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取挂设诱捕器的方法,于2015—2016年调查了南安罗山国有林场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一年有2个较集中的高峰,以5—7月数量居多,10—11月次之。5—7月每月的虫口数量占全年总数量的比例均达20%以上,3个月累计可达80%。10—12月也有少量虫口,3个月累计占全年总数量约10%。根据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情况,对生产上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防治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的发生规律,在大连市林科院水杉林地中搭建观察笼,于2018年4月—2019年10月对观察笼内的松墨天牛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了解松墨天牛各虫期的生活习性。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1年1代,以幼虫越冬,极少数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肾形蛹室化蛹,历时约14 d后成虫羽化,羽化孔为圆形,出孔后沿树干爬行,羽化的松墨天牛成虫雌雄性比为1.15∶1。  相似文献   

3.
2015—2018年在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罗山林场采用林间养虫笼仿野外饲养方法,系统观察松墨天牛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在泉州地区1 a发生2代,部分1 a发生3代。松墨天牛多以高龄幼虫在蛀道中越冬,4月上旬始见成虫,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孔高峰期。第1代幼虫5月下旬可见,6月中旬开始蛀入木质部,7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孔,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出孔高峰期。第2代幼虫最早于8月中旬出现,多数以高龄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有15.2%松墨天牛幼虫可发育为成虫并羽化出孔和交尾产卵,于11月上旬产生第3代越冬幼虫。研究结果可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9~2011年在钦州设立试验点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饲养及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钦州以2年发生3代为主,少数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几乎全年可见幼虫;树皮硬度也是影响成虫产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3年4—10月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地区南部马尾松与松阔次生混交林林中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萧山地区南部松林中1年只发生1代,成虫活动期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2个监测点所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种群个体的雌、雄性比为1.51:1和1.73: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 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分析成虫形态特征;结合“总有效积温定律”和气象数据,推算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世代数;建立24块标准样地,采用“每木检尺法”调查样地内的乔木树种遭受松墨天牛危害情况,同时选取36株危害致死的白皮松进行立木解剖,以明确松墨天牛在寄主树种白皮松上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 ]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鞘翅长、触角长、触角长/体长、胫节长、股节长这5个指标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使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长/体长”作为松墨天牛性别判定的形态指标;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约为1年1代,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中始见期为5月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旬,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盛末期为7月中下旬,终见期为10月上旬;在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径级为2.50~17.50 cm白皮松树,其中幼虫主要分布于树干...  相似文献   

7.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黄山风景区松蛀虫种类、主要松蛀虫成虫活动期、种间种群数量比率和种内种群数量垂直分布比率 ,2 0 0 1年 5种松蛀虫成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不同监测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比率。研究结果表明 ,黄山风景区繁衍着 14种松蛀虫 ,主要松蛀虫有 5种 :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松树皮象。其种群数量比率分别为 6 1.6 %、2 7.0 %、5 .5 %、3.8%和 2 .2 %。松墨天牛成虫最高分布区为海拔 16 5 8m的天海景点 ,海拔 318m的白亭景点种群数量分布比率最高 ,达80 .9% ,诱获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量为 2 5 .3粒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松墨天牛的羽化高峰期,更好地防治松材线虫病,采用在典型样地悬挂诱捕器的方法,于2018年5-10月对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山区典型样地的松墨天牛种群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发现松墨天牛、褐梗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3种蛀干害虫;松墨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6-7月的虫口密度占全年的80%以上,为科学有效地监测松褐天牛的发生规律,预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及时有效地控制其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最佳时段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众多防治单位在松墨天牛羽化盛期利用肿腿蜂进行防治的现状,根据肿腿蜂寄生行为对寄主的要求和松墨天牛发生的特点,初步分析了最适放蜂期的确定因素,提出最适放蜂期为松墨天牛羽化盛期后约1个半月。  相似文献   

11.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12.
松墨天牛种群消长趋势指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1年1代地区,该虫单雌产卵量约100粒,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至成虫羽化脱孔、成虫羽人至产卵在松材线虫病林内的存活率分别为90%、48.34%、71.99%和85.75%,雌雄性比是1.14:1。因而该虫的种群消长趋势指数是14.3。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市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张家界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已基本摸清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其发生规律提出了张家界地区目前松褐天牛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应用不同浓度的绿色威雷稀释液喷施松饵木进行松褐天牛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5%浓度的绿色威雷防治效果最好,株诱杀成虫分别达112.2头、112头,0.5%浓度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对下一代幼虫的控制效果达100%,处理的饵木不需进行清理就能对松褐天牛种群密度起到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应用以0.5%浓度为宜。  相似文献   

15.
对遵义市的松褐天牛进行了镜检、野外观察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遵义1年发生1代,松褐天牛卵孵化期4~10d,最长可达15d,最短2d,幼虫4龄后期进入越冬期,到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  相似文献   

16.
诱捕器引诱松墨天牛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志伟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65-67,126
2002~2004年在厦门市的同安区西山、郭山马尾松纯林设置试验地,采用FJ-MA-02松墨天牛引诱剂对松墨天牛进行引诱。结果表明:4~6月诱虫量占整个诱虫量的83.3%,诱虫高峰期在5月。西山每个诱捕器2002~2004年每年平均分别引诱到60.6头、29.8头和12.2头,平均每667 m2林地引诱到1.9头、0.9头和0.5头。诱虫量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50.8%、59.1%。郭山每个诱捕器分别引诱到47.8头、20.6头和11.5头,平均每667 m2引诱到1.3头、0.5头和0.3头。诱虫量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57.0%、44.2%。说明引诱剂对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控制松墨天牛危害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松墨天牛成虫诱杀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8月在湖北省宜都市采用诱捕器监测和防治松墨天牛,结果表明:最佳诱捕时间为5~6月;马尾松纯林诱捕效果明显优于混交林;诱捕器挂设高度以1.5~2.0m为宜;虫口密度与诱捕效果成正相关。使用诱捕技术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成虫密度。  相似文献   

18.
营林措施对松褐天牛种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地清理、开隔离带、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对压低松褐天牛的危害有明显作用,林地清理虫口密度减退率达91.0%,隔离带可有效阻止松褐天牛的自然扩散,局部林分改造,林分被害率可减少55.7%。  相似文献   

19.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遵义县龙坑镇金鼓实验区的松褐天牛迁飞期2007年至2009年三年的实际观测,以及利用天气预报的预测方法,表明实验林区内的松褐天牛初迁期始算温度为11.7℃,越冬幼虫发育至迁飞期的有效积温为302℃±4.5℃,同时也表明可以利用天气预报来大概预测松褐天牛的迁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