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为给胚胎工程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对东北细毛羊不同胎龄胎羊卵巢卵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7周龄胎儿卵巢形成了原始卵泡雏形,10周龄才形成结构较完整的原始卵泡。2)卵母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卵母细胞膜双层不规则;核仁呈网状,单核仁或双核仁;核大多位于卵母细胞的边缘;并发现由双核构成的卵母细胞和胞质中形成不含细胞器的“透明区”;在10周胎龄卵巢,发现有1条线正将1个卵母细胞一分为二。早期线粒体多数圆形,但发现了1个线状的线粒体。随着卵母细胞发育,除圆形以外,还出现了类似菱形、不规则型、幼稚型的线粒体。单个粗面内质网可见,但高尔基体却很少见到。12周龄原始卵泡形成类似“透明带”物质。3)卵泡细胞核多数不规则,个别呈扁长形或纺锤形;卵泡细胞环绕于卵母细胞周围,早期数量少,随着卵泡发育逐渐增多。4)东北细毛羊胚胎卵巢卵母细胞发育的各阶段都有一定数量卵母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闭锁。  相似文献   

2.
牛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实验根据卵细胞的数量及分布、透明带的变化,卵泡大小等把牛卵母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进行了研究。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高尔基体、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皮质颗粒等细胞器数量不断增加,且逐渐迁移到皮质区。卵母细胞成熟时。高尔基体及粗面内质网消失,皮质颗粒开始在质膜下呈线状排列,而线粒体又向胞质中央区扩散。直径2毫米以上卵泡卵母细胞中,少嵴圆形线粒体一律转变为带帽线粒体,核仁发生致密化。此外,牛卵母细胞中有带有界膜的、均匀分布的囊泡。皮质颗粒成团发生和分布也是牛卵母细胞的特点之一。实验事实证明,皮质颗粒的形成与滑面内质网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卵细胞在卵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叫作卵的发生,这个过程包括增殖期、生长期以及成熟期3个阶段.卵泡的发生包括卵泡的募集、选择和优势化,对于卵泡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这3个阶段的机理研究尚不是很清楚.卵泡发生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在此重点研究卵巢局部因子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以及卵泡各结构间的相互影响,卵母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在猪卵巢卵泡形成和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本试验以胎70日龄、90日龄和新生1日龄3个阶段的母猪为试验动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胎猪和新生仔猪卵巢组织中的雌二醇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定位分析。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对胎猪和新生仔猪的卵巢组织和血清中E_2及P_4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E_2和P_4水平与猪的卵泡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猪早期阶段卵巢中ER主要在卵巢表皮细胞,卵母细胞巢中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以及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核中表达,PR主要在卵巢表皮细胞,卵母细胞胞核,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的核中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卵巢中的E_2和P_4水平下降,并且与卵泡的形成和发育呈负相关。说明出生前猪卵巢组织中的E_2和P_4含量变化可能影响猪卵巢卵泡的形成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5.
在家畜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抑制素抗体或抗卵泡抑素抗体,通过观察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激活后的卵裂率及囊胚发育率,研究免疫抑制素与卵泡抑素对家畜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就水牛、奶牛及猪而言,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分别单独添加抗抑制素抗体与抗卵泡抑素抗体均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与卵裂率,添加的适宜浓度为50~100μg/ml。而添加抗卵泡抑素抗体还能显著提高水牛和猪的囊胚发育率。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添加抗抑制素抗体与抗卵泡抑素抗体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提高早期胚胎的发育数量和质量,为改善家畜胚胎体外发育和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发情期蓝狐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集发情期蓝狐的左侧卵巢共计10枚,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利用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分别对30个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15个生长卵泡、15个囊状卵泡、15个成熟卵泡及各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蓝狐卵巢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内分布着大量的间质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位于卵巢的外周;髓质位于皮质下层,分布着较多的血管。卵泡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直径差异较大(卵泡为45.45~974.55μm,卵母细胞为30.23~147.27μm),在初级卵泡阶段出现透明带物质。卵泡闭锁发生于卵泡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的皱缩,细胞核固缩;颗粒细胞松散、退化。[结论]为揭示雌性蓝狐的生殖机理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发情期蓝狐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集10只发情期蓝狐的左侧卵巢共计10枚,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利用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分别对30个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15个生长卵泡、15个囊状卵泡、15个成熟卵泡及各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蓝狐卵巢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内分布着大量的间质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位于卵巢的外周;髓质位于皮质下层,分布着较多的血管。卵泡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直径差异较大(卵泡为45.45~974.55μm,卵母细胞为30.23~147.27μm),在初级卵泡阶段出现透明带物质。卵泡闭锁发生于卵泡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的皱缩,细胞核固缩;颗粒细胞松散、退化。[结论]为揭示雌性蓝狐的生殖机理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镜研究发现,简易机械法分离得到的腔前卵泡有1~3层颗粒细胞,卵泡外层为颗粒细胞,包有一层厚的糖蛋白基底膜,外无卵泡膜,其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与卵巢皮质片中的腔前卵泡一致。卵母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有一大而偏离中心的核,核内有一显著核仁,各细胞器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母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及其它细胞器遍布卵胞质,卵母细胞质膜上有突起将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邻近的颗粒细胞相连。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本法获得的牛腔前卵泡没有受到分离过程的机械伤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性腺发育规律及特征,本研究通过采用生物学解剖和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观察方法,对斑石鲷性腺的雌、雄分化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雄鱼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共分为6个发育时期,水温在24-26℃,120日龄,全长56.1-64.5mm时出现输精管原基,标志精巢分化开始,180日龄时形成精小叶标志着精巢解剖学分化的完成,并同时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子的发生分为5个阶段,即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雌性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水温在24-26℃, 90日龄,全长30.4-49.5mm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卵巢解剖学分化的开始,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卵原细胞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变大,进入卵母细胞小生长期阶段,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前期出现核仁,到中后期数量增多,并出现滤泡细胞,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大生长期阶段,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卵黄颗粒增多,第Ⅴ时相卵母细胞细胞核溶解,核仁消失,整个细胞充满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开始出现萎缩变小。研究表明斑石鲷卵巢在解剖学分化时间上早于精巢,在细胞学分化上精巢和卵巢大致同步,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的发育均表现出不同步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布氏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布氏罗非鱼性腺分化的时间和性腺发育的特点,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性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布氏罗非鱼出膜后的20 d卵巢分化,分化的标志是出现卵巢腔;精巢分化晚于卵巢,分化标志为精巢内形成精小叶;雄性个体在180日龄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个体240日龄才完全成熟。布氏罗非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有多个核仁,出现单层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空泡,核仁环状贴核膜排列,后期出现双层滤泡膜结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和粗大的核仁;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其核膜溶解,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充满大的卵黄颗粒,空泡与卵黄颗粒交互排列。在五期卵巢中同时存在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并且靠近卵巢壁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要早于中间,布氏罗非鱼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分批。布氏罗非鱼精巢为小叶型。  相似文献   

11.
光学显微镜观察鲶卵膜形成的显微结构,第1时相卵母细胞外具1层质膜。第2时相卵母细胞外可见到滤泡膜,第3时相卵母细胞时,可见到放射膜。第4时相初滤泡层和放射膜较前期更加增厚。第5时相卵母细胞外的滤泡膜已脱去。第6时相放射膜逐渐消解。透射电镜观察鲶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在第2时相时,不仅具滤泡层,而且有鞘细胞层、基板和刚发生的放射膜,第3时相基板加厚。第4时相基板逐渐消失。第5时相滤泡细胞解体,放射膜的外层已经消失。对鲶卵母细胞膜发生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作了比较,对卵膜的划分及分期、滤泡层的来源和构成、放射膜生成的机制等作了描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性腺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1.5~2.5龄红笛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红笛鲷GSI在3—5月处于较高水平,5月达到最高值(0.14%),6-7月呈下降趋势,8月略有回升,而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雄性红笛鲷GSI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雌性红笛鲷基本相似;雌雄红笛鲷HIS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3月最高(雄性红笛鲷为1.73%,雌性红笛鲷为1.71%);雌性红笛鲷除6-8月外,其GSI与HSI均呈负相关,而雄性红笛鲷在5~12月GSI与HSI呈正相关,其他月份呈负相关。另外还发现精巢中精原细胞与卵巢第Ⅱ、Ⅲ时相细胞的出现几率与雌雄红笛鲷的GSI周年变化一致。精巢的发育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整个发育过程,但结合解剖学特征总体判断,精巢仅发育到Ⅳ期早期;在雌鱼只观察到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结合解剖学特征判断卵巢只发育到Ⅱ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动物内源性凝集素的研究概况和进行凝集素免疫组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报道了对非洲爪蟾卵子发生过程中凝集素分布情况的下列初步研究结果:各发育阶段爪蟾卵母细胞膜都含有凝集素;皮质颗粒是爪蟾卵母细胞质内唯一含有凝集素的结构;皮质颗粒虽然于卵母细胞发育第Ⅱ阶段开始产生,但只是到笫Ⅲ阶段时才含有大量的凝集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时,发亮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干旱荒漠区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特征,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白刺灌丛沙堆为对象,分别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干旱荒漠区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以细砂(50.04%~57.10%)和中砂(16.05%~22.03%)为主,稳定、衰退、严重衰退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以细砂(46.71%~64.06%)和极细砂(17.14%~29.06%)为主。2)平均粒径介于极细砂、细砂和中砂(1.92~3.17ф),分选系数介于较好和较差之间(0.69~1.41),偏度负偏至正偏(-0.141~0.299),峰度中等至很尖锐(1.01~1.99),分形维数(1.665~2.242)。随着白刺灌丛沙堆的演替发展,平均粒径变细、细粒物质所占比重增大,分选系数从中等、较好-中等之间、较差、中等-较差,粒度频率曲线变窄。3)从垂直分布来看,4个演替阶段不同土层粒度参数差异不显著。在0~1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从垂直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分析了重庆市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相近,且明显低于草本层,各层的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D呈负相关,并随演替进展向高均匀度低优势度发展,演替臆期,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异较大,演替后期,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异较小,群落趋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延边奶山羊羔羊超数排卵及体外成熟进行研究.[方法]以延边奶山羊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超排方案对羔羊卵泡发育的影响,比较了羔羊超排处理后与成年母羊卵巢内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差异.[结果]延边奶山羊的最佳超排方案为CIDR+PMSG 800 IU注射1次+FSH(加拿大)20 IU/次,间隔12 h注射6次;宁波产FSH超排效果不稳定,卵泡回收率低.成年母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显著高于母羔羊超排卵母细胞.[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延边奶山羊JIVET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HE染色方法对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进行显微研究。结果发现,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可以分为3个时期11个阶段,即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期。在卵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卵母细胞、滋养细胞及滤泡细胞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在卵母细胞生长及卵黄形成期,滋养细胞核内的多核仁现象、灯刷染色体与旺盛的物质合成有关;卵母细胞本身也合成一些物质;滤泡细胞参与卵黄蛋白的合成,并为外源性卵黄蛋白提供通道。因此,卵母细胞内卵黄蛋白的形成是自体合成和外源合成同时并存;滤泡细胞还参与了卵黄膜及卵壳的形成。并发现,拟黑多刺蚁与果蝇卵子发生有相似的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黄形成前期,这种凋亡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即生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螫虾大颚器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克氏原螫虾的卵巢发育周期中,大颚器的组织结构呈现周期性变化:大颚器逐渐增大,颜色由白色透明变为淡土黄色;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直径和细胞间隙增大;基膜逐渐形成并增厚;颗粒血细胞逐渐增多。到卵黄发生期,大颚器的这些形态结构变化到达顶峰。产卵后大颚器细胞解体;随着卵巢的重新发育,大颚器也重新发育。同时,在卵巢发育周期中,卵黄发生期大颚器细胞直径与卵母细胞直径的线性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最大,r=0.926;大颚器细胞直径也最大,与其它时期相比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