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很多人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域市转移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基于此。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拖限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城市劳动力人力资本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关系主要表现为互补合作关系,竞争关系是次要的、暂时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3个装修农民工为个案,假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制度性歧视对农民工城市就业刚性束缚愈亦弱化,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融入意愿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关联度,构建了三种模式:有意识排斥——地位缺失者;机会主义——游离于劳务市场者;自愿融入——城市定居者。最后认为,组织农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路径;培育契约型信任关系是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基石;构建城乡和谐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农民工转移就业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21份问卷调查,采用统计方法对当前云南省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转移地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竞争力弱、就业层次低、就业领域受限且就业途径非正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61-4262
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两大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大量资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大学毕业生向城市不断集中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的新"读书无用论"等都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而新农村建设及其深入发展则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它可以弥补农村发展资金的不足,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农村合理流动,缓解就业压力,消除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民工潮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也对过去主要面向城市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带来了挑战.城市职业介绍机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缺位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民工就业特点相适应的就业服务市场,强化政府行为,引导职业介绍机。构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推动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实现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解决生计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构成了农民工们的主要就业渠道。相当时期内,持续增长的就业人口、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非正规就业来解决。政府应引导和推进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在人力资源的城乡转化上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会娟  张振  吴海林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46-147,164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务工人员的顺利就业。该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渠道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网络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与升级以及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河南,都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回流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省内转移就业。通过CES经济增长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及其非农就业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产出水平、城市工资、资本价格、农村收入、转移成本、城市失业总人数都会影响农民工回流,且回流农民工更加倾向于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9.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精神文明的需要与输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着重探讨了“十五”期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基本特点,他们的教育、培训与业余生活现状和问题,以及他们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需要精神文明也为城市输出着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村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改造城中村不仅促使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中村改造给政府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改造后城中村村民的就业问题压力最大。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城中村村民可持续性生存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平等就业除了具有平等就业的一般含义外,还包括消除农民就业的身份歧视和市民的就业特权等特殊内涵和要求。促进农民平等就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和稳定转移、加快统筹城乡就业进程的要义和实质所在。因此,要以统筹城乡就业为契机,确立保护农民的平等就业权的理念,以农民就业机会平等为保护重点,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平等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展开分析,探讨北京市农业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缓解了巨大的农村就业压力,繁荣了城乡经济。但受体制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多重弱势,甚至受到城镇居民的歧视和排斥。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改善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扩大农民工就业的障碍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均  赵泽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93-8195
影响扩大就业的障碍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就业主体层面,即与劳动力直接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保障机制和劳动力素质等问题;二是就业环境层面,即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就业观念、社会制度设置等不平衡状况。对此,需要推进以社会公平为导向的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等五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实证分析,提出扫除制度障碍,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失地农民就业模式,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开辟新的路径。并将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吕晓蓉  吴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98-9100
根据1990~2010年湖北省人口、经济、就业的相关指标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城市化的多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利用Excel对就业相关的多个指标计算提炼出6个有用指标;利用SPSS对城市化水平与就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Grapher绘制关系图,得到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产业构成和城乡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总的就业率和失业率都相应增高;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就业人数增多,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多,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波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和城市的推拉力的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呈现"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的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是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这种"候鸟式"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苏人口流动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65-12067
以江苏省为例,收集了1978~2006年的多方面数据,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以三大产业为切入点,讨论了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的相关关系,并且从三大产业以及劳动者本身两方面给出建议,促使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就业问题而严重受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助于他们退出农村、进入和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意愿和能力也影响着他们就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制度不公平、渠道不完善、地域不平衡问题,从调整供需结构、构建公平环境、完善信息渠道、统筹城乡区域4个方面,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