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6月在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观察并拍摄到一群褐翅燕鸥,属广西鸟类新记录种。对该物种的分类、分布及种群状况进行了记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饲养方式,首次对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成虫日节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会泽新松叶蜂羽化成虫中雌虫数量占优势,羽化率73. 17%,被寄生率12. 17%;成虫羽化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羽化高峰期在11∶00—13∶00,其间羽化数量占羽化总数的71%;交配行为日节律明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00,12∶00时最高,达到25%;产卵行为从7∶00开始增加,在13∶00—15∶00处于高峰,13∶00时最高,达到32. 5%。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静息行为,其次为移动行为和产卵行为,最小的是交配行为;移动行为主要在白天进行,高峰出现在11∶00—13∶00,夜间成虫基本不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3.
遗鸥     
正遗鸥是至目前最晚被发现的鸥类,1927年最初发现,1970年命名,称为"被人类遗忘的鸥类",遗鸥是我省境内17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之一。目前,全世界遗鸥数量约1.2万只,我省康保县有近7000余只,占60%左右,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遗鸥繁殖地。2017年,康保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遗鸥之乡"  相似文献   

4.
野外采集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3龄及以上老熟幼虫或茧在室温(25±1)℃、光周期L∶D=14∶10(光期6∶00—20∶00,暗期20∶00—6∶00)、空气相对湿度RH=75%±10%的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 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6 d的光期,13 d为羽化高峰,光期3~7 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 5~9 h(13∶30—15∶00),高峰期出现在光期8. 5 h(14∶30),雌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前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交尾后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5粒。  相似文献   

5.
正黑脸琵鹭,扁平的长嘴和琵琶极为相似,天生带有乐器般的优雅。辽宁庄河的石城岛是它们在中国唯一繁殖地,江苏盐城和浙江杭州湾是它们的重要停歇地,台湾曾文溪口是它们的最大越冬地。每年夏季有数十种海鸟在辽宁庄河石城岛繁衍生息。岛上栖息着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黑尾鸥等30余种珍稀鸟类,形成了罕见的鸟岛奇观。摄影/王征吉  相似文献   

6.
《森林与人类》2020,(2):128-137
海鸟是加拿大博纳旺蒂尔岛绝对的"岛主"。除了著名的北鲣鸟,来这里营造爱巢、孕育希望的,还有数量众多的三趾鸥、崖海鸦等海鸟。加拿大魁北克东部的博纳旺蒂尔岛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鸟繁殖地。这座面积不到4.2平方千米的小岛,每年都会云集数十万只海鸟。美丽优雅的北鲣鸟是北大西洋最大的海鸟,它们在博纳旺蒂尔岛的数量超过10万只。  相似文献   

7.
水禽是扎龙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监测扎龙保护区鸟类的动态变化,2011年3—5月,我们对湿地内迁徙水禽和繁殖水禽的数量和种类等做了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扎龙湿地春季迁徙水禽35种,繁殖水禽46种;迁徙时间从3月中旬持续到5月上旬;扎龙湿地实施补水后,繁殖鹤类的数量较补水前显著增多;与以往的监测数据比较,黑翅长脚鹬等鹬类和白翅浮鸥、须浮鸥等鸥类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黑水鸡、骨顶鸡以及苍鹭、草鹭等水禽的数量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遗鸥的主要繁殖地鄂尔多斯市的泊尔江海子做样方调查,并对周边地区的湖泊及锡林郭勒里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里草原区的湖泊进行补点考察,基本查清了遗鸥的分布范围、集中分布点及繁殖地。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遗鸥栖息地选择模式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掌握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以区域内81处参与整合优化工作的自然保护地的基本信息为依据,使用空间叠置分析、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分析4种方法,得出西藏自治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共有27处自然保护地以不同方式存在空间交叉重叠,交叉重叠率33.33%;空间分布形态呈东西分布,中心—边缘组团特征显著;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按类型分自然保护区占据首位,各重叠类型分布不均衡,按级别分以国家级保护地为主,具有单一性;区域分布差异大,交叉重叠保护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林芝市,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分布最分散。本次研究结果对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续建立新设立自然保护地科学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沙棘绕实蝇严重危害沙棘果实,使沙棘种植地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其生物学习性,可以为有效监测和控制沙棘绕实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沙棘绕实蝇的羽化、交尾、产卵、化蛹等生物学习性和野外发生动态。[结果]沙棘绕实蝇成虫在野外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到,发生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成虫主要集中在6:00—10:00羽化,羽化量占当日羽化量的81.3%,羽化高峰出现在8:00—9:00;化蛹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00—6:00,尤其是3:00—6:00钻出果实化蛹的幼虫数量较多,与其它时间段有明显差异;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照比较强的时间段,一天当中有两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6:00—17:00,交尾平均持续时长为239±11.86 min;沙棘绕实蝇产卵期沙棘果长径6.65±0.28 mm,宽径5.47±0.40 mm,一果只产一卵。[结论]沙棘绕实蝇在内蒙古磴口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钻蛀果实,蛹隐藏在地下,成虫期较短,防治工作应集中在成虫期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定更好的区域性保护策略,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对研究区域生境具有选择性,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也有所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其它雉类相比,红腹锦鸡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范围最广,限制其进行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和森林起源类型。具体表现为:主要活动于海拔1 200~2 000m的范围内,不利用海拔高于2 700m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其相对丰度呈递减趋势;在栖息范围内喜欢在人工林及次生林中活动,较少利用天然林;典型的日间活动动物,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活动时段,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相似文献   

12.
对华北徒骇河流域河岸林与非河岸林两种生境下杨树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生境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在8∶00—20∶00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具有明显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在12∶00—16∶00期间达到峰值。河岸林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河岸林。两种生境下,土壤呼吸与大气湿度呈负相关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3、-0.8329,而土壤呼吸与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都是单峰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6、0.7257。回归分析表明,春季人工杨树林的土壤呼吸主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笼养滇南亚种雄性原鸡为试验对象,于2008年5月~2009年5月选用雌性原鸡、傣族鸡、绿耳乌骨鸡、茶花鸡分别与其同笼,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其取食行为、饮水行为及交配行为等进行了日间行为频次观察,对交配行为还运用了全事件取样法,记录该过程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行为细节.结果表明:雄性原鸡日间取食频次高峰期均出现在11∶00~13∶00和17∶00~18∶00;饮水频次高峰期均出现在15∶00~16∶00,其次为11∶30~12∶30和17∶00~17∶30;交配频次高峰期均出现在15∶00~16∶00和11∶00~12∶00.就取食、饮水及交配行为频次以及取食与饮水量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与雌性原鸡、傣族鸡、绿耳乌骨鸡、茶花鸡同笼时.可见,雄性原鸡对伴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嘴鸥在全国的三大繁殖地之一。本文采用野外直数法、样线法,连续开展了保护区境内黑嘴鸥的调查研究。黑嘴鸥主要栖息在近海滩涂和河口区域,繁殖生境一般在地势低洼地、潮间带内;繁殖期从4月下旬持续到7月中旬,1998年至2014年黑嘴鸥繁殖期的数量变化范围为1254~4012只,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黑嘴鸥的保护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改进研究方法、改善繁殖地生境、开展巡护救助措施和普及爱鸟护鸟知识。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泰山风景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地闪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林区雷击火灾风险高值区域。研究表明:泰山风景区年均地闪密度为1.82次/(km~2·a),桃花源景区以东、南天门以北区域属于地闪密度极值区;地闪活动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8月最频繁,4月正闪占比最高,日变化特征为高峰时段14∶00—17∶00和19∶00—21∶00;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11.91 kA,最大地闪强度出现在中天门附近,电流强度达-116.834 kA;南天门、桃花峪、桃花源、天烛峰、巴山林区所在区域雷击火灾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对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曲靖地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当年生幼嫩小球果种子内,卵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在种子内取食约10个月并随种子同步发育,一生仅取食1粒种子,无转移危害习性。成虫在上午6∶00—9∶00和下午12∶00—15∶00羽化最多,雌雄性比为0.9∶1,雌虫平均寿命为7.1 d,雄虫平均寿命为5.2 d。  相似文献   

17.
依据昆明市滇池面山西岸2012—2016年最近5年发生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围绕森林火灾发生月份、时间段、受害树种、降水量、起火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面山西岸森林火灾、火情集中于2—4月,重点发生时间段为11∶00—14∶00、15∶00—18∶00、19∶00—22∶00,占总发生数的96%,受灾面积最大的树种为云南松、栎类和华山松纯林,全年降水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的85%,起火原因以农事、个人违规用火、野外用火最为突出,占比达91%。提出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建设森林生态绿色防火体系,进行森林抚育及预防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黑嘴端凤头燕鸥,一种全球珍稀濒危鸟,种群数量非常稀少,以至于全世界见过这种鸟的鸟类学家至今也就几十人。人类第一次记载黑嘴端凤头燕鸥踪迹是1861年在印尼东部。两年之后的1863年,德国鸟类学家赫尔曼·施勒格尔(Hermann Schlegel)在中国发现了这种没有被命名的鸟,便取拉丁学名Sternabernsteni,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n,英文名直译就是"中华凤头燕  相似文献   

19.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利河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潮河河口是黑嘴鸥三处集中繁殖地。从1998年开始,作者对三处繁殖地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掌握了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广利河口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锐减,由1998年的460只至2007年已无繁殖种群,其原因是滩涂围垦、养殖池灌水利用,繁殖地已丧失。潮河河口是2002年发现的黑嘴鸥繁殖地,2002~2005年间有繁殖种群300只以上,2006年后数量锐减并在2008年无繁殖种群,繁殖地丧失的原因是滩涂围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1998~2006年间有繁殖种群200~330只,2007年后数量镜增,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工程形成黑嘴鸥新的繁殖地,但新繁殖地水位没有有效控制造成黑嘴鸥繁殖数量波动。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研究发现,自然生境由于围垦,黑嘴鸥繁殖地大部分丧失,人工生境虽然被黑嘴鸥繁殖利用但水位控制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2002~2008年间,黑嘴鸥繁殖种群最高数量为839只,最低数量为413只。在环志跟踪中发现,黄河三角洲繁殖黑嘴鸥在日本九洲越冬。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