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麋鹿是我国特有鹿科动物,在古代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麋鹿茸是珍惜名贵中药材,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后由于麋鹿在野外灭绝而逐渐失传.麋鹿茸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和雌二醇,临床实验证明,麋鹿茸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动物营养性衰竭症是由于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综合征,其发病因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长期饲料供给不足,饲料营养成分不全面或动物机体能量消耗增多等引起的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衰竭。瘤胃积食又称急性瘤胃扩张,是反刍动物贪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及其疏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文中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问题根源,结合现阶段政策从健全体制机制、推进规范管理、优化管控边界、开展特许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历史遗留问题疏解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系统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朗乡自然保护区鸟类有17目44科197种。区内鸟类种数占黑龙江省鸟类种数的57.4%,占小兴安岭鸟类种数的77.0%。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8种;按区系类型分,古北种146种,广布种48种,东洋种3种。  相似文献   
5.
根据掌握的海南山鹧鸪分布资料及植被、地形数据,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确定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内物种的调查空白地区和保护空白地区,明确海南山鹧鸪保护格局现状,分析保护空缺。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和南部山地,整个分布区面积为13 900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2 280 km2;仅1 140km2被保护区覆盖,占整个分布区总面积的8.2%。保护空白地区主要分布于海南中北部山地。  相似文献   
6.
麋鹿是我国特有鹿科动物,在古代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麋鹿茸是珍惜名贵中药材,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后由于麋鹿在野外灭绝而逐渐失传。麋鹿茸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和雌二醇,临床实验证明,麋鹿茸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概率场景分析方法分析了木包装携带钻蛀性害虫定殖风险的主要过程,认为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定量化风险评价场景主要有2种,假设携带的钻蛀性害虫为X,场景分析认为其传播并在新的地区定殖主要经历6个关键环节,在对各个环节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计算风险概率的模型,同时,对各个环节的定量化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理解概率场景分析方法,为有害生物定量化风险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定更好的区域性保护策略,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对研究区域生境具有选择性,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也有所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其它雉类相比,红腹锦鸡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范围最广,限制其进行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和森林起源类型。具体表现为:主要活动于海拔1 200~2 000m的范围内,不利用海拔高于2 700m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其相对丰度呈递减趋势;在栖息范围内喜欢在人工林及次生林中活动,较少利用天然林;典型的日间活动动物,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活动时段,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资金机制是国家公园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文中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管理资金机制的构成,包含资金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资金分配;总结其他国家国家公园资金管理现状;探讨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即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借助“互联网+”扶持培育特色品牌主体、鼓励采取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范围广泛的社区参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规划体系是反映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文中在梳理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规划体系存在的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规划并行、质量有待提高、创新性和参与性不强、法律地位和制度保障欠缺等问题,从构建逻辑、框架、如何融入国家规划体系、法治和标准建设等方面,提出我国新型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重构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