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的立地及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不同,30年生时林分蓄积相近的但初植密度不同的样地,初植密度越大小径材出材率越高,大径材出材率越低。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南亚热带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发育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6 a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杉木人工林总蓄积、活立木蓄积动态变化。[结果]初植密度与立地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与总蓄积一致。中幼龄阶段林分总蓄积与初植密度和立地正相关,初植密度愈高,立地指数愈大,林分蓄积生长量愈大;但15 a后中等密度林分总蓄积最大。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高峰随密度增大而愈早;平均生长达高峰后下降,密度越大下降越早、下降趋势越明显;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大多分别在10、14 a达到高峰,林分蓄积生长率降到3%时林龄为19~25 a。[结论]随初植密度增大,立地指数对林分总蓄积的影响程度减弱。若以蓄积生长量最大为培育目标,16指数级以C密度为最适宜造林密度。南亚热带杉木林首次间伐、最后间伐、主伐时间分别为10、14、25 a;主伐林龄不宜早于19 a,且初植密度愈低主伐林龄更晚,A、B密度林分的主伐林龄可推迟到25 a。  相似文献   

4.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p=0.000 4;r=0.926 1,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雪峰山区杉木大径材培育立地及密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针对16、18、20立地指数的林地,开展保留300、525、750、975、1 200、1 500、2 400株·hm~(-2)(CK)的密度控制试验。31年生林分统计结果表明:含间伐木在内,不同立地指数间、不同保留密度间,大径材株数占造林株数百分比与占现立木株数百分比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择伐林分各径阶株数百分比呈小径材偏多、特大径材偏少的非对称抛物线分布,对照林分呈正态分布。综合考虑大径材比例和木材总产量,16立地指数的林地适宜保留1 200~1 500株·hm~(-2),收获大径材材积444.2~453.3m~3·hm~(-2),总材积693.6~696.8 m~3·hm~(-2);18立地指数的林地适宜保留975~1 200株.hm~(-2),收获大径材材积603.9~610.7 m~3·hm~(-2),总材积831.0~859.8 m~3·hm~(-2);20立地指数的林地适宜保留750~975株·hm~(-2),收获大径材材积649.7~685.2 m~3·hm~(-2),总材积879.2~918.3 m~3·hm~(-2)。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相似文献   

8.
杉木高密度造林林分生长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邵武卫闽林场南际工区10000株·hm^-2高密度造林杉木速生丰产林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对林分树高、胸径及蓄积等生长因子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杉木小径材的培育和经营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杉木高密度造林林分平均胸径速生期为5~8a,平均树高速生期为3~5a;林分单位蓄积平均生长量在14a时达到最大值,即林分数量成熟龄为14a,为培育小径材,建议12~15a即进行主伐。  相似文献   

9.
以19、21年生不同种植密度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和采脂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胸径、保存率出现下降趋势,而材积、林分内小径级的株数不断增加,小径材出材量比例增大。随着树龄的增加,各密度林分保存率下降,而其它林分生长指标均上升;19年生时密度与树高差异不显著,但21年生时不同密度的林分树高差异显著。采脂试验表明,密度越大,单株产脂量越小,但单位面积产脂总量越高,1 080株/hm2和1 680株/hm22种密度采脂前后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材积与胸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树高的相关性较低。综合分析表明,2 520株/hm2可培育较多的中小径材,1 080株/hm2和1 320株/hm22种密度适用于培育湿地松大、中径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混交林木荷大径材培育技术薄弱、林地产值低等问题,开展间伐试验,分析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的间伐强度,为木荷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6年生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株数比例进行弱度间伐(15%)、中度Ⅰ间伐(30%)、中度Ⅱ间伐(35%)和强度间伐(60%)及对照(未间伐)5种强度抚育间伐,比较不同强度间伐木荷和杉木胸径、树高、蓄积量和直径结构特征,探讨其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结果](1)间伐6 a后,不同间伐处理均促进木荷和杉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中度Ⅱ间伐处理木荷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最快,两者分别比对照高28.5%和78.2%,其增长量分别较对照高243.9%和326.7%,杉木除强度间伐胸径生长量略高于木荷外,各强度间伐的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小于木荷对应指标值。(2)由于间伐减少了树木株数,林分蓄积量和杉木蓄积量有所降低,但木荷蓄积量明显增加。中度Ⅱ间伐、中度Ⅰ间伐和弱度间伐时木荷蓄积量分别为对照的132.3%、112.5%和139.8%。(3)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木荷与杉木的径阶分布峰值所在的径阶依次向高径阶方向进级,中度Ⅱ间伐木荷直径分布左偏、尖峭,中大径阶木荷株数多且分布集中,能有效实现大径级材种的培育目标。[结论]对密度较高的中龄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适宜采用强度间伐措施,即间伐强度35%左右,林木密度1 780株·hm~(-2)(木荷杉木株数比约为1:2),在保持林分蓄积量不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木荷胸径、单株材积快速增长,以实现木荷大径材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丝栗栲林生长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邵武市洪墩采育场,调查丝栗栲林标地10块,做平均木、树干解析木9株,杉木人工林标地2块,研究丝栗栲的生长与生产力,结果表明:丝栗栲林的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胸径20a前生长最快;树高16a前生长最快;材积36a时尚未有下降的趋势。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量达高峰后,则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胸径生长高峰,好立地12a,中、劣立地15a;树高生长高峰,好立地10a,中立地8a,劣立地12a;材积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好、劣立地36a时仍未下降,中立地34a时生长量最大。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量达高峰后,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生长高峰出现的年龄,好立地28a,中立地22a,劣立地26a。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丝栗栲林的蓄积量比杉木人工林低,但乔木层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项试验共分2个部分.(1)造林密度试验,小区面积为600 m2,5个处理,即1 667株.hm-2(A)、3 333株.hm-2(B)、4~983株.hm-2(C)、6 633株.hm-2(D)、9967株.hm-2(E);(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0.5为标准进行间伐,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1)造林密度试验,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优势高9a、平均高6 a、平均胸径5 a,密度间差异已达显著性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年龄增加而递增,5~7 a,密度间差异显著,8~18a,只有A密度与E、D密度差异显著;枝下高随密度、年龄的增加而递增,12~a后,C、D、E密度间的差异很小;冠幅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9~10a后,各密度则随年龄增加而缓慢递减.(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同一指数级,间伐后的林分与其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其优势高、平均高差异不明显;立木蓄积前者小于后者;总蓄积(立木蓄积+间伐蓄积)前者大于后者;同一指数级,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林分的蓄积百分比,初植密度大的大于初植密度小的;指数级不同,而初植密度相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总蓄积百分比,高指数级的比值大于低指数级的比值.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土石山区油松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林分密度对土石山区油松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大青山南坡4种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室内浸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以及持水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厚度范围为1.94~3.85 cm,枯落物储量范围为8.49~19.94 t·hm^-2,厚度与储量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4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3.82~45.81 t·hm^-2,大小顺序为2564株·hm^-2>3189株·hm^-2>1828株·hm^-2>1473株·hm^-2;最大持水率范围为225.11%~287.16%,大小依次为1473株·hm^-2>1828株·hm^-2>2564株·hm^-2>3189株·hm^-2;(3)不同林分密度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W=aln(t)+b;枯落物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ktn。综上所述,密度为2564株·hm^-2的油松林,其枯落物持水特性表现最好,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建议在相似立地条件下,油松林营建应向此范围调控。  相似文献   

14.
杉木、拟赤杨混交对杉木持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但近 2 0a来因不合理的栽培制度如炼山、大面积纯林经营、连栽等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地力衰退、林分稳定性下降 ,严重影响杉木人工林的持续经营[1 ,2 ] 。在认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人为措施促进自然趋同 ,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针阔混交林 ,可形成具有地带性群落特点的稳定性强、产量高的人工林 [3,4]。近来南方各地开始大力营造杉阔混交林 ,并开展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产力及混交改善微生态环境等相关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效 [5~ 9] 。本文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期的木材产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立地指数的不同将长白落叶松林地分为7个立地等级(立地Ⅰ~Ⅶ),结合其营林技术规程选择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3 300株/hm2和4 400株/hm2等不同类型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作为评估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该不同类型林分在各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的密度定量管理模型,根据此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木材收获量,为其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中幼林低密度控制及深抚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刚盈  罗云伍 《林业科学》1993,29(4):373-378
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缺乏,从而普遍采用低密度控制,即加大造林株行距,加大疏伐强度、减少疏伐次数,以提高林分质量,提前获得收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生产中通常采用多次下层间伐方式。本文对杉木中幼林一次性间伐的合理保留密度即主伐密度以及深抚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一、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Ⅰ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地理坐标为114°36’E、27°42’N,地处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海拔130-220m,属丘陵山地。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厚度为80-150cm,腐殖质层(A+AB)厚度约为25cm。土壤容重为1.2(g/cm~3)左右,pH值为4.4-4.8,有机质含量约为2.5%。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年均降雨量1590.9mm,降雨量集中分布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5%,年均蒸发量1503.8mm,相对湿度80%,1月平均最低温度-5.3℃,无霜期270天左右。主要林下植被为:杜茎  相似文献   

17.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良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种苗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选用良种造林是实现林木速生、丰产、优质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江西铜鼓、永丰、德兴3个杉木主要造林区1987~1991年营造的杉木速生丰产林进行良种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营条件下,由种源到优良种源中的优良无性系造林具有种质的叠加效应,其叠加效应在胸径和材积生长上表现尤为突出,优良种源培育大径材比普通种源材积生长要提高30%左右,而用优良种源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培育大径材,在种源的基础上又要提高20%以上,且林分大径木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椽材阶段林木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学勤  吕赞韶 《林业科学》1993,29(5):472-476
油松是山西太行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现有人工林16.2万ha,由于造林密度不够合理,不少地方成林不成材。确定适宜造林密度的标准和方法是较多的,从太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需求一定数量小径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林分第一次间伐时,大部分间伐木能达到小径材(椽材)标准的密度,是较为适宜的密度,可获得较好的造林经济效益,“七五”期间,我们对太行山西侧的油松人工林密度进行了调查总结。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