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2.
文山松毛虫幼虫耐饥饿饲养和灯诱试验的结果表明 :文山松毛虫各龄幼虫均有一定的耐饥饿能力 ,且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强 ,但饥饿能显著影响下一代的虫口数量 ;文山松毛虫 5~ 6龄幼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相似文献   

3.
明纹柏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纹柏松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illustratus lajonquiere幼虫危害侧柏、油松和白皮松的针叶。在山西太原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树皮缝隙处越冬。建议灯光诱杀成虫或以毒绳及25%灭幼脲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4.
明纹柏松毛虫Dendrolimussuffuscusillustratuslajonquiere幼虫危害侧柏、油松和白皮松的针叶。在山西太原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树皮缝隙处越冬。建议灯光诱杀成虫或以毒绳及25%灭幼脉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5.
回归分析及 F检验结果表明 ,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量与松毛虫幼虫数量的线性和幂函数相关关系极紧密 ,回归关系高度显著。 t检验结果表明 ,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乘以成虫当年或历年平均产卵量得到的幼虫调查平均数与实际幼虫平均数无显著差异。可以利用调查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量的方法进行虫情调查 ,可靠性达 99%。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对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上树后幼虫、暴食期幼虫和卵期的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经实际验证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查结果基本相符。其方法简便,易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对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上树后幼虫,暴食期幼虫和卵期的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经实际验证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查结果基本相符。其方法简便,易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松毛虫的防治实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质型多角体病毒 (CytoplasmicPolyheddrosisVirus ,简称CPV)感染赤松毛虫的室内试验和林地试验 ,分析研究CPV对松毛虫幼虫、蛹、成虫、卵、子代幼虫的数量不同程度的影响 ,得出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防治林地松毛虫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效果 ,为林区有效防治松毛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食叶害虫幼虫期寄生蜂重寄生蜂观察初报程凤君,张贵有,刘伟杰(吉林省梨树县林业局136500)(吉林省四平市林业局)落叶松(Larl’xsPP.)食叶害虫主要有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天幕毛虫(几b彻c。。aneus...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三年观察研究发现,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在雪松上能正常取食、化蛹、羽化、产卵、孵化而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其生态习性、危害程度及虫态历期同在赤松上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赤松毛虫危害雪松必须自初孵幼虫开始。  相似文献   

12.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99.76%和99.88%。通过6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9222.3cm和8601.3cm,取食天数分别为103天和98天。分析表明:幼虫4龄(含4龄)以前,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15%,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85%以上。故幼虫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阜新地区中龄以上油松林分目视监测赤松毛虫的缺陷,依据赤松毛虫各发育阶段的生活习性与寄主表现,从油松林分色泽变化、初孵幼虫集中取食形成的枯萎丛针数量、大龄幼虫虫粪落地量和新鲜程度、越冬幼虫在树木根际样圆内存活数量判别发生程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监测赤松毛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四株表达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蛋白基因的大肠杆菌对林业主要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杨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幼虫作用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四株菌对上述四种昆虫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而且能显著抑制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应用矮树虫口调查估计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研究毛超旭,王武昂,汤荣堂,严小君,周国法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树冠投影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调查一般均在2~3m高的小树上直接进行。前人曾研究了松毛虫种群数量与马尾松树高、树冠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以单位面...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7.
利用Bt制剂防治落叶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绰源林业局于1992~1994年间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猖獗成灾。由于长期化学防治,不仅松毛虫的抗药性增大,而且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为此,我们于1993~1994年间用Bt制剂进行了防治试验。湖北农科院生物农药厂生产的Btkurstraki亚种血清型H3a3b防效较好,地面防治6~7龄松毛虫(100倍液)在日平均温度16.5℃时,死亡率在80%以上,南开大学生产的Btkanyae亚种血清型H4a4c防治落叶松毛虫3~4龄幼虫、稀释50倍液进行低溶量飞防效果可达75.2%。  相似文献   

18.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84~1991年在浙江省瑞安市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各世代幼虫发育指数进行野外调整记载和统计,并与≥10℃活动积温进行回归分析,预测该虫种群动态的发生期,取得了较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