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秃杉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然沉降法,采集复层混交林内秃杉树冠1.5~1.6m层空气测定含菌量.研究表明,复层林群落具有显著的抑菌功能.与距群落35 m的景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一日中10:00时段抑菌功能最强.4~11月、12月抑菌率达80%以上;以秃杉年生长始期(4月中旬)和第2次生长峰值期(9月中旬)抑菌率最高,达92%以上.春、秋两季典型时段(9:30~10:00)群落空气含菌量分别比对照减少6160个/m3、4377个/m3;初夏(5月中旬)和盛夏(7月中旬)分别减少1874个/m3和2477个/m3.与距群落500~600 m景区出口市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春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9384个/m3,秋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8204个/m3.研究结果为秃杉在景区森林建设中发掘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山陵景区构建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景观保健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桂花树的幼龄耐阴、耐寒生物学特性,在南京中山陵景区构建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的实践表明,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不仅景观效果好、秋季桂花香气四溢,还具有明显的抑菌功能,有益于人身心健康。林内与距群落40 m外空地相比,春季(4月下旬)晴天9:00~10:00,1.6 m层空气细菌菌落数较对照减少3 434~5 242个/m~3,抑菌率达69.32%~84.13%。  相似文献   

3.
中山陵景区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京中山陵景区对构建的9种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测定表明,不同混交林群落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上午10:00时,含有秃杉、香樟和阔瓣含笑的混交林抑菌率达到80%以上;9种不同混交林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减少1 328~1 817个/m3,抑菌率为64.4%~88.3%。下午15:00时,含有阔瓣含笑、乳源木莲、香樟、深山含笑和秃杉的混交林抑菌率也达到80%以上;9种不同混交林空气菌落数减少1 398~1 975个/m3,抑菌率达65.5%~92.7%。  相似文献   

4.
对中山陵景区异龄复层混交景观林抑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复层林群落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与对照相比,上午9:30~10:00空气中细菌菌落数(简称含菌量)减少1 428~9 331 cfu/m3.生长期内4~9月,抑菌率达52.37%~95.62%,抑菌效果以秃杉 松阔、阔瓣含笑 杂阔、乳源木莲 杂阔、香樟 杂阔、香樟 松阔、深山含笑 杂阔、乐昌含笑 杂阔群落较好.苦槠 杂阔、青冈 杂阔群落也有一定的抑菌功能.而桂花 松树(马尾松)、桂花 杂阔等群落抑菌功能则较低.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阔瓣含笑、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香樟,以及金叶含笑叶挥发油对空气中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同时对供试群落抑菌功能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也作了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5.
选择秋季(9月中旬)典型晴朗天气,用自然沉降法采样,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对校园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群落抑菌作用进行日变化的测定,以探索混交林绿化模式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异龄针阔混交林群落能显著抑制空气中细菌含量,上午7:15~下午6:00,空气中菌落数量最大达1 400个/m3,抑菌效果达37%~78%。1d中抑菌有3个较明显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2:00和15:00,抑菌率分别为51%,78%和64%,以12时抑菌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绿化保健型功能树种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秋季晴天下午15:30对校园中的绿化保健型功能树种的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以供试栾树、香樟、龙柏、金银花、紫藤和紫荆结构的林地,各个群落均有良好的抑菌功能。林木群落空气中细菌含量比无林地对照少210.5~965.2个/m3,抑菌率达18.59%~85.25%。林木群落抑菌率大小排序为栾树、香樟>龙柏>金银花>紫藤>紫荆。除紫荆群落抑菌效果为18.59%较差外,其他群落的抑菌效果均高于75%,以栾树、香樟、龙柏最高。研究结果说明该供试林地具有生态保健型功能,为构建校园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苏州植物群落及主要园林树种的抑菌效应,选择苏州市区桐泾公园内香樟林、杜英林、桂花林、乐昌含笑+银杏林、草坪等5个植物群落为研究样地(草坪为对照),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植物群落空气中的细菌、真菌数量,比较植物群落的抑菌效应,同时采集32种植物的叶片,测定植物叶片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真菌(黑曲霉菌)的抑菌效应。试验结果如下:(1)9—12月,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各植物群落空气中细菌、真菌的数量逐渐下降,其中12月空气中细菌未检出。(2)5个植物群落空气中细菌、真菌数量差异极显著,和对照草坪相比,其他4个植物群落对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应,其中乐昌含笑+银杏林群落的效果最好;而对真菌的抑菌效应,只有乐昌含笑+银杏林群落空气中真菌数量低于草坪,而其他样地则是对照草坪样地的357.6%—1 121.9%,极显著地高于草坪样地。(3)32种植物叶片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真菌(黑曲霉菌)的抑菌能力有极显著差异,其中枫杨的抑菌能力最强,达到对照的312.0%;乐昌含笑次之,为对照的180.9%。上述相关研究结果可对苏州园林建设及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竹群落空气负离子及空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散生竹、丛生竹、地被竹等3种竹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采用单极系数(q)、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I)和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FCI)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竹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竹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波谷和波峰交替出现的单峰曲线,在8∶00—18∶00时段内,负离子浓度在8∶00处于最高水平,而在12∶00处于最低水平;空气负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很低,到夏季上升很快,而到秋季则又下降。竹群落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从8∶00开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开始缓慢下降,到16∶00达到最低,之后又缓慢上升;随季节变化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为丛生竹>散生竹>地被竹。空气负离子浓度总体水平均超过700个·cm-3,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保健功能;空气质量评价系数CI均值为0.892,空气质量等级总体达到A级水平,即清洁程度。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生态效应分析研究,为城市绿地植物的选择、配置、布局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并为构建最佳的城市绿地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在秋季和春季,选择徐州市故黄河沿岸的黄楼公园,对其植物群落的不同配置模式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抑菌功能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春季、秋季不同植物群落对空气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秋季植物配置模式垂柳、女贞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均在50%左右;春季垂柳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为55.90%。实验表明,合理的树种选择和植物群落配置,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观赏价值较高的16种常绿植物为实验材料,比较不同植物叶片的综合抑菌能力及对空气中常见的致病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16种植物对空气中微生物的综合抑菌能力顺序为雪松、八角金盘、南天竹 > 天竺桂 > 桂花 > 乐昌含笑 > 含笑 > 香樟 > 榕树 > 广玉兰 > 蚊母树 > 鹅掌柴 > 黄葛树 > 锦绣杜鹃 > 山茶 > 狭叶栀子。雪松、八角金盘和南天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达到70%以上,八角金盘抑菌率最高为80.5%,山茶抑菌率最低为19.5%;雪松、天竺桂、八角金盘和南天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70%以上,南天竹抑菌率最高为78.2%,狭叶栀子抑菌率最低为18.8%。本实验结果将为成都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及生态型植物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抑菌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样中分离到109株放线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发酵产物活性测定及离体接种试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油茶炭疽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F1、F5、F9、F10、F22、F23、F38、F53 8个菌株,其抑菌带宽度在12.5~20.5 mm,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7.3%,其中F10抑菌效果最强;复筛表明8个菌株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F9、F10对油茶炭疽病菌、油茶根腐病菌抑菌效果明显。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测定表明8个菌株的发酵液能完全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效果明显;发酵滤液抑菌率为5.6%~38.8%,效果不明显,抑菌率超过30.0%的只有F9、F10 2个菌株;发酵灭活液均无抑菌活性。离体接种试验表明F9、F10 2个菌株无伤接种防治效果达80%,而刺伤接种防治效果只有10%~20%,但发病程度轻。  相似文献   

13.
对上海植物园的21个群落特征与距地面1.5 m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常见群落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草坪的能力最弱,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一致,以15:00时最高,12:00时最低;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的频次呈正态分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在0.5~0.7的群落数最多;竹类群落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最高,均值为0.83,比草坪提高了117%;针叶群落与阔叶群落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相近,比草坪提高了70.7%;当优势种树高〈5 m时,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最大,当树高〉10 m时,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基本不变;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随郁闭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叶面积指数对群落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泰山风景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地闪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林区雷击火灾风险高值区域。研究表明:泰山风景区年均地闪密度为1.82次/(km~2·a),桃花源景区以东、南天门以北区域属于地闪密度极值区;地闪活动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8月最频繁,4月正闪占比最高,日变化特征为高峰时段14∶00—17∶00和19∶00—21∶00;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11.91 kA,最大地闪强度出现在中天门附近,电流强度达-116.834 kA;南天门、桃花峪、桃花源、天烛峰、巴山林区所在区域雷击火灾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野外采集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3龄及以上老熟幼虫或茧在室温(25±1)℃、光周期L∶D=14∶10(光期6∶00—20∶00,暗期20∶00—6∶00)、空气相对湿度RH=75%±10%的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 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6 d的光期,13 d为羽化高峰,光期3~7 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 5~9 h(13∶30—15∶00),高峰期出现在光期8. 5 h(14∶30),雌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前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交尾后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5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内生链霉菌菌株A-m1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物的抑菌活性,明确其广谱抑菌性,为相关病害的生物防治以及该菌株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菌株A-m1菌落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 r DNA序列进行研究;以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菌,确定最高抑菌活性所需的基础培养基,优化碳源和氮源种类,确定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发酵滤液对9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菌株A-m1是娄彻氏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rochei A-m1。高抑菌活性所需基础培养基为高氏一号,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添加培养基体积5%的种子液、发酵温度23~32℃之间、p H 6~8之间、装液量100/500 m L和发酵培养4天为较优的发酵条件。发酵滤液对参试的9株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抑菌活性,具广谱抑菌性;其中对葡萄座腔菌、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可达95%以上,对胶孢炭疽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超过80%,表现出强抑菌作用。【结论】链霉菌S.rochei A-m1抑菌谱较广、抑菌活性高,具有防治部分作物真菌性病害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用便携式微电脑粉尘仪P-5L2C型测定校园空地、草地和林地空气中粉尘含量,结果表明:空地、草地、林地空气中粉尘含量分别为2 094 mg·m-3、1 877 mg·m-3和1 546 mg·m-3,不同观测样地空气中粉尘含量达极显著水平(p≤0.000 1),说明林地滞尘效果明显好于空地和草地,草地明显好于空地。  相似文献   

18.
为给荔枝副产品的增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荔枝核样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了荔枝核总皂苷含量,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了总黄酮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了多糖的含量,分别采用纸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荔枝核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抑菌圈的大小,并采用混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不同荔枝核样品中总皂苷含量在1.30%~1.40%之间,总黄酮含量在5.78%~6.80%之间,多糖含量在2.85%~3.34%之间。不同品种荔枝核提取物具有不同抑菌活性。妃子笑荔枝核的抑菌活性强于其它品种,其甲醇提取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mg/mL之间。  相似文献   

19.
依据昆明市滇池面山西岸2012—2016年最近5年发生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围绕森林火灾发生月份、时间段、受害树种、降水量、起火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面山西岸森林火灾、火情集中于2—4月,重点发生时间段为11∶00—14∶00、15∶00—18∶00、19∶00—22∶00,占总发生数的96%,受灾面积最大的树种为云南松、栎类和华山松纯林,全年降水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的85%,起火原因以农事、个人违规用火、野外用火最为突出,占比达91%。提出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建设森林生态绿色防火体系,进行森林抚育及预防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期揭示环割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中分别布置6个6 m×6 m样方,每个样方至少包含5棵树。杉木和马尾松平均树高分别为16.3和15.3 m,平均胸径分别为18.5和17.2 cm。每种林分随机选择3个样方进行环割,即在树木胸径处去除10 cm宽的树皮和韧皮部,以阻断光合产物的地下碳分配,剩余3个为对照。环割1个月后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环割1个月和1年后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杉木林环割1个月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8.3%(P0.01),硝态氮增加了182.1%(P0.01),有效磷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了66.9%和10.6%(P0.05);马尾松林环割1个月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1.3%,72.7%和235.5%(P0.05),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2.1%(P0.01)。环割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树种和时间差异性。杉木林环割1个月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真菌、真菌∶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分别降低了10.3%,10.9%,20.0%,10.1%和13.4%(P0.05),环割1年后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3%和22.1%(P0.05);马尾松林环割1个月后真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1.9%和14.5%(P0.05);环割1年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降低了17.8%,15.9%和27.4%(P0.05);环割1个月后杉木林土壤中磷脂脂肪酸cy17∶0/16∶1ω7c显著升高(P0.05),而马尾松林中该比值的升高则发生在环割1年后(P0.05),该比值的升高表明可利用碳有效性不足引起了微生物生长压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NO-3-N和全氮含量均与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效磷含量与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NH+4-N含量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真菌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 H值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真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真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全磷含量与总磷脂脂肪酸、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环割导致植物光合产物供应变化,进而改变了土壤碳的可利用性及养分有效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且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要高于细菌群落,而且环割对微生物的影响具有树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