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该文以紫叶李休眠枝条、芽为试材,进行低温胁迫,对其抗寒生理进行研究。通过电解质渗出率与logisitic方程拟合,得出不同器官半致死温度LT_(50),休眠芽为-11.26℃、枝条为-21.04℃。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前期增加,达到一定低温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紫叶李休眠枝条、芽为试材,进行低温胁迫,对其抗寒生理进行研究。通过电解质渗出率与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不同器官半致死温度LT_(50),体眠芽为-11.26℃、枝条为-21.04℃。低温胁迫下,SOD酶活性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变化,到-40℃活性骤然降低。  相似文献   

3.
持续低温对彩叶树木枝条内渗透物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4种彩叶树木在-20℃低温持续胁迫下离体枝条内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为揭示离体枝条生理特性和判断树木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处于深休眠的紫叶矮樱,美国红栌,鸡爪槭,元宝枫为试材,离体枝条在保水条件下,使用冰箱提供-20℃低温胁迫,3次重复。结果表明:4种彩叶树木枝条内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升高的变化,升高幅度分别达到93.56%,162.45%,114.95%,57.19%;美国红栌枝条内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余3个树种表现出一直升高的变化,试验末期含量显著高于第3天;紫叶矮樱和鸡爪槭试验期间游离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美国红栌和元宝枫第15天含量显著高于第3天。综合分析认为,彩叶树木离体枝条在-20℃低温胁迫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紫叶矮樱抗寒性略高于其他3个树种。  相似文献   

4.
以晋RS-1系、晋RS-2系、晋RS-3系核桃砧木及中林1号早实核桃1年生枝条为材料,通过设置0℃,-10℃,-20℃,-30℃,-40℃5个温度梯度,研究低温胁迫对4个参试品种核桃1年生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参试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温度降低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不同品种间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不同,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40℃,且-10℃~-40℃的4个处理中各品种间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参试核桃细胞中MDA含量随温度降低总体呈增长态势,但不同品种间MDA含量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参试品种SOD活性随温度降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晋RS-1系及晋RS-2系核桃砧木SOD活性最高值出现在-30℃,晋RS-3系砧木及中林1号早实核桃SOD活性最高值出现在-20℃,各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南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无性系"滕选"4号、5号为材料,以北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为对照,采用人工低温胁迫方法,研究抗寒性差异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不同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持续升高;"滕选"4号、5号、北栾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895℃、-18.723℃、-27.549℃;3种栾树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且与对照差异显著;2个选育的南栾无性系"滕选"4号、5号抗寒性低于北栾,但能够在山东省范围内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引进的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等5个山东杏品种1年生枝条进行0℃、-25℃、-30℃、-35℃、-40℃等5个梯度低温和时间交互胁迫处理,测定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等相关的生理指标,以研究经抗寒性锻炼之后的各品种不同胁迫时间和胁迫温度在生理方面对各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 )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 )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5个优质杏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玉杏-41.65℃、红丰-35.33℃、凯特-34.38℃、红太阳-34.06℃、大棚王-31.40℃。抗寒力强弱顺序: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  相似文献   

7.
以紫叶李1a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源激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I从含量在-10~-15℃之间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处理温度降低,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在-15、-30℃达到高峰,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温度前期逐渐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紫叶李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为-20.17℃。以上结果表明在细胞膜受到伤害之前,植物体内各种保护系统已经启动,提高了组织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北京地区引种栽培大果榉的抗寒特性,以垂枝榆为对照,6年生大果榉为试材,选取其一年生休眠枝条分别在5℃(CK)、-10℃、-15℃、-20℃、-25℃、-30℃和-35℃下进行低温处理,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半致死温度(LT_(50));并测定其枝条的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枝条恢复生长后的萌芽率,研究低温胁迫下大果榉休眠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DA、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POD和CAT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恢复生长率鉴定植物抗寒能力的方法易受到植物扦插成活难易程度的影响;相关性最高的抗寒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是MDA和可溶性糖。大果榉和垂枝榆的LT_(50)分别为-33.11℃和-29.83℃,大果榉的抗寒性高于垂枝榆。  相似文献   

9.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10.
核桃1年生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全国范围内不断出现的低温、晚霜等对核桃生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核桃栽培中普遍存在的新梢冻害现象,通过电导法和人工诱导法,对核桃1年生枝条的抗寒性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枝条上各器官抗寒力表现为:木质部叶芽花芽;芽体的抗寒力在早、晚实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龄树枝条活性在-20℃低温时开始发生改变;不同低温伤害下早、晚实品种成龄树的枝条反应各有差异,-30℃时差异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对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低温胁迫过程中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设6个温度胁迫梯度(-15、-20、-25、-30、-35、-40℃),处理9个蓝靛果忍冬品种的1年生枝条(蓝鸟、伊利亚特、炭火、谢丽娜、加洛奇卡、落火炭、别列里、蓝纺锤及阿索里),研究品种间在不同温度下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温降至-15~-25℃时,蓝纺锤和落火炭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加洛奇卡和落火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落火炭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在气温降至-30~-40℃时,落火炭、谢丽娜和别列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伊利亚特、加洛奇卡和落火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蓝纺锤、伊利亚特和落火炭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在新疆最低气温条件下(北疆气温在-33~-41℃,南疆气温在-19.4~-32.9℃),落火炭更适宜种植于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前期筛选出的6个文冠果株系一年生枝条为研究材料,通过观测人工低温胁迫下的电导率、半致死温度(LT 50)、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蛋白含量(TP)、脯氨酸含量(PRO)、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规律(POD),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抗寒性强的文冠果株系。结果表明:6个文冠果株系半致死温度为-2.64~-13.27℃,其中‘株系2’的半致死温度最高为-2.64℃,‘BD特异’半致死温度最低为-13.27℃。低温胁迫下文冠果株系枝条内的丙二醛含量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上升,在达到半致死温度之前,枝条内丙二醛的含量上升较缓慢;当低于半致死温度之后,枝条丙二醛的含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大幅增加。‘BD特异’各温度下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文冠果6个株系相对隶属函数值的大小顺序为:‘BD特异’‘株系2’‘G 27’‘建2’‘G 13’‘BD 12’。结合半致死温度及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结果和形态学指标适应性评价,筛选出‘BD特异’这个株系在物候期、形态学指标、抗寒性各个方面均表现很好。研究结果为综合评价其是否适应在石河子地区进一步进行种植和深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温胁迫对三种园林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安息香锦带(Weigela Styriaca),金亮锦带(Weigela florida Goldrush),邱园蓝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 Kew Blue)三种植物的当年生枝条为试材,进行不同梯度的人工低温胁迫。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大,S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总体趋势是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锦带抗寒性明显大于莸,而金亮锦带的抗寒性要优于安息香锦带。  相似文献   

14.
Treated by freezing,1-year-old dormant branches of four Parthenocissus species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 to determine the electro-conductivities.According to Logistic equation fitting,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s and freezing tolerance of the examined species were ranked as: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16.63 ℃),P.tricuspidata(-10.78 ℃),P.laetecirens(-10.29 ℃),and P.henryana(-7.72 ℃).By comparing sever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incl...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扁桃花蕾的低温应激反应机制,以鹰咀扁桃大蕾期花蕾为试验材料,对花蕾进行4、-2、-4和-6℃低温处理,每6 h取样1次,观测24 h内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变化,分析比较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及抗寒性。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时间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糖/总糖值先升高后降低。花药、花瓣和花萼在-2℃处理下24 h、-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即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鳞片在-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才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抗寒性由弱到强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  相似文献   

16.
以19年生实生银杏为研究对象,每木检尺,研究了银杏树冠的结构因子一级侧枝的层性、数量和基径对主干直径和干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银杏主干上一级侧枝分布的层性和不均衡,导致了主干不同部位生长量分配的差异,表现为随着树冠高度的增加,一级枝数量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呈现“一年小一年大”的波动式变化;一级侧枝层的层间距在0.58~0.82m之间;某层侧枝数量少时,该层上方的层间距较大,反之亦然。(2)树冠上不同层次的一级侧枝及其数量和基径的差异引起主干直径与材积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树干形质发生变化,表现为一级侧枝的基径随着树冠的高度增加呈现“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树冠中部的一级侧枝的基径较大;每一轮的侧枝使该层侧枝上部的主干不同程度地变细。随着一级侧枝层的上移,侧枝层使胸高形率呈现缩小的变化趋势。一级侧枝直径生长影响着主干上下部直径增量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分配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3种不同土壤含水率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的淡竹进行取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个体(全株)和构件水平(叶、枝、秆、蔸、鞭、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 1)在个体水平,从连续土、半连续土到零星土,随着土壤含水率下降,淡竹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零星土生境值(3.32%±0.20%)显著高于连续土生境值(2.52%±0.17%)(P<0.05),NSC和淀粉浓度先降后升,半连续土生境值均显著低于零星土生境值(P<0.05);2)在构件水平,3种土壤生境淡竹叶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高,枝和根次之,秆、蔸和鞭相对较低;3)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淡竹根中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增加幅度大于其他构件,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生境增幅分别为74.29%和39.35%;叶、根等生理活性高的构件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增加,相比连续土生境,在零星土生境叶、根分别增加71.26%、50.61%,而秆、蔸、鞭等贮存的构件分配比例均减少。【结论】淡竹通过调节个体和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来适应干旱胁迫,构件水平的NSC调节行为比个体水平能更深入反映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