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制度创新看东北老森工基地的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国有林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东北老森林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阐述了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以长白山国有林区为例,对老森工基地制度演进及绩效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剖析了影响老森工基地振兴的制度障碍,提出了森工行业管理依存制度、森工现代企业制度、老森工基地加快振兴的环境制度及森林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之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木材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森林旅游是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基于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对5个森工(林业)集团,以及10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自身投入能力弱、可游季短、林地审批困难、专业人才匮乏、资源同质性严重等多个方面;此外,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优势与短板长期共存,顶层设计和政策缺位。研究提出了推动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空间布局、扩大森林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拓展森林旅游客源市场、提升森林旅游人才培养能力、做好森林旅游发展政策支撑,以期为新时代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横亘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通过对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伪脱钩风险的实证检验,探寻"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国有林区是否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发展,将有助于为全面启动的国有林区改革提供实践参考。【方法】首先,分别采用Tapio弹性分析法和Kuznets曲线模型实证判定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其次,利用对数趋势线方法对脱钩后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之间是否存在伪脱钩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再次,通过构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探寻伪脱钩风险破解的主导因素和基本思路。【结果】1)对比Tapio弹性分析和Kuznets曲线模型的脱钩结果,得出国有林区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自2003年起实现脱钩;2)2003—2014年国有林区平均森林覆盖率和GDP增长率的对数趋势线中自变量系数分别为1.394 4和-29.69,二者呈显著的相反变化趋势;3)经济发展模型和增长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非木质经济(0.992,1.969)、木材产量(0.257,0.347)及投资(0.078,0.158)是支撑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作用程度依次下降,在岗职工投入对林区经济发展具有消极影响(-0.202),且对经济增长无显著贡献(t=-0.28)。【结论】1)国有林区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自2003年跨过EMC最高点后实现脱钩,但脱钩后资源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二者之间存在伪脱钩风险;2)木材资源对林区经济的支撑和驱动效应依然显著,但限于资源管控的政策干预而被严重遮掩,因此经济和资源并未实现真正脱钩,而是处于伪脱钩状态;3)国有林区经济和资源的伪脱钩关系主要源于"天保"政策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强制干预;4)大力发展非木质经济是停伐转型背景下提升国有林区经济总量和驱动经济增长的优先选择,其次为鼓励和扩大投资以及寻求新的木材供给,再者则是如何有效消除劳动力冗余;5)系统构建了以投资为支撑、以职工为载体、以非木质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旨在实现国有林区经济和资源双赢发展的伪脱钩风险破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期过量采伐,导致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衰退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削弱.目前森林经营的重点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改变这种趋势.森林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基于此本文探讨性地提出了森林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为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为科学合理经营森...  相似文献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采伐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当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采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对切实加强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管理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是林区复合系统中最微观的主体,国有林区的转型发展影响着林区职工家庭,职工家庭的生计态势也影响着国有林区的顺利转型和发展。因此,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关注林区职工家庭的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中将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脆弱性界定为林区职工在面对突发或是长期的外在压力、冲击或风险时的抵御能力,或是面临外在环境变化时适应能力不足、不安全或是易受灾的程度;并依据生计理论,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分析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脆弱性具体表现维度;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脆弱性的形成演化机理。结果表明,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脆弱性的形成是职工家庭内外部环境因子的压力与职工家庭自身对因子响应能力共同决定的结果;长期来看,林区职工家庭的脆弱性有向威胁森林资源安全、抑制林区经济发展、破坏林区社会稳定3个方向演化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既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尤其是珍贵大径材的战略储备基地,更是东北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4.57%,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18.79%;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全局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建设50年来,东北、内蒙古森工企业生产的木材约占全国商品材产量的1/2,累计上缴利税240多亿元。可以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北内蒙古林区是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以往背负的负担过重,导致该林区资源和生态出现危机,影响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改革和科学管理力度,使林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速生丰产林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国有重点林区之一,也是国有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的首批启动地区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现有的生态公益林,加快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大兴安岭林区必须加强速生丰产林的培育,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后脱贫时代"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重要举措。文中首先在解释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东北国有林区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演进脉络,并以黑龙江省为例结合实际情况理清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约束范围及程度;其次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阐述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最后从3个方面提出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以森林资源为纽带,紧密联系森林碳汇建设与碳中和战略目标;建立物质类生态产品科技创新联盟,增强市场化支撑能力;打造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综合体,促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可为东北国有林区未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以促进林木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持续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和区域发展活力是新时期有效支撑我国国有林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确保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居民生计、推进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基于2006-2017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87个重点森工林业局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2类关键要素对林区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与生产要素投入相比,产业结构(1.411)与林区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对林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以劳动力(0.096)和资本(0.32)为代表的生产要素投入对林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次之,二者相比,资本在林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结合改革、转型与发展的客观实际及实证分析结果,文中提出应分别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投资多元化、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深化改革配套体系等方面开展有益于加快林区经济增长、推动林区经济转型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转型能力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点国有林区正在生态、社会及经济3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转型;其转型能力是匹配且支持转型的一种能力,是由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和谐发展能力、生态保护能力3个维度构成的自组织整合系统。文中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构建其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01—2018年重点国有林区现实转型能力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19—2023年重点国有林区转型能力。结果显示,2019—2003年重点国有林区转型能力仍将处于较强状态。  相似文献   

13.
海林林业局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一部分,有林地面积14万多hm2,总蓄积1340万m3,其中天然中幼龄林面积为93386.4hm2,占全林业局林地面积的65.22%。对于这部分面积大、情况复杂的林分,应本着科学精神因地制宜,认真规划,贯彻封山育林、调整林分结构、全面改造和扶育等不同措施进行经营管理,促进该局中幼龄林向着良性、健康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是在特殊的历史与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依托于森林资源发展的特殊区域,政企合一体制贯彻时间最长且最为彻底,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受惠于单位制,而在市场经济下却受限于此,导致改革瓶颈的出现。文中以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其从单位制存续下来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的多重依附关系已掣肘林区发展,成为阻碍社会职能彻底剥离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在平衡多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破解依附关系,进一步推动林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森林面积806.37万hm2,森林覆盖率80.20%。丰富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蓄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的碳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森林蓄积换算因子法,推算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碳汇价值:1986年碳汇价值10.110 3亿美元,1990年碳汇价值10.630 1亿美元,1995年碳汇价值10.266 3亿美元,2000年碳汇价值8.980 1亿美元。研究还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重要碳库树种,为发展森工林区林业碳汇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开采利用天然林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保持和发挥现有天然林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有林业改革进程中的林区社会福利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国有林业和国有林区改革是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也是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及生态建设转型背景下寻求林区社会福利即民生福祉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文中通过构建国有林业改革与国有林区社会福利变迁的时间框架,以国有林业体制机制重大调整作为林区福利变迁的研究视角,提出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林区处于剩余型福利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处于采伐限额下的工业成就型福利阶段,1998-2014年处于生态建设转型中的制度型福利阶段,2014年至今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下从制度型福利向发展型福利转变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林区不同福利类型的基本布局和给付特征。伴随国有林区改革深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林区社会支出与经济增长包容性并存的发展型福利给付机制。  相似文献   

17.
森林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生态学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本文从树种特性、生境因子、立地条件、干扰及森林空间异质性对更新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森林更新研究的进展情况。初步解析了森林更新过程中的障碍因子及其形成机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分别采用旅游发展指数(TDI)和生态足迹法对2003-2017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度,并对二者进行拟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年度增速有轻微波动,2008,2013,2014,2017年TDI值位于趋势线以下,而2007,2010,2012,2015年TDI值处于趋势线以上。森林公园总生态承载力持续提高,且自2015年以来出现显著大幅提升;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持续下降态势,但2008和2013年下降趋势减缓,2014年以后连续出现降速减缓,并在2017年实现增长。森林公园生态承载力与旅游发展水平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人均生态承载力与旅游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总生态承载力与旅游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和生态效益均有明显提升,但仍不能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更面临着品质化和中高端化旅游需求的严峻挑战。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应进一步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审视保护和开发的界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寻找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森林经营方案是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森林的法定依据,为探索现代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骨干示范作用。依据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的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了森林资源特点,确定了林场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编制了森林经营规划,提出了森林经营规划的重点。结果表明:在分类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原则的指导下,规划下一经理期人工造林更新面积18701亩,规划幼林抚育97136亩/次,规划抚育间伐面积18366亩,规划采伐总量48709 m3,前3年年伐量4519 m3。由此严格地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至经理期末,森林蓄积量可提高10%以上,树种结构更趋合理,森林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森林生态优势将得到良好发挥,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可为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