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十六大的"壮大县域经济"号召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大差异,只有认识好差异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经济。全国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其中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县域是关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县域经济上表现十分突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受到重视并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因素阻碍其发展。本文对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振兴县域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也成为了制约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并提出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将湖北省76个县市分为F〉1、0〈F〉1、F〉0三大类,即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与县域经济发展较低地区。基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工业兴市的思想,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把工业化、产业化落实到项目和企业的发展上来;继续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识农业经济的变化特征,对组织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甘肃省县域(包括县级市)为研究单元,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人口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象限图法对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农业经济差异不断减小,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平均发展水平之上的县域数量远小于平均水平之下的县域数量;区间差异大于区内差异,且区间差异中又以河西地区差异最为显著,是农业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农业经济呈现出空间分异性,河西地区发展最好,民族地区发展最差;在划分的5种农业经济相对增长类型中,活跃型和滞后型县域数量均较少,大部分县域在未来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1997-2017年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和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对直辖以来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直辖以来,重庆市县域经济在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的同时,相对差异维持在合理范围并整体呈下降趋势;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以四大地区间差异为主,但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逐渐缩小;重庆市县域经济主要集聚在主城区及渝西地区,且集聚趋势在稳中趋强;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速度两极分化现象均在逐渐减弱,同时相对发展速度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178-181
基于2004年、2007年和2010年的皖江城市带的11项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2004年至2010年的46个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2004年至2010年期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一直呈现缩小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其经济发展类型可以分为发达型县域、较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三类。  相似文献   

8.
运用组合赋权法,结合Arc GIS软件对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稳定增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带动了中心区域周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组合赋权法,结合Arc GIS软件对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稳定增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带动了中心区域周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豫南地区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本文所指的豫南地区包括信阳、驻马店两市),经济基础薄弱,但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应深化改革,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昌吉州县域经济实证分析,找出乌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特征,为进一步促进昌吉州县域经济平衡、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昌吉州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对影响昌吉州"五县两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各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州"五县两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影响。其中吉木萨尔县县域经济综合得分最低,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采用Moran’s I指数测定区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性,运用GIS技术和Deoda分析了甘肃省经济差异,对2000-2008年甘肃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2000年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2002年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且极化现象严重;2008年县域经济的集聚性增强,总体差异减小,扩散效应增强。②从空间上看,甘肃经济发展呈"哑铃"型的空间格局,县域经济的集聚性程度可分为河西地区经济集聚性显著区域(HH)、中部集聚性变化较大区域(HL,LH)和陇东集聚性显著区域(LL)。③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总体地理分布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林国铨 《农学学报》2012,2(2):64-69
回顾分析了“十五”以来福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认为自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特别是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后,福建县域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东部地区比较,福建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整体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文章针对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聚集市场资源要素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福建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县域内在发展动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财政科技投入密不可分,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带动县域科技事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选取安徽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6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法对2009—2012年安徽省县域财政科技投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域科技投入的增加对其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较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域财政科技投入的提高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ESDA方法,利用福建省1998年、2002年及2006年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1998年至2006年,全局Morans′I值有降低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和闽东部分地区,"低-低"关联的县域分布在闽北地区及闽西部分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关联的县域数量远高于呈负关联的县域数量.并提出了解决差异扩大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实竞争力的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素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70-4672
构建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各县的现实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着巨大差异,最强和最弱的县得分相差20.736,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的一些县发展水平较高,而邢台山区和环京津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最后,提出了缩小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提升县域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美国、日本、法国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县域经济在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说明了其作用和地位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本质上始终是以欠发达区域的发展为重点,通过县域经济来调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启示可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县域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春平  张二勋  段艺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26-3726,3743
以欠发达地区聊城市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聊城市县域经济与全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影响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介绍了7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20.
县域发展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社会发展。在构建出吉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42个县域发展主体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中部地区县域发展总体上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与区域增长极的距离、资源优势以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