重大缺陷或失败。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森林景观恢复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原则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和探究。文中介绍了森林景观恢复具有过程性、致力于恢复生态完整性、谋求增进人类福祉和在景观尺度上实施4个基本特征。同时,基于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并详细阐释了森林景观恢复的8个应用原则,即注重景观、恢复生态功能、多重效益并重、多种技术措施平衡、相关利益方参与、因地制宜、避免减少天然林、循序渐进。通过对上述特征和原则的分析和探究,期望对我国森林景观恢复的相关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森林景观恢复理念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Forests planted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or conserv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rrington  Constance A. 《New Forests》1999,17(1-3):175-190
Although the phrase, planting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is of recent origin, many of the earliest large-scale tree plantings were made for what we now refer to as restoration or conservation goals. Forest restoration activities may be needed when ecosystems are disturbed by either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forces. Disturbances can impact (1)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e.g., plant and animal composition, soil pools, and atmospheric pools), (2) ecosystem processes, i.e., interactions among basic components, or (3) both components and processes. Early efforts at restoration or site rehabilitation focused primarily on reducing off-site impacts, such as sediment introduced into streams from ecosystems that had been severely disturbed. More recent restoration programs include ecosystems in which only some of the components are missing or some of the processes have been impacted. Restoration activities can begin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sturbance has ended. Although 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s can include many activities, planting is almost always a key component.When planning an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 land managers need to be aware that commonly used plant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s may need to be altered to meet project objectives. Some systems may have been so severely impacted that ameliorative activities, e.g., fertilization, liming, land contouring, and microsite preparation, will be necessary prior to planting. Managers may also need to take special measures to reduce herbivory, control competing vegetation, or reduce physical damage from wind or sun. Choice of species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 Desired species may not grow well on degraded sites, may need a nurse species to become established, or may not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harvest a short-term crop to reduce restoration costs. New methods may need to be developed for projects that require underplanting or interplanting. The end result of restoration should be an ecosystem with the same level of heterogeneity inherent in an undisturbed system; thus, managers should consider how pre- and postplanting activities will affect system variability.A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s has increased, so has our expectation that restored ecosystems have the same components and function in the same manner as do undisturbed systems. These expectations require that land managers have more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than was considered necessary previously. In the absence of more pertinent information, we can prescribe restor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results from related ecosystems or 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dditional research, careful monitoring,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are critical to our long-term success.  相似文献   

14.
针对鼎湖湾水禽栖息地存在排水造田、水源污染、补水不足、自然植被退化等问题,制定了恢复目标值,设计了退耕还湿、污染控制、引水补水、植被重建和科研监测等生态工程内容,对水禽栖息地进行结构和功能恢复研究。通过计算表明,第一年需要不间断补水,可使恢复区平均水深达到149.11mm,第二年开始采取间歇性补水,以维持恢复区的水文环境和水周期。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云南香格里拉旅游业快速发展,而森林植被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矛盾,为建设多功能相互结合、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分析研究待恢复林地的形成及分布特点以及森林植被恢复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提出了香格里拉实施森林景观建设的内容框架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西药湖湿地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禽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也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重点.作者在分析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药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思路和建设目标,并具体规划了以下项目进行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一定规模的退耕还湿;水文联系与恢复重建;外源污染的控制和水质保育;水禽栖息地的严格保护与保育;水禽栖息地恢复与重建工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投食点建设;湿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科研、监测工程.  相似文献   

17.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等产生的影响,认为林木受灾、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土壤生态系统受损等雪灾引发的生态问题影响巨大而长远。探讨了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开展植被与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监测与调查,受损生境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植物物种的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完善,以及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  相似文献   

18.
常华  乔建哲  冯海云 《绿色大世界》2012,(6):146-148,150
指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湿地领域研究的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湿地恢复的工程实践中使用的技术方法,以天津市北大港湿地为实证,应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对北大港湿地减少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据湿地恢复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技术,为湿地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恢复方式及时间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皆伐后人工和天然恢复15 a及30 a群落的调查,并以原始林群落为对照,对比分析了恢复方式和恢复时间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方式对科、属、物种、乔木、灌木、藤本等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情况无显著影响,而恢复时间则具有显著的影响。科、属、物种、乔木及灌木物种丰富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所有群落物种丰富度均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增加而呈现倒"J"型分布,多度则随径级增加呈现偏峰曲线,而随高度级的增加呈现倒"J"型分布。恢复方式和恢复时间与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表明:恢复时间与多数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恢复方式则仅与藤本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与恢复方式相比,恢复时间是影响该地区恢复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