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北京山区25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0年生油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建立了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单木材积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指数都在0.9以上;以样地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材料确定40年生优势木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单木材积逐渐减小;北京山区40年生油松人工林密度应控制在1 500株/hm2以下;明确了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油松人工林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山、阴坡、有效土层厚度(A+B层)45cm以上。  相似文献   

2.
腾冲县秃杉人工林立地条件与林分生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样地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等立地因子下的秃杉人工林树高、胸径平均生长量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土壤厚度对秃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秃杉人工林林分生长的最主要立地因子为坡位、坡向和土壤厚度;秃杉最适生的立地条件为坡下部、阴坡、土壤深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在不同坡位上的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冠幅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人工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平均胸径生长和平均树高生长均表现为:上坡位与中坡位无显著差异,上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中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坡位间冠幅生长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木荷造林成效,探索影响木荷生长的地形因子,在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对不同地形条件下木荷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3 a后,不同坡位标准地中木荷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下坡位标准地的木荷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为3.11 cm、4.44 m和2.50 m。同处山脊的标准地,造林4 a后,东北坡的木荷在胸径生长方面表现最佳,平均胸径为5.29 cm;东南坡的木荷在树高和冠幅生长方面表现最佳,平均树高可达6.75 m、平均冠幅可达4.54 m;西北坡的木荷生长情况相对较差。在坡向和造林苗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造林2 a后,位于山谷标准地的木荷长势明显好于山脊标准地上的木荷,但两者在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此外,在山谷地带,南坡标准地上营造木荷较西南坡向标准地上的木荷长势更好,造林2 a后,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可达2.96 cm、3.14 m和2.14 m;在山脊地带,南坡较北坡更有利于木荷胸径和冠幅生长,但在树高生长方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1、22年生的闽中湿地松人工林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位、表土层厚度对优势木树高有显著影响,但对林分平均树高无显著影响;坡向(阴、阳坡)对平均胸径存在显著差异,且阳坡明显优于阴坡。不同经营密度的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且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在合理密度范围内,单株胸径、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少,但蓄积量却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西中南部丘陵山地尾巨桉无性系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为尾巨桉纸浆原料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调查1~1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20 m×20 m的样地94块,采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林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通过层次聚类、降趋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划分尾巨桉人工林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广西中南部立地质量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密度、坡位和腐残质层厚度;采用坡度、土壤类型和土层厚度3个主导立地因子的组合,划分为11个立地类型,并依据基准年龄6年时的优势木高将其分为Ⅰ~Ⅲ地位级,3个地位级的林分蓄积量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分别是9、8、7年;Ⅰ地位级为坡度小、赤红壤或砖红壤、土层深厚的高质量立地,基准年龄6年时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和年均蓄积量分别为22.6 m,14.3 cm和32.09 m~3·hm~(-2)a~(-1);Ⅱ地位级为缓坡、砖红壤或红壤、土层厚度中等的立地,基准年龄6年时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年均蓄积量分别为19.1 m,12.7 cm和21.39m~3·hm~(-2)a~(-1);Ⅲ地位级为斜坡或陡坡、红壤或黄壤、土层浅薄质量低的立地,基准年龄6年时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年均蓄积量分别为16.7 m,10.4 cm和12.54 m~3·hm~(-2)a~(-1);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与土壤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硼及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 H值、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在适地适树、科学营林的原则下,在营造广西中南部丘陵山地尾巨桉人工林时,应重视立地类型的划分,针对不同地位级的林地应采取测土配方施肥,适当增施氮、磷、钾和硼肥,可显著提高林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松针褐斑病发生程度(发病率、感病指数)与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林分状态(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松针褐斑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林龄>坡向>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对感病指数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坡向>平均胸径>林龄>平均树高;对发生程度总的影响大小序列为坡度>坡位>坡向>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坡地条件木荷人工林的生长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资源管理》2015,(5):70-75
对不同坡向、坡位之间18a生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人工林进行生长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坡位的木荷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有极显著差异;阳坡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9.17cm,树高均值为8.10m,单株材积均值为0.031 617m3;阴坡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8.84cm,树高均值为7.83m,单株材积均值为0.027 923m3;阳坡或阴坡下坡位的各生长指标均值均分别超过中坡位,中坡位均分别超过上坡位;阳坡生长优于阴坡;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不同坡向之间的冠幅和活枝下高均有极显著差异,死枝下高(P>0.05)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之间的冠幅、活枝下高、死枝下高均有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分别与活枝下高、死枝下高及冠幅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林分生长力的强弱与其自然整枝能力的强弱关系密切。3)由不同坡向的不同坡位DBH/H值可知,木荷林的生长随坡位的上升均表现出树高生长逐渐替代径向生长;郁闭的木荷林分,受到干扰较少,仅产生少量萌枝,表明萌枝的产生与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各立地因子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地位指数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筛选主导立地因子,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因子贡献率大小顺序为:坡度海拔坡位土层厚度坡向。根据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采用海拔高度划分立地类型区;采用坡位划分立地类型组;采用坡度和土壤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将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划分24个立地类型,同时对小陇山林区现有油松人工林林地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坡地(0~5°)、阳陡坡底(26~35°)、阳陡坡中、坡顶、阴陡坡中、阴陡坡底)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变化,为区域人工林抚育和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阳陡坡底樟子松平均株高、胸径、冠幅最大,分别为2.14 m、25.05 mm、108.65 cm;②各立地条件下樟子松节间直径与节间距呈显著负相关(-0.56≤R≤-0.28),节间直径由下至上呈递减趋势,节间距表现为:第二、三、四节间距相对较短,第七节间距最长;③阳陡坡底樟子松株高、胸径、冠幅间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均为0.99。各立地条件下樟子松长势表现为:阳陡坡底﹥阴陡坡中﹥阴陡坡底﹥平坡地﹥阳陡坡中﹥坡顶,以坡顶樟子松长势最差,建议加强坡顶樟子松营林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章古台地区的10~60a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的样地进行树龄、胸径、冠幅、枝下高等指标调查、观测,并使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枝下高高度与林龄有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大小与林龄有显著相关性;各生长量两两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且随树龄的增加而增长,立地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延长或缩短这种进程,但不会改变这种趋势。胸径生长量、冠幅大小、枝下高高度随林龄变化的模型分别为y=e0.75+3.212/x、y=-0.085+0.344 x-0.008 x~2、y=e2.942-57.681/x;冠幅和胸径比随林龄变化的模型为y=0.382 73e-0.012 55 x。该研究揭示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及冠幅等指标的生长随林龄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第1代与第2代9年生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中心产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第1代与第2代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进行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第2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2132株.hm-2、13.85 cm、9.91 m、168.94 m3.hm-2、19.54,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1667株.hm-2、14.78 cm、10.88 m、163.53 m3.hm-2、20.86;第2代杉木林分平均树高和地位指数显著低于第1代,但蓄积量没有显著差异。第2代杉木林分的地位指数与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相比下降了1.32,而与前茬(第1代)杉木林相比仅下降了0.59,第2代杉木林地土壤性质与第1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杉木良种造林可延缓第2代杉木林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下马尾松及格木生长量差异,探讨马尾松与格木混交的适宜模式,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凭祥5年生马尾松和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和格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的差异,探寻马尾松格木混交合理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结果】1)不同混交模式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处理a和CK3林分平均胸径最大,均为5.9 cm,CK3林分平均树高、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大,分别为4.9、2.4和2.7 m。CK3的单株材积最大为0.0082 m3,处理c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最小,分别为5.0 cm、4.1 m和0.0051 m3,同时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小,分别为2.0 m和2.1 m。2)不同混交模式格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CK2林分平均胸径最大为5.1 cm,最小为处理c的4.1 cm。处理a和CK1林分平均树高最高,均为4.8 m,处理c树高最低为4.0 m。处理a、处理b和CK2上下冠幅最大,均为2.4 m,处理c上下冠幅最小为2.0 m,CK1左右冠幅最大为2.8 m,处理c左右冠幅最小为2.1 m。CK2格木单株材积最大为0.0058 m3,处理c单株材积最小为0.0035 m3。3)不同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不影响径级数量的分布规律,各处理及对照中马尾松和格木的径级均呈正态分布。【结论】马尾松与格木幼林4种混交模式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优,其次为马尾松+格木(4:1)行状混交,生长表现最差为马尾松+格木(210丛·hm^-2)。综合考虑,以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为经营目标,早期应选择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模式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坡位7年生杉木纯林生长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坡位对杉木纯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以胸径和树高差异最为显著,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0.59 cm,高出中坡位的11.6%,高出上坡位的20.0%;下坡位林分平均树高为7.25 m,高出中坡位的16.7%,高出上坡位的25.4%。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要远远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的,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高出上坡位的75.1%,中坡位的44.8%。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沙县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平均密度、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15株.hm-2、25.54 m、30.2 cm和672.76 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73.58 t.hm-2和471.22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6.45%)>根(16.91%)>枝(16.64%);枝主要分布在12 m以上;与杉木相比,杂种马褂木生长较快,材积数量成熟龄短(18 a)。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