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核桃林闭合区内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整个水文年中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闭合区内径流-土壤-泥沙氮磷流失特征,以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林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氮、总磷和水解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降雨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子,径流量和降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观测期间,山核桃林径流水中氮素平均质量浓度较高(2.86 mg·L-1),水解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氮的60.7%;径流水中磷素平均质量浓度较低(0.01 mg·L-1)。径流氮质量浓度与土壤碱解氮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径流磷质量浓度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相关(P < 0.05);径流中总氮和总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01 kg·hm-2·a-1和133.70 g·hm-2·a-1,泥沙中全氮和全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49和1.12 g·hm-2·a-1,山核桃林氮磷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柑橘园生草覆盖及配合化肥减量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1年在湖北清江流域开展了连续7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清耕对照(CK)、生草覆盖(KF)和生草覆盖配合化肥减量(BMP)3个处理,探讨生草覆盖及生草覆盖配合化肥减量对柑橘园周年及主要时期的地表径流量、氮磷流失量、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KF和BMP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柑橘园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流失量,且BMP处理效果更好,其中,KF处理TN和TP流失量分别降低48.2%和50.0%,BMP处理TN和TP流失量分别降低54.2%和57.1%,BMP对氮磷流失量的削减效果主要是生草覆盖所起的作用。与CK相比,KF和BMP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44.3%和50.1%,产流系数分别降低了3.3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KF处理地表径流中TN和TP浓度分别降低了11.0%和14.1%,BMP处理地表径流TN和TP浓度分别降低了11.9%和18.8%。柑橘园氮磷流失风险期为4—8月,在6—7月暴雨施肥耦合期,BMP处理减排效果最好,TN和TP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4.6%和64.4%,但仅比KF处理分别高2.7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生草覆盖和生草覆盖配合化肥减量均能显著削减柑橘园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且主要是通过生草覆盖降低地表径流量实现削减氮磷流失量,在氮磷流失风险期和暴雨施肥耦合期采取生草覆盖配合化肥减量措施能有效减少柑橘园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条件下雷竹林水溶性有机碳氮的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研究了不同施肥(常规施肥、减量施肥、微生物肥和不施肥)条件下雷竹林径流和渗漏水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雷竹林地表径流(土壤渗滤)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WSOC、WSON的流失以渗滤迁移为主,分别占流失总量的97%和94%左右。不同施肥雷竹林WSOC流失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常规施肥(66.66 kg·hm-2)微生物肥(63.66 kg·hm-2)减量施肥(61.06 kg·hm-2)不施肥(56.58 kg·hm-2),WSON的流失量则表现为常规施肥(37.48 kg·hm-2)减量施肥(24.40 kg·hm-2)微生物肥(21.41 kg·hm-2)不施肥(17.38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微生物肥和氮肥减量40%的雷竹林地WSOC、WSON流失量分别减少4.5%、8.4%和42.9%、34.9%;不同施肥雷竹林地表径流、土壤渗滤中WSON流失量分别占总氮流失量的49.2%~52.7%和26.6%~35.9%。  相似文献   

4.
西湖名胜区茶园地表径流水的氮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代表性茶园地设置径流小区,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茶园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及其氮磷流失状况。结果表明,1年的观察期内(2010年7月-2011年6月),自然降雨条件下常规施肥茶园地表径流总氮平均浓度为5.5 mg.L-1,总磷平均浓度为0.5 mg.L-1,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可溶性氮是茶园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氮磷流失量、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种氮素形态之间也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要避免下雨前施肥、少施肥料和挖沟施肥来减少氮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洱海流域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种类肥料单施或混施6种等氮处理模式,对水稻田地表径流总氮、总磷流失量与地表径流水量、肥料施用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内,地表径流水量、总氮、总磷流失量均以9月28日最高,6月19日最低,2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同一时期内,总氮、总磷的流失量均以习惯施肥的最大,空白施肥的最小,不同处理间总氮、总磷流失量为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氮、总磷流失量与地表径流水量、肥料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综合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考虑,以每公顷单施438 kg的BB缓释肥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洱海流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洱海流域水稻种植的合理施肥模式,减少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化肥减量20%处理(T1)总氮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替代处理(T2~T5)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31.6%~40.4%,缓控释肥处理(T6)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15.7%;与CF处理相比,T1、T2和T6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T3和T5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23.3%和17.4%,T4处理总磷流失量增加57.0%。与CF处理相比,T6处理和T1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2~T5处理籽粒产量降低11.8%~42.9%;与T1处理相比,T5和T3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与CF处理相比,T1、T6和T4处理秸秆产量无显著差异,T2、T3和T5处理秸秆产量分别降低15.5%、16.0%和36.0%。综合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径流流失量和水稻产量等因素,化肥减量(T1)、有机无机配施(T3和T5)和缓控释肥(T6)处理是可供选择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果园生草管理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量来估算福建省果园生草管理的土壤固碳潜力。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2007年生草果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7.0%,土壤容重降低了1.8%。与清耕模式相比,生草模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其土壤碳年变化量是清耕模式的3.2倍,土壤固碳速率为714.52 kg.hm-2.a-1。福建省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为3.26×105t.a-1,其中,以漳州地区最高,占36.3%。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生草对十堰猕猴桃果园的生态效应,以长平塘村和高岭村的猕猴桃果园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人工生草选择白三叶和黑麦草,比较分析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对土壤养分、杂草种类和数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自然生草,人工生草可以有效降低果园内的杂草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碱性土壤的pH值,其中种植黑麦草效果更好;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在改善土壤温度、提高果树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无显著差异。在长平塘村和高岭村,相比自然生草和种植黑麦草,种植白三叶可以大幅降低猕猴桃果园内的杂草种类和数量;在高岭村,人工生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湿度(P<0.05);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相对自然生草和种植白三叶,种植黑麦草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表明,相比自然生草和种植白三叶,十堰市猕猴桃果园更适合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径流池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地富磷钾矿物有机肥、过磷酸钙处理下地表径流中磷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总磷流失量折合为,富磷钾矿物有机肥0.77kg.hm-2,过磷酸钙1.12kg·hm-2(7次采样,总降雨量415mm)。当降雨量较小(26~3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725~1.402mg·L-1和0.677—1.903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7.18~37.62mg和7.89—61.49mg,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当降雨量较大(76—8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699—1.238mg·L-1和1.170~2.151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139.3—332.3mg和159.4~454.1mg,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均低于过磷酸钙处理的,且差异显著。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径流液中活性磷浓度(0.091~0.359mg·L-1)大于过磷酸钙处理的(0.066—0.327mg·L-1),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江苏句容水库农业流域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8月、12月和2009年3月,在江苏句容水库农业流域采集农田原状土壤样品,使用乙炔抑制实验室培养法测定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同时测定土壤的含水率、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含量,研究农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流域氮损失的贡献。结果显示,旱地土壤反硝化速率范围在0.13~51.96kgN.hm-.2a-1之间,水田土壤的反硝化速率范围在3.16~12.29kgN.hm-.2a-1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速率与土壤硝态氮(NO3--N)浓度、铵态氮(NH4+-N)浓度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在12月和3月,反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率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月份无显著相关关系。流域内农田土壤反硝化损失的总氮量为31.93tN.a-1,低于流域施氮总量的3.19%,可见,反硝化作用不是该流域氮损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覃其云  曹继钊  梁燕芳  王会利  唐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66-1568,1578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内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情况。[方法]利用径流小区进行定点连续监测研究,分析了间种牧草对桉树林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桉树纯林(2 919.50 m3/hm2)>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2 219.42 m3/hm2),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该地区同期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基本一致。土壤侵蚀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125 t/hm2.a)>桉树纯林(3.835 t/hm2.a),桉树间种牧草流失的泥土比例高,而桉树纯林流失的径流比例大。水土养分流失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388 5 kg/hm2.a)>桉树纯林(4.303 1 kg/hm2.a),与土壤侵蚀量大小规律相一致,并得出养分流失大小为有机质>Ca>K>N>P>Mg>Zn>B>Cu。[结论]该地区不同植被型桉树林的地表径流量差异明显,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福州鼓山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8、25 a常规茶园和30 a有机茶园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统计调查数据和试验地样品实测数据,从物质生产功能、固碳释氧功能、营养物质贮存功能、涵养水源功能、水土保持功能5项指标对福州鼓山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种茶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30 a有机茶园(112551.49元·hm-2·a-1)>25 a常规茶园(85670.05元·hm-2·a-1)>8 a常规茶园(75431.86元·hm-2·a-1)>3 a常规茶园(74050.83元·hm-2·a-1),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表现为:25 a常规茶园(17199.74元·hm-2·a-1)>30 a有机茶园(9846.02元·hm-2·a-1)>8 a常规茶园(6961.55元·hm-2·a-1)>3 a常规茶园(5580.52元·hm-2·a-1),且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随植茶年龄增加而增大,有机栽培有利于提高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品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坝上地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N0(0 kg·hm-2),N1(35 640 kg·hm-2),N2(47 520 kg·hm-2),N3(59 400 kg·hm-2),N4(71 280 kg·hm-2),N5(95 040 kg·hm-2)6个有机肥投入水平和1个常规施肥处理(N6),以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产量、品质指标和土壤硝态氮、速效磷残留作为综合评判指标,寻求有机肥最佳投入量。结果表明,N2,N3和N4处理的马铃薯病害发生率较低,N4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N3处理的马铃薯淀粉、粗蛋白和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N0,N1,N2和N3处理的土壤硝酸盐含量在1403~1516 mg·kg-1之间,显著(P<005)低于N4,N5和N6处理。建议有机肥施用量为59 400 kg·hm-2,既可以在保持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降低环境风险,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2年生移栽苗为试验材料,在底施磷肥的基础上,进行生长期水施追肥。按照水施追肥占总磷肥量的多少设置不同水平,即水施比例。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量(163,326,489 kg·hm-2),副区为水施比例(0,25.0%,33.3%,50.0%,100%)。结果表明:苗木生长指标在各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苗高、地茎、I级侧根数(D>1.0 mm)和生物量随磷肥增大而增大。由于在163 kg·hm-2处理下,苗高和地径就能能达到国家标准,因此最经济施肥量应为163 kg·hm-2;茎磷质量分数,根、茎、整株含磷量、磷肥利用率在各水施比例间差异显著,并且在33.3%水施比例达到最大,其中全磷量为0.405 g·株-1,磷肥利用率高达11.4%。所以,33.3%为最佳水施比例,即在163 kg·hm-2磷肥量下,将磷肥总量的1/3用于水施追肥是长白落叶松移栽苗最佳施肥方式。图1表9参1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好-厌氧交替发酵法用于脱水污泥规模化生产无害化、营养化、腐殖化的园林营养土的可行性。[方法]发酵物料配比为湿污泥∶菇渣∶菌土=1∶1∶1;交替方式为好氧5 d、厌氧3 d,交替3次,每次交替后翻堆1次,通气量0.44 m3/(min.t),通气30 min,停气20 min。[结果]发酵结束时,营养土中大肠菌群由7 300 MPN/100 g降至35 MPN/100 g,含水率由61.8%降至37.2%,腐殖质由10.73%升至11.32%,有效磷由1.87 g/kg升至2.26 g/kg,有效氮变化小,氮磷钾总量略降低,营养土种子发芽指数为96%。分析可知,营养土的含水率、腐殖质、氮磷钾总量均达到了考核指标,大肠菌群和种子发芽指数、氮磷钾总量、腐殖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2007)无害化、营养化、腐殖化的要求。[结论]好氧-厌氧交替发酵法用于污泥规模化生产营养土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浅水土表覆盖秸秆对土壤盐渍化的缓解效果和对蕹菜生长的影响,在大棚内利用硝态氮含量均在1 200 mg·kg-1以上的重度盐渍化土壤采用塑料栽培箱浅水种植蕹菜,以不覆盖秸秆作对照,设置覆盖切段5 cm的水稻秸秆150 g(7 500 kg·hm-2,R1505)、切段40 cm的小麦秸秆150 g(7 500 kg·hm-2,W15040)、小麦整株秸秆150 g(7 500 kg·hm-2,W150)和切段10 cm小麦秸秆300 g(15 000 kg·hm-2,W30010)共5种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蕹菜的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处理土壤的硝态氮含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降幅均在50%以上。除W3001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余覆盖秸秆处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降低,但降幅小于对照。除W15040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增加。覆盖秸秆处理的蕹菜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R150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浅水土表覆盖秸秆消耗了土壤中富余的硝酸盐,缓解了土壤盐渍化,同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碳,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使蕹菜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东台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试验设置5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 hm-2· a-1)、低氮(50 kg· hm-2· a-1)、中氮(100 kg· hm-2· a-1)、高氮(150 kg· hm-2· a-1)和超高氮(300 kg · hm-2· a-1)。于2012年5月开始在生长季(5—10月)每月进行施氮处理,2013年8月和10月运用磷脂脂肪酸法分别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近2 a后,两个月份中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均显著下降,细菌、真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真菌与细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之比没有显著变化。磷脂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显示,除低氮处理样地外,其他水平施氮样地均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变化,且超高氮处理样地变化格局具有季节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