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日前从北京市农委获悉,北京市将全面动态监测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年内帮助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动态保持"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整治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空间不断压缩,全市经济转型优化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就业技能、就业意愿等发生了新变化。为此,北京市农委联合市人力社保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2018年,北京市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将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本市农村劳动力试点岗位,由公交、环卫、地铁向停车管理、物业服务等领域拓展,同时统筹用好用足"岗补""社补"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项政策,2018年实现新增农村转移就业4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农村劳动力的含义与特点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原因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户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0-35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外,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通过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就业现状,深入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途径,提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从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信息资源对劳动力就业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对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与方法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研究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机理,验证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就业能力,从而给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民收入呈现以工资性为主的生产性收入增收明显,非生产性收入略快于生产性收入增长的特点.农民增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内部差距较大、劳动力就业技能较低等.为此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沟域经济,创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平台;加大就业转移力度,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8.
基于恩施州贫困县贫困村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通过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村劳动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Logistic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健康与社会保险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由此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趋缓,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重增加。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乡镇企业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约占七成,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到三成。第二产业就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在批发业和运输业。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增加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价值,并且最大限度的为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通过对于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些路径选择,以期对我国解决农村劳动力待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京郊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在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农业劳动力仍占有较大比重,劳动力配置与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并不一致。②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的区域间差异比较大,远郊区和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③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出现的新矛盾导致劳动力供需总量和就业结构失衡并存。制约京郊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长期因素包括:①第一产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②第二产业出现资本增密现象,③第三产业发展不够。④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⑤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保守。⑥外省市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根据京郊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的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未来15年,京郊农村将从单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到按照经济发展目标调整劳动力利用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向上,针对制约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的长期因素需采取如下对策:①对劳动力的供求总量实施有力的调控,重点是控制住外省市流入劳动力的规模,②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结构,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③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使京郊市场与城市市场相融合。④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⑤建立计划指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机?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研究了城乡收入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互关系。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后者与职工平均工资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使得寿光农村人均总收入高于寿光乃至潍坊市的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收入角度的比较利益使得城市对寿光农村居民不具有吸引力,极大地减小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压力。从而指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安排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I)创新农村和农业内部制度,挖掘农村和农业的就业潜力,拓宽农民就地转移和就业渠道;(2)破除各种体制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转移就业速度;(3)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容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龙岩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以及素质对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强调加强男女平等宣传、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等对于突破素质瓶颈、加快龙岩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姜天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50-1152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行为。具体分析了工业化进程对农户非农化行为的影响和动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理性的农户根据收入最大化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农户行为逐渐分化。工业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劳动的分配、农户土地的投入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等方面;工业化对农户行为非农化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拉力和推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龙方  卜蓓 《现代农业科学》2009,(3):199-200,222
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说明中国仍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必然会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这将导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同时说明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在不断积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基于这种原因,笔者从分析农业就业份额演变滞后存在的原因入手,提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以降低农业就业份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伟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72-3074
制度设置障碍是农民工市民化最主要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因此,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创新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会管理机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农业就业人口的半数以上是女性,女性在担负着操持家务、育儿和赡养老人的同时,在农业经营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涌现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观光农园、农家饭庄等与"食"文化相关领域的农村女性呈增长态势,对区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的活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发挥和释放女性能力的就业环境,不断拓展女性在农业、农村的活动领域,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