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究高山栎天然林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高山栎天然林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及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总数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影响土壤p H值的重要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影响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重要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影响土壤碱解氮的主要因子是脲酶、过氧化氢酶、真菌数量。总的来说,高山栎天然林土壤养分受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受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阿特拉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胁迫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培养期间,阿特拉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3种模型拟合阿特拉津浓度与酶活性关系均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阿特拉津对过氧化氢酶的生态阈值的平均值为103mg/kg。  相似文献   

3.
采用外源施入的方式,研究酚酸类物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揭示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机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显示:浓度为0.1~1 mmol·L~(-1)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及其混合酚酸类物质对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浓度为10 mmol·L~(-1)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及其混合酚酸类物质对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呈抑制作用;与香豆素相比较,对羟基苯甲酸的化感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的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明  满秀玲 《森林工程》2010,26(1):1-6,11
利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谷地不同死亡程度云冷杉林表层土壤(0~20cm)酶活性空间异质性和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脲酶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线性模型,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或球状模型。②土壤酶活性各项指标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指标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较强以上(空间结构比均在75%以上),土壤转化酶为中等(空间结构比均在25%以上),土壤脲酶在较弱到中等之间变化。③云冷杉林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自相关范围最大(0.58~3.08 m),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为1.41~3.98 m和0.91~4.29 m,而土壤脲酶自相关范围最小(15.426~16.673 m)。④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格局明显,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脲酶的分数维分别为1.930~1.990,1.910~1.986,1.923~1.997和1.936~1.970。  相似文献   

5.
滇中亚高山不同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中模拟N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N素对区域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滇中磨盘山典型森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 Smith)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林和常绿阔叶(Evergreen broad-leaf)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设置:对照(CK,0 g N·m-2·a-1)、低N(LN,5 g N·m-2·a-1)、中N(MN,15 g N·m-2·a-1]和高N(HN,30 g N·m-2·a-1)4种N处理,测定不同施N水平4种林地0~5、5~10和10~20 cm土层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 ]表明:土壤深度对4种森林类型中8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低于5~10 cm土层,降幅最高达76.8%,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高山栎林与云南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0~5 cm土层受到抑制,活性最低时仅为5~10 cm土层活性的15.4%;施N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为显著,LN显著抑制了高山栎林土壤蔗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各N处理对脲酶、蛋白酶无显著影响;除常绿阔叶林外,LN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天门冬酰胺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各N处理抑制了华山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各林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了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森林类型对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影响显著(P 0.01)。[结论 ]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是影响N沉降下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土壤多酚氧化酶对施N水平反应敏感,对森林类型反应较不敏感;8种土壤酶中,天门冬酰胺酶对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施N水平和不同森林类型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草甘膦施加量与土壤酶活性的效应关系,研究了草甘膦不同施用水平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CAT)、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为草甘膦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未污染土壤中CAT、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为15.30(0.002M KMnO_4mL/20min*g)、32.59mg/g、22.88mg/g;添加草甘膦后,土壤CAT及脲酶活性随着草甘膦施加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但蔗糖酶活性随着草甘膦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对草甘膦浓度变化的响应脲酶最为显著,蔗糖酶居中,CAT次之。草甘膦施加量为10g/kg时,CAT、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为8.60(0.002M KMnO_4mL/20min*g)、4.74(mg/g)、28.97(mg/g);草甘膦施加量为15g/kg时,CAT、蔗糖酶活性分别为5.70(0.002M KMnO_4mL/20min*g)、39.14(mg/g),脲酶活性已无法检出;当草甘膦施加量为20g/kg时,土壤中CAT、蔗糖酶活性分别为1.05(0.002M KMnO_4mL/20min*g)、55.17(mg/g),脲酶活性无法检出;即三个酶中脲酶的耐受性最低。  相似文献   

7.
草甘膦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甘膦为除草剂,研究其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处理60天后,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4.7%、58.2%和54.7%;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仍极显著少于对照,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草甘膦处理60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脲酶的活性则由抑制转变为激活,高于对照7%;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则有所增加。草甘膦处理60天、150天后,土壤、油茶果实、叶片中均未检测出有草甘膦残留。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运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酸雨、重金属镉和农药敌杀死复合污染情况下对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敌杀死是制约土壤酶活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Cd对土壤脱氢酶和脲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12.8%和61.3%,但对蔗糖酶和转化酶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酸雨仅对转化酶有显著影响,最大抑制率为4.4%,对蔗糖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时脱氢酶和脲酶的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培-土培实验,研究了芥菜在Ce的6个浓度梯度下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e处理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当其超过某一浓度时则对植物起抑制作用,并对植物产生毒害,到土壤Ce含量为1500mg/L时,植株生长已受到明显抑制作用;植物的生理效应能很好的反映植株的健康情况,随着土壤Ce含量增加,芥菜中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总体上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超过某一浓度(1500mg/L)后,Ce对芥菜的毒害作用随Ce浓度增加而增强;土壤酶活性不仅受到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同种类的酶受到根际土壤影响的效应也不相同。芥菜根际土壤中,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对Ce均表现为激活效应,而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本研究旨在为芥菜对铈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提供实验数据,同时进一步为受污区特别是稀土矿区的蔬菜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天水市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区,以其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和撂荒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果园和耕地、草地较低,撂荒地酶活性最低。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均有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恢复工程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容重、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该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决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也是影响该区土壤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云杉林、绣线菊-茅草群落、高山柳群落和茅草群落等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云杉针叶林群落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次之,茅草群落最少.但从各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看,其数量变化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土壤酶活性差异很大.总体上看,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茅草群落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酶活性均高于云杉针叶林群落;而云杉针叶林群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很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杉木桤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酶与肥力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混交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都高于杉木纯林;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几乎与所有土壤肥力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杉木桤木混交林下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的变化,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间作模式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较杨树纯林相比,间作农作物后杨树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间作物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与间作留兰香和红薯相比,杨树和杨树+小麦间作的5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提高。对土壤根际效应的研究发现,间作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根际效应均提高;间作留兰香和红薯,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根际效应均降低。由此可见,不同间作模式对杨树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根际效应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间作物与杨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种间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自然修复的矿区废弃地土壤为对照,从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相关性研究了人工修复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混交林(修复地)对湘潭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下降;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地,且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0~20 cm土层中蔗糖酶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秋、冬季修复地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而春季修复地显著低于对照地(P<0.0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Mg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以脲酶活性最敏感,其次是过氧化氧酶活性.人工修复植被能明显提高锰矿区废弃地土壤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连作油松苗圃土壤肥力和油松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油松育苗中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依据。试验在油松连作苗圃中,设置对照(T1)、化学肥料(T2)、45%有机肥(T3)、65%有机肥(T4)、100%有机肥(T5)共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油松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4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T3和T5处理,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T4与T3相比显著提高了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T2和T5相比显著提高了油松总干重、根系干重和株高;7~8月,T4与其他4个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SPS活性,与T2和T5相比显著提高了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8月,T3与T5之间无显著差异,T3显著低于T4。综合分析认为,油松在连作苗圃育苗时有机肥施用比例以65%为宜。  相似文献   

19.
土壤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土地经营模式(如居民用地、农业耕地、毁林开荒)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的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经营模式(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场部用地和森林迹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土壤理化与土壤酶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土壤类型的10个采样点的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5个土壤酶活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土壤,森林迹地,林场场部用地,农田用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可溶性全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土壤pH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刺槐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盆栽试验(添加纯铅浓度为200 mg.kg-1(土)、400 mg.kg-1(土)、800 mg.kg-1(土)1、200 mg.kg-1(土)1、600 mg.kg-1(土)),研究不同浓度铅处理对刺槐苗木生长发育、生理如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刺槐根系长度、苗高、地径、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的铅处理能够刺激叶绿素含量的形成,高浓度则抑制叶绿素形成;刺槐叶片脯氨酸含量随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处理4达到峰值后降低;铅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刺槐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